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桂先,钟 苹,朱 莹,丘美玲
(1.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2.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为这个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很多不足,没能真正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因此,改善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迎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高校和学生的竞争力很有必要。
(1)各个高等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脱钩,导致学生专业能力较单一,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存在就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体制下很多学校的物流专业教学仍以理论为主,脱离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时存在明显不足,即不了解企业实际作业情况,管理物流企业生产运作更是无从谈起,无法满足企业对高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而通过本体系的实施,学生通过对四个模块的训练,实践动手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进而增强了学生上岗的竞争力。
(2)物流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差,大多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中低端人才和操作人才,培养中高端物流人才的院校很少。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一个包括高校学历教育、物流职业教育、企业岗位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相互结合、多种层次、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事实上,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经历了比较曲折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物流人才培养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3)在物流行业方面,缺乏上岗和在岗培训。物流行业因为比较年轻,管理水平落后,对于物流人才的要求也比较茫然,在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方面也无从下手,普遍存在缺乏上岗和在岗培训体系。企业作为实践单位,也应强化其人才培训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的岗位培训体系,岗位培训体系应包括长期的不同职务人员的职务培训、短期的业务技能培训、脱产培训等方式。岗位培训必须也应该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构成对物流人才的终生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懂理论、有技能、不断学习进步的实用型物流人才来。
(1)教学内容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虽有利于对特定内容的深入研究,但是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再者,单一的学习内容较为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2)学生较多学习的是课本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理论知识是基础,对实践操作起指导作用;当理论达到一定高度时,实践操作能对理论起到升华作用。但是在现阶段教学中,两者所占比例极不平衡,“重理论,轻实践”是普遍问题。
(3)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多,没有走出校园,和企业接触较少。学校学到的更多是理论知识,但是企业需要的远不止这些。没有实际接触企业,较难客观的认识企业业务流程和业务操作,导致无法形成企业管理与策划的观念。
(1)校企合作,增加学生接触企业和实习的机会,学习更多企业运营和管理的知识,同时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现代化的社会和企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侧重于对学生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企业的接触,能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情况,能在日后的学习中朝着企业要求方向努力。
(2)增加实训课程,模拟企业运作,熟悉理论和实际。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要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钩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也就是说,加强物流管理教学,必须要加强实验基地和实验室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3)丰富课程,包括本专业和交叉学科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不仅要强调多元化,还要突出特色,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宽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因此,课程体系也将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避免相互割裂或重复讲授,课程内容将依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而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趋向综合,教学内容整体性将得到加强。
一个成熟完善的物流企业必须要有“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图1)才足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与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在金字塔的上层要有高层次的决策管理型人才,中层是组织执行管理人员,基层是可以动手操作的作业人员,因此我们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能够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金字塔”结构的物流专业人才。
图1 “金字塔”式物流企业人员结构
物流企业需要具备“树型”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图2)的人才,“树型”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中在“树干”——《物流学》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技术》等,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七大职能模块里的主要职能模块,如《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和《信息管理》等,这样构成一个系统、完整、逐步升级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结构。
一个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网络状”(图3)的物流能力结构,即包括有关管理方面的能力,如采购决策能力、配送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仓储现场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还包括动手作业能力,如仓储作业活动策划能力、配送路线设计能力、分析订单能力、预测市场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集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物流专业能力。只有具备综合性物流专业能力的人才才能够胜任物流企业的管理工作。
人才培养,最终是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有能力的且又能迎合企业需求的学生。这不仅是教师的工作,还需要企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无论是从企业、高校还是学生的角度,这个人才培养体系都很具实用意义,都能在一定程度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以企业结构性的人才需求为中心来丰富人才培养体系内容,且体系的四个比赛模块的内容和标准都参照企业的作业管理流程。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其他相关的综合能力,为以后进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输送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
高等院校和物流企业的联合,可以让比赛模块更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通过企业的真实案例背景了解更多关于物流企业运作的知识;对于企业而言,能利用学生和老师的智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现企业流程优化与再造,获得优质的物流专业人才。
本体系首次将目前社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各个层次结合在一起,即中职+高职+本科阶梯人才培养,鼓励中职、高职和本科学生积极参加,在比赛中获取更多知识和能力,满足物流企业的“金字塔”式的物流企业人员结构需求,如中高职培养的具有技术操作能力、执行能力的中低层管理人员可以满足中层和基层的人才需求等,本科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可以满足物流企业的中、高层人才需求等。
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四个模块的比赛内容在学生群体中得到展现,四个模块分别为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软件操作与订单管理与第三方物流综合实训。四个模块各有特色,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识点,如生产计划、采购管理、仓储作业管理、库存与成本管理、配送管理、信息处理、订单处理、客户管理、软件处理等。这些知识点很好地涵盖整个“树型”物流专业知识结构,充分地将理论知识巧妙融合到实训模块当中,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
整个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致力于培养具备综合性物流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四个模块的内容不但要求学生要有相应的专业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策划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计算机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很好地涵盖“网络状”物流专业能力结构,较好地锻炼在校生的全方位能力,有利于培养综合性物流能力人才。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是给企业输送更多有能力、有素质的人才。近年来,物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员工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管理知识、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团队意识。本体系将企业、高校、高职院校、研究所等相关单位联合在一起,有针对性的培养本科人才,实现“产、学、研”合作办学。
目前物流管理的教学方式多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能力”等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多为单向教学,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本体系的教学以比赛活动形式为主,让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了管理知识、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且在活动过后,教师和学生的互相总结,能促进师生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还促进了师生的感情,有利于日后的教学活动。
物流实训的意义在于加强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学生小组的协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既定任务,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本体系将课程教学中较难掌握的环节借由“四个模块”的实践得以再现物流企业真实流程场景,体系实践具有直观、清晰、巧妙、趣味性浓、成本低的特点,避免物流教学“有形无神”的缺陷,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企业要求的人才特点。
目前的物流专业教育中面临着“资源紧缺”和“资源闲置”,“重操作”和“轻管理”的双重矛盾。中高职院校出于培养操作型人才的目的,大力投入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除了技能操作以外别无它用,“重操作,轻管理”使其配备的资源只具有物流企业的“形”,而不具有现代物流企业的“神”,出现了未充分发挥资源作用的“资源闲置”现象。相反高等教育的本科院校因为重视理论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导致“资源紧缺”的后果。
本体系建造的“阶梯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各级院校的合作,有利于物流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一则避免重复投资建设,二则促进各层次物流专业人才的交流。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企业、高校、学生三方的利益及能力问题。本文提出的基于企业结构性人才需求结构性特点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可借鉴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的“产品”,只有满足用户—企业的需求,才能增加高校和学生各方面的竞争能力。但是该体系建设只有在企业和高校的支持下、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与效用。
[1]何翠娟.广西物流人才模式的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张旭凤,王蕾,聂玉兰.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物流专业培养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2009,28(1):53-54.
[3]潘永明,赵云.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330-331.
[4]甘雪松.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时空,2012(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