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
(江苏省徐州市园林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处,江苏 徐州221006)
构图,从广义上讲是指形象或符号对空间占有的状况。因此包括一切立体和平面的造型,但立体的造型由于视角的可变,使其空间占有状况如果用固定的方法阐述,就显得不够全面,所以通常在解释构图各个方面的问题时,总以平面为主;狭义上讲,构图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一定的思想、意境、情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用审美的原则安排和处理形象、符号的位置关系,使其组成有说服力的艺术整体。
中国画论里称之为“经营位置”、“章法”、“布局”等等,都是指构图。其中“布局”这个提法比较妥当。因为“构图”略含平面的意思,而“布局”的“局”则是泛指一定范围内的一个整体,“布”就是对这个整体的安排、布置。因此,构图必须要从整个局面出发,最终也是要求达到整个局面符合表达意图的协调统一。如果把构图一词的含意表达得十分清楚,其意思通俗点讲是各种设计要素(如园林五要素),在设计中的位置的安排就是构图。
“构图”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它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是为表达设计内容和主题服务的。因此,构图在中国画中被称做“章法”。这就是说,经营位置是要讲究一些方法的,既然构图有法,自然也就有规律、形式可循。
多样统一,即有机的统一,或称之为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任何园林设计作品都是由不同的局部所组成,这些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只有将这些部分按一定规律,有机地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既有变化,又有秩序,这就是多样统一。反之,一件园林设计作品,缺乏多样性和变化,就会单调、乏味,使人感到呆板;同样,缺乏和谐和秩序,作品就产生杂乱无章的效果。其他规律,大抵都是从属于这个规律。如徐州市小南湖景区泛月桥(图1)、云汇桥上仿古建筑的苏式彩绘每组箍头、藻头的长度相同,图案相同,但绘有徐州市各处景点的枋心图案不同,每个图案都不重复,这样图案没有一个重样,又能体现徐州市的景点、历史典故,总的感觉,多而不乱。再如徐州市云汇桥、泛月桥、显红岛的拱桥的桥孔,金山塔的飞檐,等。
图1 徐州市小南湖景区泛月桥
多样的变化怎么统一,就是统一在均衡之中,使千变万化的各种构图均衡,以便达到“自然”。绘画中的均衡涉及到位置的均衡、线条均衡、色块均衡、色彩均衡。本文探讨的均衡主要是位置均衡,在园林构图中位置均衡可分为静态均衡或拟对称的均衡。对称的均衡为静态均衡,一般在主轴两边景物以相等的距离、体量、形态组成均衡即静态均衡。拟对称均衡,是主轴两边的景物处于动态的均衡之中,是一种感觉上的均衡,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准确判断画面上的物象实际重量,是一种纯属心理意义上的均衡。一块顽石可以平衡一个树丛,体形上的差异虽然很大,但从质感上却使人觉得平衡,这当中并不神秘,因为人们经验上都熟悉石头很重,对石头有一种重量感;一丛树木枝叶扶苏给人以轻快感,本来二者是不平衡的,但是经过园林艺术家的权衡运筹之后,石头不多置,树木成丛种植,结果感觉上的分量均衡了。如改造后的徐州市黄楼景区(图2)内的牌坊、镇河铁牛、黄楼、新建弧形花架、新建船舫达到了拟对称均衡的效果。其均衡原理恰似中国传统古秤,秤锤和物体之间不对称均衡的原理一样。
在构图中,疏密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构图中往往要的东西很多,特别象苗木的种植设计方面,如果疏密处理不好,就会有一团乱麻的感觉。因此,必须进一步掌握在集中了的东西中间,再进行疏密的处理。这样就要求疏与密要有层次变化,使疏密有节奏。这里说的疏,不是距离相等的疏,密也不是等距离的密,因为距离相等就失去了变化,不能产生节奏感。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提法就是讲究疏密对比的艺术手法。也就是说在疏密的布局上走点极端,以强化观众的某种感受,创造自己的风格。园林中,在种植设计上的密林,疏林,草地就是疏密对比手法的具体应用,如徐州市奎山公园(图3)的植物种植就是疏密对比、疏密变化手法的应用。
图2 徐州市黄楼景区
图3 徐州市奎山公园
这里谈到的疏与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包含有园林中虚与实的特点。例如形象组织的疏一些就显得虚,而形象组织得密一些就显得实。虚与实是相辅相成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虚实之间互相穿插而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使园林的景观变化万千,玲珑生动。如徐州市小南湖景区的石瓮倚月(图4),石瓮本身设计就“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从湖面上看,湖水中的石瓮又产生一幅画面倒影,真可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中又有实”。园林中的虚实,还体现在山与水方面,山为实,水为虚,所谓虚实对比,就是通过山与水的关系处理来求得的。通常所说的山环水抱,就意味着虚实两种要素的萦绕与结合。再如以透、漏、瘦作为评价山石优劣的标准,虽然乍看起来是只强调了虚的方面,但实际上却是虚实关系的处理。
图4 徐州市小南湖景区的石瓮倚月
不同的构图布局产生不同的感觉。构图的布局可以利用形、线、色彩和空间在安排上的变化,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画面的某一个地方,已达到突出这个地方的物象的目的。
这和我们躺在床上休息一样,很自然地使人联想起广袤的天地,开阔、平静。有静穆、安闲、安宁、开阔之感。许多风景画、包括海景,往往采用平直的水平线构图,并且有意保留这条视平线不受前景物象的破坏,以体现景致的宽广。如站在徐州市小南湖的春晓平台观看市区的画面就有种安闲平静的感觉,不失为横向式构图的一例。
有延伸、冲动的视觉效果,也称对角线构图,由于斜线容易使人感到重心不稳,所以动感强,倾斜角度越大,运动感越强。斜线构图的画面要比垂直线构图的画面有动势,而且能形成深度空间,使画面具有活力。如徐州市和平路与黄河迎宾路交叉口绿地内的张力膜“腾飞”的造型;风吹动平静的海面就产生斜线的波浪;直立的人运动起来移动了重心,也产生了动的斜线。无规则的长斜线会使画面活跃,产生力量感。而长斜线的运用又容易因缺少变化而无趣味。因此,要注意设法丰富它。这就告诉我们要使自己的构图摆脱平淡,就要在画面中有大的明确线条。为了使长线不单调,可以采用“破”的手法改变机械的长斜线。
由于它象一座山,很自然给人以稳固与持久的感觉,这种三角形构图永不会产生倾倒之感。如徐州市淮海战役纪念碑及周围回廊(图5)设施运用了金字塔式的构图。达到了崇高、坚实、稳定和向上的视觉效果,使人肃然起敬。
如同旋转的陀螺,有微微晃动不定的感觉,是一种活泼有动感的形式。有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爆炸的形式,或是强烈的不稳定的感觉。但从相反方向理解,有时又有集中的意味。如两山、两房、两树之间经常出现“V”字形的缺口,这个缺口有时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有时它又象打开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又会引起人们的联想,给人以神秘之感。
图5 徐州市淮海战役纪念碑及周围回廊
这种构图具有流动感,会给人一种快意。由于这条曲线在画面中会很突出,所以能使整个画面活跃起来。还有一种曲线构图,也是运用一条或几条曲线,在画面上制造空间,把曲线两边的东西隔断开,就好像在繁忙中得到了喘息,在杂乱中找到了安静,犹如在干渴时遇到清泉一样。这种曲线往往给人以宽裕舒畅的感觉。如在园林设计中经常采用的曲径,曲折有致的溪流。风景区上山道的设计,也经常使用这种类型的构图,迂回上升,将观众视线顺S形引向上方,以构成景物纵深盘旋的情趣。
这种构图妙在利用L划分出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只要设计者加进一点小东西加一描绘,马上就会使画面产生无限的情趣。可是,如果缺少了这小小的点景之物,构图马上就会显得极为枯燥。如徐州市袁桥绿地的构图在这方面的运用就比较巧妙。
它象团聚在一起的美满幸福的家庭,有完美、柔和,具有内向,亲切感;也能让人联想到车轮,有旋转滚动的感觉;作为球体,有饱满充实的感觉。如燕子楼绿地(图6)中心广场设计,较好地利用了圆形构图。有时圆形也可以留一个缺口,称为“破月圆”构图。此种构图常被艺术家们用来突出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如徐州市燕子楼绿地的弧形花架和缺口处的花坛设计就采用了“破月圆”的构图,使花坛、花架之间有了很好的交流,也着重突出了花坛景点。
图6 徐州市燕子楼绿地效果
布局的变化形式非常多,现选择上列几种作了些简单介绍。我们在园林设计中要领会和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以求不断变化构图,千万不可把它奉为金科玉律,把自己套在框框内。
由于本人知识和能力有限,仅对构图学基本规律和部分变化形式在园林创作中的应用提到了自己的一点感触,不知对否,有待大家批评指正。
[1]唐学山.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高宗英.谈绘画构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
[5]计 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