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军珍
编者按 2012年,《大连地方税务视线》杂志历时一年举办了“流金税月”征文,其中不乏珠玑,本刊选发其中5篇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生命中总是有一些冥冥契缘,看似不经意地与你蓦然相逢,却不知那朵羞赧的“心莲”早已带着宿命的芳香默默地融进了你的生命、熏染着你的生活,与你一起经历着生命的高山流水、花开花落,就像昆曲之于我……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喜欢她,是源于对她厚重、灿烂沧桑历史的敬重。迷恋她,是因为她能永远在自己独特的板眼节拍中调试出一种任世相纵横、自有一番从容的迷离幻化境地。这个起始于上层士大夫却痴狂了汉民族整整两个世纪的中国民族歌剧,以自己独特而持久的艺术魅力,抒发了不同政见、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时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怀。六百余年来,她已经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深深地根植其中,她的精髓和真谛足以让每一个热爱民族文化的国人去了解、去赞叹、去骄傲。从某种程度上说,热爱昆曲,学习昆曲,就是对中国戏剧、中国艺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乃至中国人生存状态的学习和思考。
很多人走进昆曲始于满堂金玉的《牡丹亭》。戏台上翠红粉绿的华丽戏服,俊男靓女的美目传情,沁如心脾的水磨唱腔,顷刻间把我们的心、眼迷住,被她那迤逦之声带到或梦幻深情、或悲壮苍凉、或诙谐幽默的情怀当中,不由自主地跟随着杜丽娘一起吟唱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千古名句。
昆曲似乎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非现实的世界。在这里,人们情感的走向完全真实地还原了人性本源的追求——真实、简单、纯粹。“一盏清明茶,独享二更曲”、“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帧帧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卷,为世人描绘出春秋两季不同的景致下,古人在茶香飘溢中独品二更曲韵的极致,和霜月高挂的秋夜里,桂花飘落声惊扰了人们静听苹果花开、默数夜空寂星的纤细景致。这些“细数秋夜”的宁静,仿佛为我们的心灵注入一种力量,让我们去打开自己,静看内心花开花落。
昆曲领骚舞台二百余年,以百变的故事不变的魅力,将人性之美徐徐展开,缓释着现实带给人们的逼仄、压抑感。一段段悲喜交加、诙谐幽默历史瞬间的再现,一句句貌似柔美温润的低吟浅唱,在无形中为我们的精神塑造着一种“张力”,教会我们以“闲适”的方式积蓄着精神力量,以举重若轻的态度让心灵变得更加柔软、轻盈、灵动,让我们在古今同届的境地中,学会从容、安静地审视、探寻自己内心的弹性、厚度……
上个世纪初一位享誉世界的伟大学者林语堂先生曾这样描述:“中国有一种轻逸的,一种近乎愉快的哲学,他们的哲学气质,可以在他们那种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里找到最好的论据。”他还甚至依次推导:“假如不是这样的话,一个民族经历了四千年专讲效率的生活的高压,那是早已不能生存了。四千年专重效能的生活能毁灭任何一个民族。”而昆曲就是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较好地将这种“轻逸”、“愉快”的哲学气质诠释出来。
我们在阅读先生文字的时侯,相信先生表情是幸福而欣然的。可是,我们自己的表情却不能那么愉悦了。古人创造“悠闲”生活的真谛,几乎被我们雪藏了。我们一面高呼“生命就是一段过程”,一面却在精心制造着一出出“动车出轨”、“劈山填海”、“豆渣工程”的闹剧,我们试图用“超级选秀”、“即时速配”来解读情感世界的真谛,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在一夜之间变成“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天才”……可是,这些真是我们骨子里所希冀的“速度”和“目标”吗?我们的心真的会在这种所谓的“快捷”、“奔跑”中感到安全和舒适吗?我们用这样“快捷”的速度匆匆地奔向生命“终点”的目的和意义又何在呢?
如果说四千年的传承得益于一种“轻逸、愉快”的生活态度,那么我们眼下乘坐的这列高速、提速、超速的列车会把我们的心带往怎样的境地?我们的后代在感受着我们的“速度”时,又会怎样地解读着我们的幸福?
林语堂老先生向以睿智、幽默著称,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和诠释老先生的良苦用心——先生希望我们传承着祖先生活哲学“基因”的同时,更希望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这份“轻逸、淡薄”赋予更多从容、丰润的新元素!
让我们给自己的心倒出一个空间,放下繁杂琐事,点一笼香薰,沏一盏清茶,瞑目而坐,让那抹婉转、清丽的水磨腔从生命中穿越……让我们的内心在这种仪式中变得庄严、宁静、从容,并借助这份“宁静”的力量,唤起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对内心的反省与安顿。
让我们水袖翩翩、裙裾飘飘,让我们粉簪翠珠、柔指兰花,让我们像昆曲一样优雅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