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军成
根据某种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可以预测该产品价格下一个周期性变化的趋势特点。 对于焦化企业而言,通过对以往数据的分析,能够较明晰地发现焦化行业近年来的运行趋势特点, 在认真分析这些趋势特点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将会更好地适应市场,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
一个企业某种产品的利润变化率变化情况可视为该行业变化的一个缩影。 据某焦化企业历史统计显示,其2003~2012 年的焦炭产品利润变化率变化趋势如表1。
表1 2003~2012 年的焦炭产品利润变化率变化趋势
由上表可知焦化行业每3~4 年一个变化周期。 2003~2005 年为一个从高峰向低谷的变化周期,2006~2008 年为一个小幅波动的变化周期,最近的变化周期是2009~2012 年。 在此期间,2009年为上升阶段,2010 年为高峰阶段,2011~2012 年为下降阶段。 显然,2013 年进入下一个变化周期。
由以上分析可知, 下一个周期预测为2012年7 月~2016 年6 月。大致阶段为2012 年第三季度为周期低谷阶段、 第四季度为缓慢恢复阶段,2013~2014 年为恢复阶段,2015~2016 年6 月为上升走向高峰阶段, 其中2014 年第三季度可能出现一个市场调整性下滑,而2015 年后可能出现煤焦价格顺差的情况,扭转煤焦差价倒挂的局面。
由分析可知,2013 年的变化趋势总体应是下一个焦化市场变化周期的恢复上升阶段。 可借鉴上一个变化周期的上升阶段——2009 年变化态势作为参考。 2009 年变化如图1。
图1 2009 年焦炭市场价格变化
2009 年全年价格变化图大致呈一“W”形,即呈现三高两低特征,2、8、12 月三个峰值,4、10 月两个谷值,虽然月均单价比上年大幅下降,下降幅度高达24.81%,但全年价格整体价格变化态势是上升的,从价位段上看后半年高于前半年。
分析可知,2013 年的焦炭价格分布预测为:1~2 月继续走高,2 月中下旬呈季节性微降,3~4月有一个大的下滑变化,4~5 月为上升恢复阶段,6~7 月可能有一个二次下滑,8~12 月为上升到高峰阶段。
2008 年以来,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国内大部分焦化企业的产能均维持在40%~80%之间,产能过剩的行业状况凸现。 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迅速得到改观。 大部分焦化企业目前处于微利、零利或亏损之中,但也有少部分产业链延伸型和跨行业横向发展型的企业于逆境中呈崛起之势,这主要归功于其超前的发展取向和战略定位调整。
产业链延伸型可以分为向上游延伸和向下游延伸两种。 在向上游延伸型的企业中,有的焦化企业将焦炭的原料——精煤供应纳入企业的辅助增利点; 有的企业将洗选主焦精煤的原煤生产矿井也纳入企业的辅助经营范围;还有的有条件企业, 索性将以焦炭为主的企业作为辅业并入自己以煤炭生产洗选为主的经营范围之中。
向下游延伸型的企业多为焦炭—焦油—粗苯—硫铵型。 此外,很多企业以此为基础将产业链继续延长,如焦炭—焦油—粗苯—硫铵—煤气型、焦炭(焦粉回配)—焦油—粗苯—硫铵—甲醇型、焦炭—焦油延伸(煤焦油深加工或煤焦油加氢型)—粗苯延伸(轻重苯—粗苯精制—苯加氢)—硫铵—甲醇型、焦炭—焦油延伸(煤焦油深加工或煤焦油加氢型)—粗苯延伸 (轻重苯—苯加氢)—硫铵—甲醇延伸—醋酸型、 焦炭—焦油延伸—粗苯延伸—硫铵—乙醇型等等。
跨行业横向发展型焦化企业主要为煤焦钢电型,或其中部分联合型。 大部分企业生产的是冶炼焦,个别企业取的是铸造焦,也有取先进的针状焦等等。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工业转型期,正从能源资源型向生态效益型转变,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达标为企业生存的前提条件和发展的基础。 相应地, 很多企业也将战略发展定位为环保达标型,这包括脱硫型、余热回收型、水净化型等等。
上述这些发展取向和战略定位可供焦化企业参考,尤其值得独立型焦化企业借鉴。
虽然目前焦化企业经营形式因受市场影响尚未恢复往日辉煌,但同行不同利,企业应更加重视内部的经营战术定位。 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效益型投资、理智性消费、高附加值出口等措施的逐步实施以及全球经济的逐渐恢复,尤其是我国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和放宽焦炭出口等措施的实施,焦炭总供求量将呈扩大态势,企业应超前谋划,及时采取正确的经营战术,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
要向内部管理要效益。 包括全面预算管理精细化、安全生产精细化、节支增收精细化、信息管理精细化、供销操作精细化、现场管理精细化、对标管理精细化等。 不管是哪种精细化,只要合理运用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良性效果。 有的企业初步运用全面预算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年降低费用5000~10000 万元,效果显著。
要向市场要效益。 利用焦炭市场价格季节波形变动规律,随行就市,依靠资金运作优势,低进高出,减亏增利。 2008~2012 年,焦炭年度平均差价为481 元/吨,最大差价为1232 元/吨,月均20元/吨以上。百万吨规模的焦化企业,若运用得当,可年增利2000 万元以上,正所谓“产焦的不如倒焦的”。
要向工艺技术要效益。 利用技术和研发优势进行生产工艺、技术指标、产品结构等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使企业取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破性发展。如将顶装炉型改造为捣固炉型后, 一个百万吨规模的焦化企业可增加3000~5000 万元的效益。
综上所述,企业只有抓住有利时机,综合调整发展定位和战术取向,及时打出组合拳,才能冲出焦化行业的“围城”困境,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