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挺
(上海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显著增加,物流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物流总额从2004年的不到40万亿增长到2010年125万亿。作为新型业态形式的物流园区同样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据2008年数据,我国物流园区的总量由2006年的207个增加到475个[1]。综合、货运、生产、商贸等不同服务类型的物流园区已成为满足不同物流需求与实现多种物流服务方式的有效平台,在提高物流集约化程度,转变物流运作模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物流园区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如园区运营效益不高、项目质量参差不齐、企业转型升级乏力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园区竞争力的提高。为此,研究当前物流园区在项目运营方面的问题,科学构建物流园区项目准入评价的工作机制和指标体系,对于规范市场准入环境,提高物流园区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物流园区在运营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3]。(1)项目与周边产业配套不够紧密。部分园区的规划由于缺乏科学充分的调研,其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不明确,引进的项目与周边产业配套不紧密,并没有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2)变更经营业务内容。企业借助物流产业扶持政策,以物流项目的名义进行土地审批。另外,部分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超前于经济与市场需要,在招商方面存在困难,空置率较高,最后土地转为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业项目等用途。(3)企业能力良莠不齐。由于目前物流行业的准入标准低,加上园区对项目质量缺乏科学合理评价,导致入园企业的资质水平参差不齐。(4)企业转型升级乏力。很多企业面临着如服务功能单一、业务创新能力不高、信息化水平低、融资困难等问题的困扰,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5)缺少后评估机制。政府部门对入驻项目的建设、投产、运营等环节缺乏有效监督,导致部分项目在资源消耗、产出效益、环境影响、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监管漏洞。
物流业作为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国家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虽然我国物流业在整体规模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全国社会物流总额显著增加,详见图1。但相较发达国家的物流水平,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部分问题依旧突出,如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相较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10℅的比例,我国这一比例一直居高不下[4],详见图2。
2009年国务院制定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十大产业”,重点规划了包括物流园区工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在内的九大物流工程。2010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作为对《规划》具体细化和延伸的推动物流业发展的8项政策措施。在物流园区建设方面,《规划》明确指出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必须从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思路出发[5]。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热潮,与物流业发展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目前更多的是关注于物流企业水平、企业物流能力、物流园区效益评价和物流项目的投资决策评价等方面。洪怡恬[6]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物流企业综合实力评价的层次结构体系。何旭明[7]分析构建了企业物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钟静[8]研究构建了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的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郭姗姗等[9]提出了我国物流园区建设需要加强后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张晶蓉[10]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物流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另外有学者对工业开发园区招商项目的评价展开了研究。左小德等[11]运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一套对开发区招商项目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王立英[12]等进行了国家级开发区招商项目准入评价工作机制的构建研究,提出了建立动态的项目准入评价工作机制。
对申请入驻物流园区项目的准入评价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谌海霞[13]对物流园区建立入园企业准入制度的必要性与经济博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准入制度应考虑的因素、条件及实施建议。白景涛[14]对物流项目的前期评价和运营评价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评价指标结构,但对于具体的指标没有进一步标准细划。
对物流项目进行科学评价,有必要分析评价过程的参与主体,明确主体权责,构建高效的评价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从而为物流企业营造一种公平、规范的市场准入环境[9]。
(1)项目投资方。物流项目的决策投资主体向园区主管部门提出入驻园区申请,提供资质证明、项目计划书或可行性报告,并且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2)物流专家。对于一些业务特殊、专业性强或评价难度大的物流项目,物流园区主管部门难以对其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有必要邀集一批与园区产业定位相关、专业水平高、熟悉行业发展动向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物流项目的评审工作,提供专业意见。
(3)园区主管部门。物流园区成立的园区管委会或者基层政府部门,负责物流园区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协调项目审核评估过程中的事务。
(4)政府相关部门。发改委、招商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规划局、安监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产业政策、规划布局、投入产出、资源消耗、财税贡献、安全生产等方面审核评估。
为了使项目评价工作规范、高效地开展,结合项目实际评审过程的操作特点和评价工作参与主体的职责要求,构建了以下四项工作机制[12,15]。具体的工作机制流程,详见图3。
(1)预评估机制。物流园区主管部门对项目投资主体递交的项目可行性报告或投资计划书等资料进行审核,主要包括确定项目是否符合园区产业定位,核实投资主体基本信息等。并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评价计分。符合要求的项目进入专家评审环节,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予以退回。
(2)专家评审机制。对于通过预评估的项目,由物流园区主管部门委托物流专家进行评价,重点考察项目的技术性、可行性、成长性和收益水平,结合准入评价指标,做出各自独立客观的评价,出具专家评审意见。园区主管部门对不同专家的评审结果进行综合。
(3)联席会议评审机制。通过专家评审的项目,由物流园区主管部门牵头召开由发改委等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从产业政策、规划布局、投入产出、资源消耗、财税贡献、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最终审核评估,并确定是否批准落户。
(4)后评估机制。项目批准落户后,物流园区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投产、运行实行全程动态管理,提供多方位服务。对建筑密度、容积率、产出效益、卫生评价、安全保障等方面做出评估意见,定期汇总到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后评估机制可以有效强化对项目的督查力度,以便及时出台整改措施或优惠扶持政策。
遵循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结合等[10-11]。不同类型的物流项目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但主要考虑5个方面的影响因素[13-14]。
(1)项目业务性质。除钢铁、化工、汽车、医药、食品等专业物流园区对入驻项目有特定要求外,物流园区引进的项目必须符合园区的产业功能定位,优先引进增值能力强、附加值高的物流项目,或者为国家或地区重点支持的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物流项目。
(2)投资主体资质。投资一个项目,是投资主体综合自身实力、发展规划、经营业务、盈利预期等众多因素,做出的最佳经济决策。企业投资主体的资质好,专业化水平高,对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方案、风险控制、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论证相对更加谨慎和科学,其决策项目的成长性越好。
(3)运营能力。项目运营能力的优劣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投资的成败,它是保证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现代物流企业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延伸并扩大了传统物流企业的运营能力,其运营能力主要表现在资金保障、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
(4)成长收益水平。成长收益水平高意味着其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项目盈利能力强。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自身业务收入快速增加,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并且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周边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政府财税收入。
(5)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是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其应用有利于提高企业物流运作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主要包括先进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化仓储技术、装卸搬运技术等内容。
通过对物流园区项目准入评价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结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提出了物流园区项目准入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目标层下分为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投资主体资质A、项目运营能力B、成长收益水平C、信息化水平D。一级指标下共设11个二级指标,具体如图4所示。
权重是指标对评价目标贡献程度的反映,权重确定的合理与否对评价结果和评价质量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目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两类[16-17]。结合主观赋权类方法的应用特点,考虑到本体系的评价指标数量不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小,所以选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指标权重较为合理,该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众多领域研究中的权重决策分析。由于篇幅所限,该方法应用基本原理和过程在此不再详述。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共邀请十多位物流行业专家和政府招商人员对每一个指标进行比较判断,得到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和权衡取舍,最终得到指标体系一级评价指标权重值Wj,如表1所示。
表1 一级评价指标权重值表
确定指标的具体量化标准,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对评价标准的对应级别进行定义,级别的种类数量可根据物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具体确定,再详细明确各级别指标应达到的标准,最后将评价结论与级别相对应;二是选定标杆指标值作为评价标准[6]。此外,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国内不同地区的物流园区招商引资的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不同类型的物流项目,其运营能力和成长收益水平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故本文以长三角地区某大型物流园区商贸类物流项目为例,综合运用上述两种方法,确定了具体的二级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二级指标的量化评价标准
二级指标先进信息技术D1主要是指应用条形码、射频识别、GPS、GIS、收集定位、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等技术。信息化管理系统D2主要是指信息化管理系统或模块,如ERP、MIS、EDI、AGS、WMS等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订单系统、仓储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等信息化管理模块。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均采用百分制打分,满分100分。将二级指标得分以及一二级指标权重,逐层加权计算评价项目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项目综合得其中yij表示第j个一级指标下第i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分值,wij表示第j个一级指标下第i个二级指标在该二级指标层所占的权重,Wj表示第j个一级指标在第一指标层所占的权重,n表示第j个一级指标具有二级指标的数量。
依据评价得分大小,将项目准入评价结果划分为3类,分别是优先准入项目、允许准入项目和不予准入项目,相应的分值标准为分值≥80、60≤分值<80和分值<60。
科学构建物流园区项目准入评价工作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严把项目准入关,是提高园区的运行质量与竞争实力的有力措施和重要保障。
(1)构建了项目评价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为项目审核评估工作的高效规范开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2)研究了项目评价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准入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筛选成长性好的物流项目入驻园区。
(3)以商贸类物流项目为例,确定了二级指标具体量化标准,使得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现实参考价值。
[1]中国物流与采购会,中国物流学会.第二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J].北京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0):110-114.
[2]丁俊发.中国物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22):62-63.
[3]国家发改委.关于物流园区发展的政策建议[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19):24-27.
[4]国家发改委.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EB/OL].(2011-02-28)[2012-11-10].http://www.ndrc.gov.cn/jjyx/xdwl/t20110301_397825.htm.
[5]陆江.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目标而奋斗[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22):22-23.
[6]洪怡恬.物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探讨[J].物流科技,2008(10):93-95.
[7]何旭明.企业物流竞争力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4):60-61.
[8]钟静.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7):28-30.
[9]郭姗姗,高洁,帅斌.物流园区后评价的必要性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0(11):54-55.
[10]张晶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物流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后评价的方法研究[J].物流技术,2010(8):62-69.
[11]左小德,薛声家,邬杰忠.开发区招商项目优劣的综合评价[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0):20-25.
[12]王立英,刘宗彬,马媛.国家级开发区招商项目准入评价工作机制的构建研究[J].特区经济,2006(11):268-270.
[13]谌海霞.建立我国物流园区入园企业准入制度的探讨[J].公路与汽运,2008(3):53-55.
[14]白景涛.物流项目的评价方法研究[J].港工技术,2006,4(12):26-29.
[15]张燕.浅谈物流项目后评价[J].中国储运,2006(2):88-89.
[16]Maggie C.Y.Tam,V.M.Rao Tummala.An application of the AHP in vendor selection of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J].Omega,2001(29):171-182.
[17]张灵莹.定性指标评价的定量化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7):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