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式发展

2013-11-16 02:40:32张国镛王春红
克拉玛依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特色

张国镛 王春红 张 洲

(1.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400715;2.克拉玛依市委党校,新疆克拉玛依834000;3.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式发展

张国镛王春红张 洲

(1.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400715;2.克拉玛依市委党校,新疆克拉玛依834000;3.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从文明理念和文化形态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升华,这是我国经历较长时间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寻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式发展和对全局驾驭能力的最新水准;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搭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总体布局,提升了总布局的追求层次和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必将铺就科学发展观的新实践舞台和美好前景,凝聚和激励科学发展的力量;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取向佐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证的新观点和规范化的新决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新阶段再次改变着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担当。

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发展

“内涵式发展”往往用来概括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的发展模式,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实现内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使事物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内在需求,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独立篇章突出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使生态文明作为我国“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一,并放置于突出地位,融入其他各个领域,这是对我国科学发展内部结构的优化,激发着科学发展质的提升,从这些角度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我国全局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代表着新的发展层次、趋向、理念和愿景。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根本要求,更是关系我国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乃至人类世界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党不失时机地把生态文明建设高屋建瓴地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布局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实践平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美好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保障的新制度组成以及对人类世界和平安全发展的新责任担当和新形象展示,依靠生态的统领性、基础性、集中性、交互性提升五大方面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和层次。

一、生态文明新地位的确立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立足总体布局,站在时代前列。布局是对事物的全面规划和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式将生态文明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一,意义重大。

生态文明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一直伴随着人类工业化、现代化文明的进程,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并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受到重视并形成全球共识。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针对资本主义在资源利用、环境破坏等方面的弊端,前瞻性地形成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全国执政后,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举措到国策、从思想到理念的发展历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其存在价值到肯定其存在价值再到重视的过程,1972年6月5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开始与世界环境保护工作对接,采取了重视环保、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多项环境保护措施,形成了独特的环境保护思想,是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萌芽并为之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初期,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198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强调:环境保护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一件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开始形成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思想,吹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环境保护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上,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不失时机地提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此解答国内的环境保护问题,回应国际的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环境外交”阴谋,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思想,在世纪之交,开始使我国的环境保护的思想升华为一种文明理念。中国政府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提及生态文明,认为“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新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逐步深化,将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的基本参照系和着力点,开启了新世纪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征程。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大确定了“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新目标;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要求之一,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愿景之一,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号召,指出面对自然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生态文明战略新地位正式确立。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认识深化的历程,赋予着生态文明新的内涵、价值和历史地位,映射着党对小康社会理想和实践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伟大转变的坚定信念。

生态文明的提出标志着党的总体布局深化。一方面将十六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到“五位一体”总布局;另一方面,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四大领域,既体现了总布局的发展,又提升了总布局的内涵和层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认识的深化,是党逐步深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执政规律的必然结果,涵盖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开辟初创到开拓推进历程中艰苦创业、破浪前行的智慧、勇气,代表着共产党人为理想而奋斗时最新的视野水平和魄力,归根结底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全面规划和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熟和强大的布局全局能力、驾驭全局能力、谋划全局能力的提升。

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突出地位”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建设等而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长足发展后的必然选择,更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世界文明兴亡的经验和教训。荒废生态文明的物质文明是涸泽而渔,缺乏生态文明的精神文明是异想天开,没有生态文明的政治文明是人亡政息,丧失生态文明的社会建设是舍本逐末。一句话,生态文明既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氛围,又为创新社会管理、转变发展方式、改进公民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全体社会成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思维方式提供不竭动力。

新追求还突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我们事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理念,标志着党对生态文明开始赋予战略性的至高地位。“融入”是贯穿和精髓化,更是统领和大局化,昭示着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不仅仅作为保护自然环境而提出,还突出了生态文明的地位不仅仅并列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更是在牢守环保的基本国策基础上,将其作为统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的一个重大战略来指导或决定全局的发展。每个领域的每个方面的建设都要围绕生态文明,都要致力于促进生态文明,都要形成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用生态化统领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直至美丽中国的形成。

二、生态文明建设铺就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科学发展的美好前景和实践舞台

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标志着经过十年不懈探索,党对我国的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水平。

面向未来,十八大报告用四个“必须更加自觉地”来强调在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党的建设各方面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备态度、重大意义,这督促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实现“更加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方式和实践内涵,要求我们必须明晰实现“更加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观所创造的美好未来。党的十八大恰到好处地选择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既是基于发展布局中生态建设相对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更基础性、更集中性、更交叉性、更串联性的思考,也是生态文明蕴含的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愿景已经愈发成为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后的我国各族人民翘首以盼的新需求。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总布局点,既深入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又开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实践内涵,描绘了科学发展的美好前景,激励、凝聚亿万中国人民不断致力更加自觉地科学发展。

生态文明是更加自觉地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对发展的态度不仅是坚定的,更经历着从重速度到重质量、从阵痛到共享的深化。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是以生态的基础性、全局性、统领性糅合优质发展、共享发展、快速发展为一体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逻辑,赋予发展以美丽色彩,升华了对发展的认识;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时还是贯穿落实这一指导思想的核心立场。我们不仅要问计于民、执政为民、利惠人民,更要民感惠利、民心舒畅、民颂美好。生态文明理念深刻理解生态对人生存性的不可替代性,旨在一切为民的同时“净化”民享一切的质量和层次,让人民在“净化”的空间生产生活,升华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生态”意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自然规律决定其具有整体性、全部性、平衡性、持续性的内质。生态文明理念既是指万物精灵的人类需要这种内质才能生存,更是指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绝对顺应、自觉维护、高度运用这种“生态”内质,促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升华对科学发展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的认识。

生态文明是严峻形势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最迫切需要和根本实践载体。党的十八大在认真分析当前自然生态的严峻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树立以“三自然”为基本内容的生态文明理念。将其定位于长远大计,赋予战略性地位。要求在生态文明实践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处理好经济与自然的关系;着力推进循环发展,处理好资源利用问题;着力推进低碳发展,处理好人的生活方式问题。总之,这种实践是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更是根本的实践载体,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从自然生态出发,在实践层面上确立了我们事业的全方面、全过程和谐发展的基本特色,具体化了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的操作方式,规划了人民福祉的生产生活新蓝图,提升了科学发展观的新水平,也铺就了深入科学发展的实践着力点和实践舞台。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日益临近,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我国关于发展的新认识、新经验、新理论必将与时俱进,生态文明的战略性地位必将从理论和实践上升华科学发展观,提升科学发展观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和理论体系的新境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

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化的新特色

中国共产党不仅在自身建设上而且在治国理政上都始终重视制度建设的保障作用。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和国情,先后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制度化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创新,具有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本保障,保障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党披荆斩棘改革开放,顶住剧变保持本色,克服片面,科学发展,成就了不同于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之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实践道路和理论体系上的高度凝练后,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首次从最高层面总体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的论点,预示着制度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追求倾向,规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国政新貌,牢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强决心,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成熟。

党的十八大提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总布局之一加以强调的同时,基于对制度建设价值的深刻认识,始终强调完善已有领域的制度建设,立即开启新领域制度的行动特色,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更加完备、更加科学规范、运行更加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同时,提出更加需要的新制度。

在近十年不懈追求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党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开始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一,然而,从文明理念的角度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理论、实践和制度上的安排,对于我国是全新的事业。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五大前,我们主要探索和总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五大后按照党在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规划,党的十六大提出“政治文明”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大后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长期探索使党掌握了用文明理念的高度和思维模式表述政治、经济、精神、社会等领域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经验。新世纪新阶段,党再次从文明理念的高度和思维模式对待党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使经历了长期的积淀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跳出了环境保护的单一领域,开始作为统领性文明理念来进行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并从开始就突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试图立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实践道路、理论体系内容和制度保障,使这一新的布局点从一开始就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鲜明特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确立生态文明作为长远大计、处于更加突出位置、各方面全过程都要渗透融入的、具有统领战略性地位的同时,也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设计,首次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新内容。用“纳入”保“融入”,从体制机制上将生态文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确立各方面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新目标体系、新考核办法和新奖惩机制;在政治生态文明上,建立最严格国土空间保护制度与监督制度;在经济生态文明上,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从精神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角度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社会生态文明风尚,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风气。这些制度的建立、完善标志着党开始以制度“纳入”的力量来保障生态文明在各方面、全过程的“融入”,生态文明制度的规划,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成,必将与其他制度体系一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新保障。党的十八大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各项举措中,为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和实践要求,但最为重要的、能够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统领性地位的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随着发展的深化,生态文明的制度必将超越已经存在的各项环境保护体制、政策和方针的价值与地位,形成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框架构成,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作用。

四、生态文明建设诠释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视域中责任担当的新形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辟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体。基于“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冷战思维对共产主义的惯性认知,西方别有用心者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曲解和歪曲以及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阶段性矛盾表现,世界范围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始终存在诸多不同的声音,存在着极为复杂的认识印象。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现代化建设,全面纠正现代化建设行为中存在的非和谐、非科学、非持续等弊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GDP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的伟大成绩,在近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独秀一枝,成为鼓舞着全人类的希望,这种成就使西方国际社会率先(而非我们自己标榜)以“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命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为,正是“中国模式”魅力所致。自2004年5月份开始,以美国乔舒亚·库伯·雷默教授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为标志,其蕴含的“中国模式”开始为世人瞩目。“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是西方各国对中国发展态势的重新审视、国际社会对世界其他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的结果。“华盛顿共识”的“结构性调整”使拉丁美洲陷入危机,“休克性疗法”使俄罗斯困难重重,在亚洲金融危机和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下束手无策。而“中国模式”并没有威胁世界,没有垮台,没有演变,只有和平发展和繁荣;它凝聚着党领导下的亿万中国人民的智慧,开辟着一条人类世界文明历史发展的新途径,其每一个方面的进步都贡献着世界文明,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中每一个新论断的形成,都凝聚着党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的智慧,都富含着中华民族对人类共同责任的担当,都创造着中国文明对人类世界文明向善、向美、向和谐的光辉形象。

以私有制和剩余价值追求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从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血腥积累和对落后国家及地区野蛮侵略扩张的过程中,使资本主义世界在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厄运。对此,马克思主义有过精辟的论述。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代表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紧紧围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在对资本主义制度上升时期“自然力的征服”等的先进面进行客观描述后,提出了劳动异化和自然异化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的逻辑无情地制造了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断层理论,从根本上指出包括生态问题在内的资本主义所有罪恶的根源。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随着科学发展局面的开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积极探索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四位一体”总布局到“五位一体”新的总布局,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都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避免重蹈资本主义始终摆脱不掉的发展与环境恶化的覆辙,探寻着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赋予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模式”整体布局中的突出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既是“中国模式”的又一里程碑式的完善发展,又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新担当。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向世人再次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担当能力。党的十八大主张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的责任担当。今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和融入,昭示着我们的政治不是贪污腐朽、缺乏自由民主平等的极权政治或其他异类政治,而是以中国的民主法治为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生态化政治文明;揭示着我们的精神不是意识垄断、恐怖统治、单调文化,而是以中国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复兴文明古国的生态化精神文明;明示着我们的物质追求不是唯利是图、涸泽而渔的资本主义窠臼弊垢,而是以科学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生态化物质文明;标示着我们的社会建设不是芜杂混乱、尔虞我诈,而是以和谐共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化社会。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诠释着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党和国家的神圣使命和新担当的魄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行动维护着全球生态安全。

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表达着我们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的决心。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将全球“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奖”颁发给中国亿利资源集团,因为他们在1.86万平方公里库布其沙漠建成长200多公里、宽20公里左右的绿色生态长城,创造了当今环境保护的世界奇迹,为中国乃至世界沙漠生态良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信的模式与范本,为全球生态安全贡献着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坚决维护着我国的海洋权益的同时,也为提高人类海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效率而努力。我国海洋水产品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工作进展概括》指出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继续扩大主要归功于中国;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天蓝、地绿、水净的同时,也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全力以赴地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困难。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视角、新实践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诠释着我们对人类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担当与智慧贡献。

[1][2][3][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A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6]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模式”问题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20.

[7]陈学明.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EB/O L].http://theory.peop le.com.cn/GB/41038/10999920.htm,2010-02-22/2012-11-30.

[8]和谷.库布其,绿色琴弦[EB/O L]http://nm.peop le.com.cn/n/2012/1015/c196667-17581662.htm l.

2012-10-15.

D61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2095-0829(2013)02-003-06

2012-12-20

张国镛,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王春红,新疆克拉玛依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张洲,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特色
环境保护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漫说文明
中医的特色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完美的特色党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福建轻纺(2015年3期)2015-11-07 0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