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乐,李 楠,张莹莹,郑 璐,陈 玲
(重庆大学 自动化学院,重庆400044)
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已跨越起步期,进入快速发展期,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中,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初步显现,物流服务功能程度提高,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随着物流市场需求的旺盛以及物流领域的进一步开放,物流人才的质和量需满足更高的要求。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在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1]。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管理层次的人才,如为政府机构制定政策、规划等的人才,包括相应的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的人才。二是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这是物流人才中需求最大的一部分,因为企业的包含面很广,尤其是制造业对物流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他们主要的工作是与物流公司进行协调、管理和控制。三是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从结构上看,目前国内物流人才的短缺,主要为高端物流人才,也就是懂得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管理人才的短缺。统计表明,物流规划咨询人员,物流科研人员,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等中高级人才全面紧缺[1]。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适应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既拥有实践能力又具有创新意识的实用型人才,因此,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
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即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物流工程技术和物流工程管理人才。我们以提升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为核心,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加强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物流工程人才创新创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为目标,建立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成为国家、企业在知识、技术方面创新的生力军。
物流工程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精华的交叉学科,是由技术、经济与管理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具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学校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性与多样性相兼顾
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基本要求、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等,由教育部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定;同时为保证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应积极发挥支撑学科的专业优势、办出特色。
(2)厚基础与宽口径相结合
加强自然科学类、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基础理论与知识的教学;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拓宽专业口径,延伸专业培养方向。
(3)与相关专业共享平台课程
物流工程是融合机械制造、自动控制、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等专业的交叉学科,在机械制造基础和自动控制等基础课程上做到同等学时、同等难度;并与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以及其它物流类专业共享专业平台课程。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开设专门的实践环节及实验课程,在专业理论课中设计若干实践及实验教学单元;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与企业合作建立物流工程实习、实践基地;加强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开发力度,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基地之一,实验室开放训练是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能力获取的重要环节[2-3]。
(5)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和谐统一
鼓励开展以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物流工程专业知识为目标的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减少课内学时,加强课外指导。
能力结构,指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类型及各类能力的有机组合。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面,可以划分不同的能力类型,每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结构是不同的。能力不是某种单一的特性,而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探讨能力的结构、分析能力的构成因素,都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物流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物流工程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该目标具体可体现为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4]。
(1)综合能力
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管理、外语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适应和满足物流工程对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需要。
(2)设计开发能力
掌握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供应链物流系统各环节的物流业务及相关技术;掌握物流系统工程、系统规划、技术与装备、信息系统和物流自动化等物流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物流系统各环节的业务运作。
(3)前瞻能力
了解现代物流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结合社会或研究热点,能够了解物流工程相关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掌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和运营的专业技术和组织管理。
(4)实践能力
掌握物流工程规划设计、物流工程项目策划、预测、设计和实施、物流装备设计与运用、配送中心规划设计以及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5)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积极主动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获取知识的精神,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
以上几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物流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合理构建及顺利实施。教学、实践及科研是培养体系的重要构成,其中,教学是基础,实践是巩固,科研是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前瞻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导向,建立以教学体系、实践创新体系和自主科研体系为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基本保证。
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是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物流工程规划设计、物流工程项目策划、预测、设计和实施、物流装备设计与运用、配送中心规划设计以及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工程领域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能力。
在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时,关键在于加强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5-6];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体以培养学生的“五项能力”,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前瞻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导向,探索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模式和实现措施,满足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以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能力结构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包含教学体系、实践创新体系和自主科研体系三个体系,可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学习与科研相适应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达到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能力结构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通过能力结构分解及需求要素分析,可明确人才培养的要素、方法和资源,让现有教学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减少课程的重复和冗余,从而使物流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率。
教学体系包含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与方式等内容。其中,课程设置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方式侧重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训练,强调理论性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课程设置结合物流工程领域发展需求,提升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
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宽广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因而在制订培养方案时根据物流工程的特点和需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重点掌握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技术三个层次的基础知识及技能;在课程设置重点突出专业、行业与个人发展相适应,注重职业导向、能力的培养。
基础知识主要指电学基础、机械基础和信息技术基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侧重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如物流学、控制工程和系统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突出案例课程和实践课程,掌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价、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和咨询服务、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方法等现代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物流系统工程集成技术等。
物流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其主要课程有:电子技术基础、运筹学、物流工程、自动控制理论、自动化仓储设计与管理、物流配送与运输规划、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信息系统、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课程进一步可以划分为数理与系统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理论、工程与机械理论、电子技术与自动控制理论四大模块。
①数理与系统理论:高等数学、运筹学、物流工程、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分析与设施规划、物流配送与运输规划。
②计算机与信息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跟踪与识别技术、电子商务、决策支持系统。
③工程与机械理论:工程制图、自动化仓储设计与管理、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
④电子技术与自动控制理论:电工电子学、计算机硬件基础、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嵌入式技术及应用、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EDA技术基础。
(2)教学内容和方式侧重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培养
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专业、行业与个人发展相适应,注重职业导向、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在开展教学时,应充分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研讨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帮助学生积极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达到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启发式课堂教学
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体现学生思维方法、思考过程的开放性问题为切入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多以提问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积极探索未知的新知识[7];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案例教学
针对教学内容,教师设计相关案例场景,用具体实例激发学生想象力,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在已解决的问题基础上进行延伸,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新的问题,再进行分析和解决。例如,在讲授《物流信息系统》规划问题时,教师以重庆西部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为例,学生拟出相关物流信息系统规划方案,可使课堂讲授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由此可使学生更加对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③研讨课
研讨课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读、写、听、说、辩论技巧、团队合作等多项能力进行训练[8]。研讨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分析;教师在课前做好对教学内容和素材的选择,课堂上有效推动研讨的持续进行;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会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提出问题。
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实践环节的重要地位。实践环节是培养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实践环节的设置,是从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培养应结合物流工程的技术创新主体要求,围绕注重培养实践研究与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建立以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实习及实践活动等形式的多层次实践培养环节,实践体系主要在开放实验室和校企实习实践基地上开展。
专业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实验和企业实践系列五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实验环节层层递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穿于本科学习的整个阶段。
(1)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主要是理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来源的依据,增强实际的动手能力,为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打下理论基础,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要求,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如自动控制原理、应用统计学、数据库技术等。
(2)专业实验
专业实验是在理论基础之上,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在进行专业系列实验时,学生要根据实验的目标和要求,自行制定实验方案的内容;通过专业系列实验的学习,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物流环节相结合,如物流信息系统、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建模与仿真、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与运输规划等,设计实验线路、确定实验方案、自主测试和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及结论,并写出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提供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教学内容以突出学科群知识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为主。该类实验在掌握基础性实验和具备综合实验知识及能力上,结合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自动化仓储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物流配送与运输规划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等,对物流工程规划设计、物流装备设计与运用、配送中心规划设计以及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进行训练。
(4)研究实验
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开展研究实验更进一步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提升其科研、设计的水平,突出在某一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创新实验计划、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
(5)企业实践
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是培养创新实践人才最重要的方式和过程之一,具体以专业认识实习(第3学期)、市场调研与择业规划实习(第5学期)、毕业实习(第7学期)等方式进行。通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现代物流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提升自己开发新项目、开拓新的空间、发现新课题的能力。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是知识理论到实际控制的升华,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自主科研体系由开放式教授论坛、本硕博论坛、专家讲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组成。通过开放式教授论坛、本硕博论坛、专家讲座可开阔学生理论视野、启发思路;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可为学生提供实战训练,加强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工程领域科研等工作的能力。自主科研体系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深层次锻炼,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初步培养其从事科学实验的基本素质和创新性的科研能力。学生在进行自主科研时,借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通常在导师带领和主持下开展科研工作。
在进行自主科研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结合社会或研究热点,选择课题方向,搜集资料,掌握技术,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与指导教师一起确定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如结合社会热点的应急物流、废弃物回收物流的实施营运控制等。学生独立查找相关信息和资料,完成课题的方案设计、实验装置安装与调试,修改完善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
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经过能力结构分析表明,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适应和满足物流工程工作中对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需要;设计开发能力——掌握现代自动化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具备现代物流系统设计和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开发能力;实践能力——掌握物流系统实施和运营的专业技术和组织管理;前瞻能力——了解现代物流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科研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以上几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合理构建及顺利实施。此外还需进行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能力结构分析及要素分析,分类总结出每种能力培养需具备的因素及培养方式方法要求;建立能力与相关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科研训练的关系图,明确能力与实现方式的相关关系;建立一套适合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课程设置结合物流工程领域发展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完善的专业实践环节,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实验和企业实践系列五个层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科研,具体以开放式教授论坛、本硕博论坛、专家讲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组成进行支撑。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10-2011)[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2]张波,贯会明.开放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9):135-137.
[3]林兴桃,王小逸,客慧明.创新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和利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107-108.
[4]马乐,李楠,等.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建设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321-323,394.
[5]田起宏,韩笑,等.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82-84.
[6]梁海琼,侯廷娴.我国物流发展与物流教育现状的分析[J].商业经济文荟,2004(6):36-39.
[7]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4-45.
[8]常维亚,邢鹏,等.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