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生态文化一般是指人类在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制度的总和。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产生、发展、传承的。新疆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生态环境下诞生和成长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为当代生态文明构建树立了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类自然观,建立了一套以人为本的生态保护观,提倡一种自然、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价值观,选择了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生态文明追求树立的“天人合一”的人类自然观,在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中都有体现。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主张人类要与自然融为一体。例如,维吾尔族谚语有“水是农民的血,地是农民的命。”仅这一句话就把水源、土地和人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维吾尔族祖先根据月亮的圆缺、日出日落和一年四季的交替等现象制定出历法,当代维吾尔族人的生产生活都是按照这个历法进行。此外,什么时候猎取什么动物,牲畜什么时间交配等,也要按照历法确定节气进行。“时误一日是一月,月误一月是一年”这句维吾尔族谚语就是一个典型的写照。柯尔克孜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山是柯尔克孜人的父亲,水是柯尔克孜人的母亲”这个老少皆知的谚语,反映出山水是以游牧民族为生的柯尔克孜人生存的依赖,柯尔克孜人视之为衣食父母。在现代柯尔克孜人生活的地区,一些泉水被人们视为圣水、神水。在新疆各少数民族中存在着树崇拜、山神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都体现了玄妙深奥的生态理念。
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新疆各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信仰等方面都有许多“以人为本”的生态保护观。在塔吉克人看来,世界是由“阿甫”(水)、“阿太西”(火)、“哈格”(土)、“哈风”(空气)这四种要素构成。因此,人亦是由四要素融合而生的,人的生命在于四要素相互关系的平衡中。在新疆各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中,动物也被视为如人类一样的生命存在,人们不仅要互助仁爱,还要施仁爱于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的物质,要珍惜一草一木。保护水源是新疆各少数民族保护资源的重点。强调珍惜土地,不破坏和掠夺土地;开垦荒地的过程中不破坏水道、林场和牧物,不在清泉井水、湖泊河流、村落旁的林木草地上进行耕种;不将森林区、野生动物生活区开垦为农田。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对一切浪费和竭泽而渔的做法都予以反对,认为资源利用要以其损耗不伤害根本为限度。因为一切生物都有一定的消毒能力、再生能力和自我补救的能力。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尊重和爱护自然,才能保全人自身。
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是生态经济。即不是把财富的获取建立在对生态系统基础的破坏之上,而是要在生态系统的极限内,根植于生态系统,组织人类的经济活动,并能进一步促进生态系统。新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维吾尔族农耕方式中的“坎儿井”蕴含了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对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功不可没。除此之外,这种思想在法律制度、人生价值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村落(寨)选址、村落(寨)水资源生态体系与林木生态体系的营构、种植和管理。如维吾尔族院里、田边、路边的树木不允许砍伐,桑树龄满40年一般不砍伐或移栽,若挡住了门户,也只能另在别处开门。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认为从日月星辰、高山大川、江河湖泊、飞禽走兽到人类、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一个协调、有序、和谐的生态系统。人类必须尊重这个完整生态环境,与它们和谐相处,共存共荣。我们人类必须了解和顺应万物的生态规律,不能逆规律而动。只有既谋得人类共同体内部的和平,又谋得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平,才可能避免方向上的、道路选择上的失误。
在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影响下,新疆各少数民族形成了自然、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价值观。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既不要求禁欲,也不提倡纵欲,而是主张节欲。对自然资源、生活资料,人类理当享用和消费,但是在具体的物质消费方面,不能挥霍和浪费。如维吾尔谚语“节俭,再少也够;浪费,再多也光”“浪费是败落的开始”等,认为挥霍浪费是一种罪恶。这种思想,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类具有道德和经济的双重现实意义。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认为:消费不仅要适度,更要正当,将财富用于维持家人生活,接济亲属,救助残疾,用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其他公共事业,只要是对人自身、他人和社会有益的开支,都是适度的消费。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在尽力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控制消费水平,保持良好的水、能源、木材、矿藏、草场、湿地等资源,形成健康、自然、适度的消费。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人类被消费左右的局面。
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有着深邃的生态和谐伦理观,如对自然的知恩图报意识、对自然的亲情和伙伴意识、对自然的义务观和善恶观等等,都反映出以公正、合作、友善的态度对待天地万物。
尊重自然和整体思维是现代生态意识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整体思维要求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各个部分之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而人类对这种复杂关系的认识和了解又很有限。因此,人类行为在干预自然生态系统的时候,必须遵循审慎最小化原则。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人及宇宙中一切生物和非生物,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人类须臾离不开自然,人类和万物不可分割,人类与自然万物只有和谐统一了,人类才能够生存、发展;反之人类与自然的整体和谐被破坏了,人类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人与自然有着不可分离的亲缘关系,有着统一性和完整性的特点。这些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的整体思维观念对认识环境问题不是单纯技术问题,不能单纯依赖技术路径。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创新,更需要人类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环境问题不仅是单纯的环境破坏问题,它与和平、发展问题也密不可分。环境保护所涉及的也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调整,更涉及到当代人与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关系的调整。只有同时协调好这三种关系,人类才能真正长久地在地球上繁衍生存。这些理念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启示。
尊重自然是现代生态意识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对于自然,人类理应怀有感恩之心。尊重自然的基本要求是要维护并尊重自然的完整、稳定与美丽。尊重自然的前提是认可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既不对自然顶礼膜拜,也不把自然视为人类的征服对象,而应把自然当做人类的朋友。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来看,在处理人与地球万物的关系时,人总是要受到更高权威的限制,即必须尊重万事万物的发展繁衍规律,尊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维护这种联系,就是要尊重和善待一切生命和环境。而尊重和善待,包括严格的要求和义务,包括人类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克服人欲,克服自私,维护自然等,这些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理念与生态文明所要求的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关心全球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与美丽的美德相统一,也为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启示。
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和发展的文明范式,尤其是相对于传统工业文明而言。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不断爆发的生态危机显示出人类工业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极度不和谐。因而,基于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性反思,一种旨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文明成为现代世界文明的必然发展方向。作为一种面向未来而又不断发展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要求抛弃工业文明人征服和统治自然的思想,力求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论的生态伦理主义。
现代工业文明和消费文化,使得人似乎成了自然的主人,但实际上是人自己成为工具理性的奴隶。并且,人对自然的工具性态度,也使得人类自身的生存出现了危机。虽然现代工业文明依仗自己的工业成就可以蔑视古代少数民族的看似原始的传统生态文化,但这并不是说这种传统生态文化就彻底被超越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并认识到:工业文明仍然也只是一种粗犷甚至粗糙的发展方式,要寻求人类的更高意义的发展,就要从整体上来看待人的发展的意义,而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尊重自然。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在文明形态的内容上启示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建构。现代生态文明追求的,并不是单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而是以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中就已经存在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人为本的生态保护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适度、节制的消费观为目标。而且,这种目标不是空洞的想象,它的方式和可能性,确实地体现在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当中。人类发展的辩证法,要求我们回到源泉,重新寻找真正的动力。现代生态文明的建构,应当甚至必须要回到传统的生态文化中寻找可行的方案,而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就提供了这一可能性。
[1]杨明.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N]北京:光明日报,2008-11-11.
[2]周江.中国少数民族谚语全编[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3]刘明.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水文化调查研究.新疆社会科学[J].新疆:新疆社会科学,2008(5).
[4]唐国强,何明,袁国友.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5]努尔曼·马贤,伊卜拉欣·马效智.伊斯兰伦理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