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兵们的忏悔不应只是个体救赎

2013-11-16 06:23:20潘洪其
上海采风月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罪错红卫兵受害者

文/潘洪其

59岁的安徽律师张红兵这几年一直在做一件事情,申请将他母亲的墓地确定为文物。1970年,张红兵的母亲方忠谋在家中发表一番言论,被张红兵和他的父亲举报为“反革命”,两个月后被枪决。如今,张红兵向社会公开这段历史,公开向母亲忏悔,希望通过自己这个反面教材,让更多的人牢记历史的悲剧。

举报自己母亲的时候,张红兵是一名16岁的红卫兵,自认“根正苗红”的他,在举报信上强烈要求“打倒现行反革命分子方忠谋!枪毙方忠谋”。10年后法院作出再审判决,为张红兵的母亲彻底平反,但张红兵永远不能饶恕自己的“弑母”罪行,他用几十年的内心煎熬,用一生的痛彻忏悔,也无法完成灵魂的救赎。近年来,各地陆续有“文革”时的红卫兵公开站出来,向当年受到自己批斗、殴打、抄家和骚扰的众多师生、干部、邻里道歉。较之当年常见的红卫兵批斗、殴打他人,张红兵以举报将自己的母亲送上断头台,无疑更加残忍而惨烈;较之少数当年的红卫兵今天公开向受害者道歉,张红兵向冤死的母亲忏悔,也更具撕碎人心的悲剧色彩。

因为政治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丈夫举报自己的妻子,儿子举报自己的母亲,而且明知会将妻子、母亲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甚至在举报信上强烈要求枪毙自己的母亲,这种完全悖逆人伦、丧失人性之事,放在今天是绝对不可思议的,但在“文革”那个非人的年代,这类案例却绝非罕见。今天人们反思“文革”,有一种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在极度疯狂、混乱的“文革”年代,普通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绝大多数人都身不由己被裹挟其中,包括红卫兵在内,很多人既是侵害侮辱他人的施害者,同时也是备受侵害、侮辱的受害者,个人在“文革”中犯下的罪错,主要应归咎于社会的罪错,或者说是那场运动的罪错,施害者如果事后没有为自己的罪错忏悔,没有向受到自己伤害的人道歉,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理解的。置身这种语境,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张红兵们主动向当年的受害者道歉、忏悔,其精神自觉和道德勇气具有某种宗教的意味——在缺乏宗教传统和宗教情绪的中国,这种宗教意味尤为可贵。

张红兵们的道歉、忏悔自然难能可贵,却不应只是他们个体的自我救赎。每一个曾亲身经历“文革”的人,都应当对自己当年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进行深刻的反思,都不可避免要面对同一个问题:我在“文革”中只是被主宰、被裹挟而盲从盲动呢,还是有意无意甚或积极主动地参与了作恶?同时,那些没有经历“文革”的人,也需要全面、真实地了解“文革”的历史,需要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文革”的情境中,拷问自己能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判断,是不是也会像张红兵那样,在虚幻、极端情绪支配下“大义灭亲”?

“文革”将无数的个体推入灾难的深渊,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集体大悲剧,对“文革”的反思,迫切需要从个体的救赎上升为群体的反省。张红兵下决心向社会展示自己那段血淋淋的耻辱史,是因为他看到网上有人写美化“文革”、鼓吹“文革”的文章,痛感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倾向,希望通过他在“文革”中的惨痛经历,帮助更多人认清“文革”的真相和实质。不可否认,我们对“文革”的反思和警惕远非充分到位,张红兵那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去年全国人大记者招待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错误的遗毒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唯有深入剖析“文革”的根源与教训,大力推进各项改革,才能确保“文革”那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张红兵“弑母”那样的人间惨祸不再发生。

猜你喜欢
罪错红卫兵受害者
河北枣强:依法对7名罪错未成年人开展训诫教育
方圆(2020年11期)2020-07-16 03:53:46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公民与法治(2020年5期)2020-05-30 12:33:40
罪错未成年人拟分级处分值得期待
科教新报(2019年8期)2019-10-21 10:25:48
分级干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处置的优化选择
新华月报(2019年6期)2019-09-10 07:22:44
对罪错未成年人不能“一放了之”
科教新报(2019年52期)2019-09-10 07:22:44
当红卫兵就能吃饱饭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
母子健康(2015年1期)2015-02-28 11:21:37
红卫兵的性恋观念及行为
浙江境内红卫兵“破四旧”行动所造成的古旧书资源损毁
天一阁文丛(2014年1期)2014-10-13 07: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