李亚青
(商洛学院 图书馆,陕西商洛 726000)
《商洛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85年,1998年在国内公开发行。主要覆盖的学科和栏目有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文学研究、数论研究、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图书管理与编辑学研究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历史、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法学、哲学等基础学科。长期以来,《学报》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地方优势与学科优势结合的办刊方针,形成了独特的办刊风格,多次在全国、全省学术期刊评价中获奖。特别是2008年《学报》改版以来,其信息密度、学术水平、办刊质量都得到较大提升,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选中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被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陕西省高等学报研究会评为2006—2009年优秀社科学报,《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报2006—2009年特色栏目,在2011版RCCSE社科综合类期刊评价中,位居全国641种社科综合类期刊142名,处于扩展核心期区,在国内影响越来越大。作为学校的科研学术窗口,《学报》在促进学科进步、加强学术交流和扶植人才成长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对期刊进行定量分析,能够全面反映刊物的学术水平,展示取得的成绩,总结存在的问题。杨增强曾对《学报》办刊的地方特色进行了探讨[1],李继高就《学报》的栏目建设和2000—2005年引文信息进行分析[2-3],张国春统计分析了《学报》2000—2005年载文和作者信息[4-5],李亚青测评分析了《学报》1999—2009年核心著者[6]。为了全面反映近几年学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商洛学院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本文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学报》2006—2012年载文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为《学报》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统计分析数据。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2006—2012年期刊为数据源,对《学报》2006—2012年载文量、信息密度、作者分布、基金论文、出版时滞、研究领域等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过程中筛除了宣传报导、人物介绍和简单评论等非学术性论文,共获得文献956篇。
载文量是反映期刊信息量大小的重要指标,是作为衡量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信息能力的重要参数,也是遴选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标。信息密度是以每个印张所载结构、概念完整的文章数量计算,常被用来测定期刊信息的输出能力,是衡量刊物信息含量和办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7]。2006—2012年《学报》共出版38期,总载文量共956篇,3904页,载文量最多的是2006年第2期和第4期,为39篇,最少19篇,是2011年第1期。2006和2007年4期/年128页/期,2008年改版,每年6期,每期96页,均为A4开本。《学报》期均载文量25.16篇,改版后载文量22-23篇。篇均页数4.08页,平均信息密度3.93篇/印张,均达到了学术期刊信息量评价的良好指标,说明《学报》没有受经济利益驱动随意增加刊期及页数。
篇密度指每页可利用的论文篇数,衡量论文论述深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篇密度越大,信息量越大[8]。2006年篇密度最高,为0.29篇/页,近3年稳定在0.23篇/页,篇密度平均为0.24篇/页,说明《学报》具有良好的信息输出能力(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载文量及信息密度分析
2.2.1 合著分析
由表2所示,2006—2012年刊出的956篇文献中,共有1484位作者,人均发文量0.64篇,独著论文590篇,合著论文366篇,其中2人合著248篇,3人合著83篇,4人合著28篇,5人合著7篇,合著度为1.55,合作率为38.28%。统计结果表明,《学报》文献合著度和合作率在高校学报及社科类期刊居中水平,以独著为主,多人合作、不同单位合作及异地合作研究成果较少,作者合作意识较弱,行业之间交流不够,协作攻关优势不够强。
表2 论文合作情况分析
2.2.2 作者机构、区域差异分析
对956篇论文第一作者信息进行统计(见表3),高校作者856人,占89.54%,科研院所18人,占1.88%,其他机构82篇,占8.58%,说明《学报》作者主要是高校,其他行业较少。值得一提的是,作家、评论家在《学报》占有一席之地,占总发文量5.33%,本院教师发文519篇,占文献总数54.29%,说明本院教师是《学报》的绝对主力,《学报》为本院教职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成果展示平台。从作者的地域分布看,《学报》作者以陕西本土为主,共826人,占86.4%,外地作者130人,占13.6%。作者分布于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有2篇来自日本学者、1篇来自印度学者,均为全英文版。部分论文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学者研究成果,贾平凹、陈忠实、孙见喜等一批文坛大家多篇文章在《学报》上刊登,充分体现了《学报》立足陕西、面向全国的办刊方向,也充分说明《学报》在国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术价值越来越高,这与近几年审稿专家约稿力度逐渐加大以及热心科研人员踊跃响应约稿是密不可分的。
表3 作者机构及区域差异分析
2.2.3 作者职称、学位分析
以第一作者为研究对象(见表4),对956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学报》正高职称作者占10.67%,副高职称作者占21.55%,副高以上职称作者在《学报》刊登论文达到了1/3,中级及以下职称占到52.72%,说明这些作者是《学报》的作者群的骨干力量,近几年虽然副高以上职称作者略呈增长态势,但总体仍趋于平稳。博士、硕士学位作者分别为60人和345人,占42.37%,特别是近几年比例在快速提高。《学报》拥有一批稳定的、较高水平的作者群,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在学院科研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带头作用,而年轻科研人才尤为突出。这从侧面反映了《学报》积极扶持和培养了一批年轻科研人才,在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院科技水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2.4 主要作者分析
在956篇文献中有606位作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以下仅选择这606位第一作者为研究对象,他们发表的论文数量见表5,67.66%作者只发表1篇论文,17.82%作者发表了2篇论文,8.25%作者发表3篇论文,发表4篇以上论文作者6.27%。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应该完成所有专业文献总和的一半,N≈0.749(nmax/2)[11](n是指发文最多的作者所发表的文献数),结合表5数据得出N≈2。发文2篇以上作者196人,占作者总数的32.34%,共发表论文546篇,占论文总数的57.11%,远远高于普赖斯定律要求,说明《学报》已经培育了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发文最多的是程华,共8篇,李继高、杨增强、王念良发文各7篇,陈忠实、孙见喜、张小斌、朱晓琴发文各6篇,余方平、冀开运、席忍学、任有良、朱书祥、孙新峰、杨宪华发文各5篇,这15人发文共88篇,占论文总数的9.21%,他们为《学报》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特别要说明的是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冀开运教授和宝鸡文理学院文学系孙新峰教授,都在《学报》上先后发文5篇,为推进学术交流和进步做出积极的努力。
表4 作者职称及学位分析
表5 第一作者发文情况统计
出版时滞为该刊该期出版日期减去该期各篇文章收稿日期,以天为单位。 平均出版时滞为该期各篇文章出版时滞的平均值。平均出版时滞天数少,论文出版时效性好[9]。论文出版时滞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期刊版面、出版周期、论文学术质量、专家审稿时长、编辑处理周期等[10]。如图1所示,《学报》2006—2012 年平均时滞为108,114,105,89,99,84,114 d,7 年平均时滞为 102 d,基本处于3个月左右。出版时滞最短18 d,最长365 d,波动比较大,2009年以来出版时滞总体呈缩短趋势。
图1 平均出版时滞年度分布
期刊中基金项目论文的比例,是衡量刊物学术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统计中,国家级基金项目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项目基金等,省部级基金项目主要包括省级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等部门设立的基金和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市厅级项目主要包括市级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厅、农业厅等部门基金,校级基金是高校内部设立基金项目,一个课题同时得到2个或2个以上的基金支持时,以最高级别基金作为统计对象。图2所示,基金论文总数和所占论文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6年33篇、22.60%上升到2012年77篇、57.89%,基金论文比例上升16.71%,2012年达到最高水平。2009年以后,基金论文一直处于40%以上的高水平。从表5可以看出,基金论文403篇,占956篇论文42.15%,2个或2个以上基金支持的论文共112篇,占总数的11.72%。其中省部级以上基金课题115项,占论文总数的12.03,市厅级项目课题121项,占12.66%,院校级课题167项,占17.47%。这些数据反映了《学报》刊载论文的整体水平正快速提高,因为基金项目或受资助课题,都要经过严格的评审和筛选,一般是前沿和热点或重点项目,代表着该学科领域内研究的新动向、新趋势,起点较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易产生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基金论文据有很强的新颖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图2 基金论文年度分布
表6 论文资助项目来源
根据《中图分类法》自然科学学科分类和社会科学学科分类,结合区域特色,将2006—2012年《学报》956篇论文进行研究领域和学科分类,如表7所示,载文涉及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图书情报与文献学、语言学、教育学、法学、哲学、体育学等10个社会科学学科和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5个自然科学学科(由于哲学论文仅有3篇,未单独分类)。发文量位居首位的是文学研究,占载文量的15.48%,语言学论文89篇(其中外语语言66篇、汉语 类23篇),位居第二,数学论文77篇,位居第三,政治学位居第四,经济学位居第五,这与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基本一致。图书情报与文献大学、化学、教育学、生物学、历史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学科论文所占比重也较大。应引起重视的是,物理学科一直是商洛学院的优势专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报》开辟“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栏目,但这7年中《学报》刊登的相关研究论文较少,影响力不够大。
《学报》信息密度较大,出版时滞较短,作者分布广泛,高职称、高学历作者逐渐增加,基金论文比例处于较高水平,学科涉及面广。《学报》在学院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编辑的辛勤努力下,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果展示平台,已经形成了一批稳定的、高素质的作者队伍,在培养年轻科研人员、促进学术交流、推进学院学科建设、促进商洛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办刊质量、学术水平、影响力都在迅速提升。
表5 第一作者发文情况统计
在看到《学报》成长发展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特色栏目优势不强,特别是“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栏目发文量过少,没有保持传统优势,应该继续加强特色栏目建设,积极做好约稿工作,巩固学院基本稿源,不断拓宽用稿渠道;二是高职称、高学历作者偏少,应该在逐步提升办刊质量的同时,加大《学报》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可以适时组织学院教授和博士、硕士学历教师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三是国家级、省部级基金论文比例偏低,应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特别是优势专业教授和博士、硕士学历教师要做好科研立项,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学院也应为项目的争取积极努力。一方面解决研究经费的不足,一方面可以提升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四是作者协作攻关优势不强,合作研究有助于扩大研究范围,创新研究方法,应该鼓励和加强合作研究,特别要加强不同行业之间、高校之间、高校内部的合作,发挥协作攻关优势,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五是覆盖学科过多,主题过于分散,建议将栏目进行整合,对稿件进行分类,分期次分栏目进行刊登;六是出版时滞尽量缩短,虽然平均出版时滞在3个月,但最长的达到1年时间,出版时滞在6个月的论文所占比重依然较大。建议充实编辑部编辑人员,固定专职编辑,或者外聘专家编辑,以减轻现有编辑压力,缩短审稿周期和出版周期。
[1]杨增强.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地方院校学报的生命力之源[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9(专辑):1-3.
[2]李继高.以栏目建设为重点办好地方性院校学报[J].商洛学院学报,2006,20(4):90-92.
[3]李继高,张国春.《商洛学院学报》2000—2005年引文信息统计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81-185.
[4]张国春,李继高.《商洛学院学报》2000—2005年载文信息分析[J].商洛学院学报,2007,21(1):99-102.
[5]张国春,彭治民.《商洛学院学报》2000—2005年作者信息统计分析[J].榆林学院学报,2007(5):97-99.
[6]李亚青,孔莉.《商洛学院学报》1999—2009核心著者测评与分析[J].商洛学院学报,2010,24(2):93-96.
[7]陈石平,刘岩.《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1—2010)载文统计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报,2011,39(3):342-346.
[8]杨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载文及作者统计分析[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6):61-64.
[9]黄建军,朱颖嫄,陈咏梅,等.2005—2010年《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评价指标统计与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5):552-556.
[10]马文军,孙守增,刘洪涛.《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2010年载文信息及被引频次统计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33(3):326-330.
[11]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67-19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