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志娟
(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国家图书馆是中国国家总书库,履行国内外文献收藏和保护的职责。音像资料作为特殊文献类型也是总书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0年来,音像资料的管理无论是在采访、编目以及典藏管理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采编业务规范化,载体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化是音像资料管理的主要特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图书馆音像资料的管理面临诸多问题,诸如对于音像资料载体特征的界定、音像资料中外文的界定、管理机构的设置、音像资料的保存利用、人才的培养,等等。笔者多年从事音像资料管理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本文中,回顾了音像资料管理工作的历史,并对今后音像资料管理的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音像资料,又称声像资料、视听资料,“是以电磁材料、感光材料为存贮介质,以电磁手段或光学手段将声音和图像记录下来而形成的一种文献类型”。中国音像资料的出版主要分3个阶段,上世纪初到1949年为第一阶段,1950—1979年为第二阶段,而1980年至今被称为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出版载体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以唱片(密纹和粗纹)为主,而1979年之后音像制品的载体变化非常大,盒带的问世打破近百年唱片一统天下的局面,随之而来的家用录像带的市场化使得唱片业由制作生产单一的音频产品向音、视频产品时代迈进。而20世纪90年代后,以CD为代表的光盘进入音像市场,特别是电子、激光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压缩技术、超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开始了激光读取数据和音、视频数字化的高科技时代,同时也使得音像资料的载体类型和信息记录方式不断地推陈出新。音像资料的内容特征也具有了广泛性,从早期音乐、影视发展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医学、历史地理、人物传记、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领域都有涉及,因此,音像资料的概念范围已经远远超出当年的局限,所有具有“音”“像”特征并具有保存和参考价值的磁带、唱片、光盘、磁盘等视听载体以及虚拟的网络资源,应该都属于音像资料范畴。中国国家图书馆音像资料的建设紧跟市场、时代的步伐,经过30年的积累,目前,该馆馆藏实体音像资料近23万张/盒,各载体类型有密纹唱片、录音带、录像带、高密度视盘、激光视盘以及光盘等;网络资源有库克数字音乐图书馆、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搜客有声图书馆、网上报告厅等;更有自建音、视频资源,其中音频资源101.6万首曲目、视频资源8.9万小时;馆藏音像资料书目数据14万余条,并以每年近万余种的速度递增,成为该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图书馆界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音像资料收藏中心。
中国国家图书馆音像资料的管理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借白石桥新馆的落成,专门成立机构(科组)并在馆舍内划出部分区域用于音像资料的采、编、阅、藏。配有三个视听室,一个基藏库房,并有录音室、设备间以及摄像编辑室,录音、录像设备品牌均为“JVC”,是当时最为先进的设备。人员方面主要从各部门抽调,层次参差不齐(个别人还是音乐、影视的发烧友),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新馆开放,接待读者需求。开馆后近十年,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音像资料及其设备还未普及,人们对这种新型文献的需求及渴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视听资料的读者接待量在全馆业务统计数字里是名列前茅的。
2.2.1 采访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音像资料的购置主要是通过购买和捐赠。当时国内音像市场刚刚起步,在品种和设备技术要求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当时采访途经主要通过中图公司购买国外古典音乐、影视作品,主要都是唱片、录像带、LD视盘等。根据国内音像资料出版情况,购置部分语言学习及通俗歌曲等方面的录音带;与北京音像资料馆合作录制百余盒中国民族器乐曲、中国古典音乐的录音带;与电视台联系录制有保存利用价值的电视节目以丰富馆藏;另外接受日本政府捐赠的VHD视盘200多盘及播放设备;接受日本志鸟荣八郎先生赠送的2万张激光唱片等。21世纪开始接受国内出版社缴送,采访中文资料主要以缴送为主,同时购买一定数量的音视频资料以补充馆藏,外文资料仍然以购买为主。年入藏量从2001年的3000余种(含外文)增加到目前10000多种(不含外文),馆藏数量、载体多样、内容涉及面都居全国领先地位。
2.2.2 编目加工工作。音像资料的编目加工、书目数据的制作经历了人工卡片编目到计算机书目记录的过程,建立了音像资料书目数据库。20世纪80年代,音像资料的内容涉及领域及数量有限,唱片、录音带、录像带、LD激光视盘为主要载体,文献著录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分类标引主要就是两大类,音乐(J6),电影、电视艺术(J9)。馆藏音像资料的索取号为架控制号,即根据载体类型代码加流水号。直至90年代光盘的出现,才替代了原有的录像带及激光视盘,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存储技术使得音像资料的载体类型向着多元化(实体与虚拟)方向发展。2001年,机构设置的变化及中国国家图书馆ALEPH系统的使用,加快了音像资料书目记录著录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步伐,进一步区分载体类型,编制著录规则及相应机读格式各个字段的使用手册,回溯、完善了音像资料书目数据库的采访、单册挂接以及馆藏信息,修改索取号的取号原则。内容分类、主题标引涉及中图法所有大类……截至2012年底,音像资料书目数据近14万条,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占有一定比重,另外,2012年《中国国家书目》将音像电子资源书目数据纳入收录范围。
2.3.1 阅览服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高涨,音像市场开始蓬勃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CD、VCD光盘的出版发行,丰富了市场需求。然而,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有限,因此,图书馆就成为人们学习和提高素养选择的场所。当时中国国家图书馆音像资料组的读者服务形式有:1)个人视听服务。设立专门个人视听室,为读者提供监视器和耳机等设备,由工作人员根据读者的需求在设备间通过录音、录像设备为读者播放音视频节目。随着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流逐渐替代了单一化个人化的视听服务。2000年,将个人视听室设备更换成计算机,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为读者提供视频点播服务,即VOD点播,服务形式的改变,再次吸引大量读者,使得读者接待量达到一个高峰。2)集体视听服务。通过电视背投和投影设备播放影视作品。另外接受单位预约,可包场观影、学习。3)参考咨询服务。为读者查找需要的音乐选曲及影视片段,并复制成录音录像带或光盘,方便读者使用保存。4)建立音像资料俱乐部(会员制)。将部分音像资料提出进行开架外借,定期向会员推荐馆藏优秀的经典音乐专辑、影视作品,并举办音乐沙龙,由本组人员或会员自己担任主讲,每期一个主题,培养了一批固定的用户群。
2.3.2 典藏管理。1987年音像资料库房面积600多平方米,经过20多年的积累,已达饱和。2007年将库房进行大整理,成立音像电子资源库房。库房里分别有磁带柜、光盘柜和书架,另外还存放一些音像设备。库房管理繁琐,首先要对入库的不同载体音像资料进行逐一清点、核对,然后按照不同载体不同的索取号分别上架(入磁带柜或光盘柜),所配的附件(图书)上书架。其次是日常维护管理,即对入库后的音像资料进行维护,音像资料的库房管理非同于其他类型资料,比如对于密文唱片就需要将唱片装入布袋并悬挂于柜中;又比如对于早期的录音带、录像带每年需要倒带,以防粘连和磁粉的脱落;对于流通中损坏的磁带盒、光盘盒要进行更换;另外对于库房内的温度、湿度也要有一定的要求。
2.4.1 数字化加工。音像资料的数字化加工源于2001年,其意义在于将实体资源经过数字化加工,改变其传播方式,为读者提供网络音视频服务,同时对原有的资料进行整理和保存。比如录音录像带搁置的时间长,就有磨损、划伤、卷带以及音、像丢失等问题,设备的老化对资料的阅读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经过模—数过程,改变其存储信号和存储载体,确保内容的长期保存,同时方便用户使用。
2.4.2 摄像编辑。摄像编辑室配备音视频的编辑设备,主要承担中国国家图书馆每年各项活动的拍摄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摄像机器及设备不如现在普及,因此承接外单位的拍摄,或者是直接将拍摄好的音视频转出进行编辑也是音像组的工作任务。经过多年的积累,无论在设备器材还是人员的配备上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其服务模式及内容也更加广泛,比如馆内各种类型的讲座的拍摄、编辑以及资源的发布等。
多年的实践证明,图书馆“一条龙”的业务管理模式应用于音像资料的管理是有一定成效的,如:采编业务集中管理,减少了工作中的中间环节,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缩短了文献资源从入馆到提供服务的时间差;独立采访加强了征集工作的主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藏、用一体可以直接与用户沟通,更快、更全面地了解读者的需求,乃至数字加工及摄像编辑的自给自足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音像资料馆藏建设。但是这种自成体系的优越性也带来了一些管理上的弊端,如,由于音像资料的特殊性之一——借助设备使用,内容的揭示及在编目加工、著录规则、书目数据制作等方面的规范性管理均无法渗入。市场的变化及电子资源的出现,极大冲击了音像资料的发展,动摇了音像资料的地位。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管理部门经过多年的尝试,将音像资料的管理科组分别归属多个部门,未有起色。后又按业务流程切分,经过10年的运作,目前状况是:按中、外文分两个部门管理,采编加工环节按网络、实体分别归两个部门管理,网络资源的采访、数字化加工、典藏阅览及摄像编辑又分别归属不同部门。笔者认为,这种“四分五裂”的局面,对未来音像资料收藏和管理是没有促进作用的。无论归属于哪个部门,在部门的整体业务工作中所占比重有限,其重要性被忽略,严重影响和阻碍音像资料规范管理和利用的步伐。人员的培养也如此,无法集中培养专门人才,人员的不稳定,层次不齐,特别是如今外包人员介入等,使得馆藏音像资料的特色无法具体体现。
近年来,电子资源作为一个新型媒体被广泛应用,特别是网络资源的普及,音像资料逐渐被忽视。殊不知,音像资料起源至今,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无论是在载体类型、信息记录以及存储方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技术、压缩技术、超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音像资料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中国国家图书馆音像资料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积累,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馆藏量在全国图书馆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成立中国国家图书馆音像电子资源收藏中心,建设具有特色馆藏资源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首先,应强化意识,争取馆领导的重视,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图书馆采—编—阅—藏—加工为一体的业务管理模式更加适用于音像资料、电子资源的管理。因此建议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沿用“一条龙”管理模式,将音像电子资源集中起来,然后根据各自的特色,如实体资源、网络资源,内容特征的差异性再分别归类,建立相应的业务管理制度,为音像电子资源的有序化、规范化管理打好坚实基础。
其次,加强音像电子资源的信息资源建设及组织管理。音像电子资源的采访、编目管理流程已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并有一定的规模。然而音像市场的低迷,极大影响了馆藏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音像电子资源的采访应该全面掌握音像资料出版动态,跟踪音像业市场发展前沿,对于非正式出版的音像资料,比如电视台创办的一些优秀栏目及优秀视频节目争取相关政策予以收藏;另外通过互联网采集收藏一些能够代表各个时代的、时尚流行的音视频资源,以丰富馆藏。文献资源编目的规范化直接影响用户的利用,因此,未来音像电子资源的编目工作应该向更深层次方面延伸,如追踪了解编目领域的前沿及发展变化,探讨、研究音视频元数据规范化与FRBF应用可行性,实体资源与网络资源著录标准的异同;细致深入揭示馆藏资源,建立完整全面的音视频资源库,等等。
再次,重视音像电子资源的保护以及用户的培养。保护资源,满足用户的需求是图书馆最基本职能,由于音像资料的特殊性——设备的依赖性,因此对于音像资源的保护尤为复杂,在保护好原件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资料类型的存储技术、存储载体的更新,阅读设备的更新,用户需求、资源利用的不断变化等。在完整保存好资料的同时,需要制定长远规划,探讨资料长期保存、更新换代的方法和技术。在用户的培养上,搭建馆藏音视频资源网络平台,将馆藏的音视频资源经过加工编辑,通过馆域网为用户提供服务,并积极与用户互动,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同时举办音乐、影视等方面展览、讲座,普及提高全民音乐素养,使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
总之,音像电子资源的馆藏建设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一般文献资源建设,馆藏音像电子资源的管理工作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和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要能够保持和继续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有待于各级管理人员认可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
[1]顾 犇: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采访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4):32—35.
[2]刘 峥,孙晓玫,冉志娟.图书馆音像资料采访工作的认识与思考[C]//数字时代的文献资源建设——第四届全国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293—297.
[3]百度文库:音像出版发展史[DB/OL].[2012-12-08].http://wenku.baidu.com/view/c7ccd6808762caaedd33 d44e.html.
[4]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检索系统[DB/OL].[2012-10-20].http://dportal.nlc.gov.cn:8332/nlcdrss/szzy/sjklb_cn.htm.
[5]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年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133—134.
[6]贾冬梅.图书馆音像资料服务的新方式——视频点播 VOD[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4):28—29.
[7]司铁英,李若滨.国家图书馆开展音像资料管理的思考[J].图书情报论坛,2010(1):21—23.
[8]方宝花.网络环境下期刊“一条龙”管理模式的改进与完善[J].晋图学刊,2002(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