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艳
(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四川成都610064)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恶化问题已变得非常严重,不容忽视[1]。环境质量问题与人类的生存状况息息相关,对环境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其中“三废”的排放是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2],为了保护环境和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制定了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目前,三废排放多采用单项数据进行统计,对“三废”排放进行综合评价鲜有报道,四川省的“三废”排放综合评价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四川省“三废”排放的统计数据,建立了“三废”排放为代表的环境状况体系,采用基于指标差异的客观赋权法进行分析,避免了人为影响,对2003—2010年的以“三废”排放为代表的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使其对“三废”排放情况和及其代表的环境状况变化趋势的了解更为直观。
研究和评价环境状况,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并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1)代表性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3],要选取能反映所评价环境本质特征以及环境变化状况的指标。
(2)针对性
利用单一因子不可能对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状况作出科学评价,但对所有因子进行全面评价又不易实施,因此,选择评价指标应具代表性。
(3)全面性
构建的评价体系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环境状况,并可应用该指标体现环境状况的优劣情况。
(4)独立性
评价指标之间要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即非相关性,相关系数较高的指标一般只选最重要的指标[3],避免对相同内容进行重复评价。
(5)可获得性
选取的评价指标相关数据应易于获得,在评价过程便于操作,简便易行。
(6)导向性
导向性即政策性,选取指标要适应环境建设未来发展的要求,即应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要选取能反映所评价环境状况特征及其变化状况的指标[4],其中,“三废”排放情况是环境污染状况的重要内容,是环境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择“三废”排放作为环境污染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废水、废气和固废三个要素,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每个要素选取不同的指标。
废水中可能含有各种污染物,如氨氮、石油类和各种金属离子等等,大量排放会造成河流污染,水质恶化。在众多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的约束控制指标,氨氮也被“十二五”列入了约束性控制指标,因此,这里选择了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作为废水评价指标。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业废气排放、生活污染 (如生活炉灶)和交通运输等,包括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碳化合物、烟尘等等,与化学需氧量一样,二氧化硫也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约束控制指标,烟尘和工业粉尘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很大,根据数据的易获性和所获数据的权威性,这里选取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作为废气评价指标。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和工业废物,其中工业固废如未严格按照环保标准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会对土壤和水等造成严重危害;固体废物产生量虽未排放,但会堆放,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这里选择工业固废产生量和工业固废排放量作为固废评价指标。由此,建立了三因素八指标的环境状况(“三废”排放情况为代表)评价体系。
表1 环境状况评价体系(“三废”排放情况为代表)
根据四川省“三废”的排放情况,构建了环境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2003—2010年,四川省“三废”排放情况见表2。
表2 四川省“三废”排放情况
由于各个指标的量纲不统一,首先要对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13],这里采用极差法对其进行归一化。由于各项指标均为负向指标,对于环境状况来说,值越大,环境状况越不好,因此,需将负向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其计算公式[13]如下:
xij为第i个年度第j个指标原始数值;yij为第i个年度第j个指标在无量纲处理化后的指标值。
“三废”排放数据经无量纲处理后的指标值见表3。
表3 四川省“三废”排放指标值无量纲化处理结果表
权重的确定分为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一般考虑比较全面,但会带有一些主观判断,客观性较差[14]。这里采用基于指标差异的客观赋权法,即突出局部差异的均方差法,避免人为的影响因素,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三废”排放指标权重 (Wj)的计算公式[14]如下:
其中:Sj为yj的标准差,m为系统中指标个数。
经过计算,“三废”排放指标的权重见表4。
采用线性加权的方法,各要素数值是根据其归一化数值乘各自的权重后进行的加和[13]。计算可得各要素的值,结果见表5。
表4 四川省“三废”排放指标权重表
表5 各要素数值
同理,计算各要素数值的标准差,之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要素的权重 (Wi),见表6。
表6 各要素权重值
采用逐层线性加权法可得“三废”排放为代表的环境状况指数,结果见表7。
表7 环境状况指数
绘制四川省“三废”排放环境状况指数随年份变化的趋势图,见图1。可以看出,2003—2010年,四川省“三废”排放环境状况指数呈明显的变好趋势,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3—2005年,环境状况较差,这三年间环境状况指数总体变化不大,其中2004年最差,环境状况指数最低,为0.2990;第二阶段为2005—2008年,环境状况指数呈线性增长,环境状况明显好转;2008—2010年,环境状况指数变化放缓,其中2008和2010年差距不大,2010年与2009年相比,环境状况指数有所降低。总体来说,2003—2010年,环境状况指数呈上升趋势,可见,在减少“三废”排放方面四川省取得了很大效果。
“三废”排放与环境关系密切,过度的排放易造成诸如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严重、水域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对“三废”排放为代表的环境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是科学认识“三废”排放情况和变化趋势重要的途径之一。本文构建了“三废”排放为代表的环境状况评价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对选取的多指标赋予权重,避免了主观赋权法随机性的弊端,具有结果客观、可信的优点。利用上述构建的环境状况评价体系对2003—2010年的评价结果表明,总体来看,“三废”排放为代表的环境状况逐渐变好,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减少“三废”排放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但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应以环境的恶化为代价,各相关部门应加大环境治理,减少“三废”排放,保护环境。
[1]李艳,刘厚凤,王娇.济南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实证研究 [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7),74-77.
[2]陆剑锋,曹明霞.江苏省工业三废排放行业差异分析 [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9),121-123.
[3]朱东红,上官铁梁,苏志珠,等.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4-67.
[4]贾向琳.居住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9]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统计年鉴2009(第一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0]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统计年鉴2010(第一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1]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统计年鉴2011(第一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2]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统计年鉴2012(第一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3]王洪海,范海荣,姜铭阅.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4):311-313.
[14]王聪,朱喜钢,王富喜.基于均方差权值法的山东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评价 [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9,24(4):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