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健/改编 汪晓曙/绘画
1 1820年11月28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恩格斯家族为巴门旺族。
2 1837年9月,父亲希望恩格斯成为商业家,做自己的继承人。所以,十七岁的恩格斯还没读完中学,就在父亲的逼迫下离开了学校。
3 1838年7月,父亲派他到与世界各地有贸易往来的不来梅并在商行实习。在此期间,恩格斯学习多种语言并阅读研究了大量文学、哲学、神学和宗教等著作。
4 恩格斯来到不来梅还不到两个月,就开始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他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僧侣的蒙昧和伪善,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轰动。
5 为了彻底摆脱宗教迷信的束缚,l839年恩格斯认真研究了大卫·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从而促使他更深入地研究了黑格尔的哲学。
6 1841年3月,恩格斯结束了不来梅的商行实习生活,回到巴门。根据法律规定,恩格斯要服一年兵役。严格的兵营生活,使他学到许多军事知识,半年后晋升为下士炮手。
7 兵营生活虽然严肃,但并不是天天操练,这使恩格斯有机会走进柏林大学,成了一位穿军服的旁听生。柏林大学是德国哲学的摇篮,当时正值著名哲学家谢林讲授《启示哲学》。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贬低和肆意歪曲,使恩格斯十分愤慨。
8 恩格斯针对谢林的演讲,于l841年11月至l842年初,发表了《谢林和启示》《谢林——基督教哲学家》两本小册子和论文《谢林论黑格尔》,以辛辣的笔触对谢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谢林受此打击,终于无可奈何地辞去柏林大学教职,灰溜溜地离开了柏林。
9 恩格斯服完一年兵役之后,回到了巴门。在父亲的压力下,他担任了欧门·恩格斯公司的总助理。1842年11月下旬,恩格斯动身前往英国曼彻斯特赴任,在途经科伦时,来到《莱茵报》编辑部,拜访了马克思。从此之后,他们二人建立了最亲密的友谊。
10 来到曼彻斯特不久,恩格斯就开始对工人阶级的现状进行考察。考察中,他认识了女工玛丽·白恩士,他用二十一个月的时间,同玛丽·白恩士走遍了曼彻斯特工人居住区。所到之处,工人住得最差,穿得最破,过着地狱般的日子。
11 在进行考察的同时,恩格斯还研究了英国工人运动的情况。他对英国工人宪章运动十分关心。通过参加工人集会,他惊讶地发现,工人有丰富的知识,他们有勇气,爱斗争,具有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
12 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熟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著作后,又进一步探索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随之写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13 在曼彻斯特的二十一个月,使恩格斯由民主主义转到共产主义的立场上来,他决心把终生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l844年8月,他在回国途中在巴黎与马克思会晤。两个青年,一个哲学博士,一个商人,详细地交换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他们谈得很投机,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14 1844年9月,恩格斯离开巴黎回到巴门。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材料,写出关于英国工人现状的专著。1845年5月,《英国工人阶级现状》写作完成。全书二十三万字,通过第一手的翔实材料,彻底揭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盘剥、压榨工人的种种伎俩和罪行。
15 1844年初,德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剥削的斗争已经广泛地开展起来,恩格斯感到振奋,立刻投入到宣传工作中去。这种活动受到当局的警告和威胁,同时也遭到父亲和家庭的坚决反对。最终,他放弃继续让步,决定离开家乡巴门,到马克思那里去。
16 此时,马克思已由巴黎移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l845年4月5日,恩格斯来到布鲁塞尔,径直找到了马克思的家。来开门的是燕妮,恩格斯与燕妮尚不认识。马克思闻声跑出来,相见之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热烈拥抱在一起。
17 恩格斯来布鲁塞尔的主要目的是和马克思更密切地合作,共同探讨和创立共产主义运动理论,并从事共产主义实际工作。在英国的一个月,他们终日泡在图书馆里,阅读和摘录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18 从英国回到布鲁塞尔不久,玛丽·白恩士也从曼彻斯特来到这里,并和恩格斯住在一起。玛丽·白恩士是个纯朴的爱尔兰女纺织工,比恩格斯小一岁,她爽朗热情,具有无产阶级觉悟。最终他们结成了亲密的伴侣。
19 在英国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之后,恩格斯和马克思决定合写一部《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从1845年9月开始,到1846年5月完成,历时九个月。这是继《神圣家族》之后,他与马克思共同完成的第二部著作。由于种种阻挠,直到他们逝世后,该书才得以出版。
20 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同时,他们还创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借以宣传社会主义,建立与各国社会主义者的联系。在宣传讨论的过程中,他们与空想的平均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1 由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空谈家们的势力十分强大,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巴黎分会一直没建起来。l846年8月,恩格斯被派往巴黎,他从向工人灌输共产主义、揭露批判蒲鲁东的错误理论和格律恩的协作社计划做起,经过激烈斗争,终于建立起巴黎分会。
22 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布鲁塞尔通讯委员会的宣传,使伦敦的正义者同盟接受了他们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并邀请他们对同盟进行改组,将正义者同盟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于l847年6月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大会。
23 1847年11月29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恩格斯和马克思都是代表。在长时间的辩论中,他们捍卫了自己的新观点,分歧和怀疑消除了,大会一致通过了马克思、恩格斯修改过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24 代表大会委托他们二人起草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大会之后,恩格斯、马克思一起回到布鲁塞尔,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起草工作,并于1848年初在伦敦正式发表。
25 1848年,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1月20日意大利革命爆发后,法国二月革命随即爆发,继之德国于3月16日也爆发了起义。在这种形势下,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从布鲁塞尔来到巴黎。伦敦和布鲁塞尔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大多数领导人也纷纷来到巴黎。
26 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密切关注着德国的革命运动,还为返回祖国参加革命运动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写了政治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同时还组织了三四百名德国工人分别返回祖国参加革命斗争。不久,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返回了祖国。
27 马克思、恩格斯返回德国之后,决定把科隆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活动的中心。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大型政治日报。由于经费难于筹措,马克思把父亲的遗产倾囊而出,恩格斯也把身上的钱全部加上,第一期《新莱茵报》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出版了。
28 3月的革命风暴沉重打击了德国各邦的封建统治,但革命的果实却被资产阶级窃取。恩格斯坚决为实现德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纲领而继续斗争。科隆警察以恩格斯“阴谋反对现行制度”为借口,对他下了通缉令,恩格斯只好离开了科隆。
29 恩格斯辗转来到巴黎,这时的巴黎为白色恐怖所笼罩,他打算去瑞士。由于身上钱不多,他步行一千里,历时一个月,才到达瑞士的伯尔尼。在伯尔尼,同那里的德国工人联合会建立了联系。随着形势的好转,恩格斯于l849年1月,又重新回到科隆。
30 1849年5月10日,爱北斐特爆发了起义。恩格斯以《新莱茵报》代表的身份前往支援。革命被镇压,反动当局勒令《新莱茵报》停刊。马克思、恩格斯和编辑们奏着军乐,高举用红色印的最后一期《新莱茵报》离开了科隆。
31 《新莱茵报》停刊之后,马克思先去巴黎,而后迁往伦敦。恩格斯则参加了德国南部的巴登—普法尔茨起义,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维利希领导的部队里任副官。他先后参加过四次战役,指挥部队激战沙场,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32 巴登—普法尔茨起义失败,恩格斯随部队南撤,于1849年7月l2日进入瑞士境内。一个月后,父亲寄来生活费,他立刻到洛桑写关于巴登—普法尔茨革命的回忆录——《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随后他接受了马克思的建议,于l849年10月到了伦敦。
33 恩格斯到伦敦之后,首先协助马克思救济从德国流亡到伦敦的革命战士。他们利用捐款,给流亡战士分发救济金,建造宿舍和食堂,组织生产作坊,给有家属的流亡者贷款。通过这些工作,把大批举目无亲的流亡战士从绝境中拯救了出来。
34 与此同时,他还协助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他发表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上的《德国维护帝国宪法运动》和《德国农民战争》,总结了德国1848年至1849年革命的经验,明确指出,在这些失败中,走向灭亡的不是革命,而是反革命。
35 由于欧洲革命的失败,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各国的组织几乎全部被破坏。l850年初,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开展组织的重建工作。1850年3月,发出《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组织重又在德国、瑞士等国建立起来。
36 1850年9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发生了分裂。同盟中央迁到了科隆,制定了新章程,发表了《告同盟书》。由于《告同盟书》落到普鲁士当局手里,反动当局以“图谋叛国罪”对科伦十一名共产党人进行了审判,制造了震惊欧洲的科隆审判案。
37 欧洲革命高潮暂时过去,为了在经济上帮助马克思,让他能继续从事理论研究,恩格斯决定到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从事他讨厌的商业工作。他每天要在办事处工作十个小时,工作十分繁重。半年之后,恩格斯对业务完全熟练了。
38 最初几年,马克思必须靠写作维持生活。那时马克思英语尚不熟练,为了用英语给美国进步报刊写文章,他请恩格斯代笔,恩格斯欣然接受。他以《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为题,共写了十九篇,全部用马克思的名字刊登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
39 繁重的商业工作常常累得恩格斯头晕目眩,但他始终坚持对科学的研究。他的研究极其广泛。他对每一方面的研究都达到极其精深的地步。他的论文和文章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0 恩格斯的注意力不光在欧洲,他还关注着东方,关注着中国。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向中国输入鸦片换取丝、茶和白银,从而爆发了鸦片战争。恩格斯坚决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他曾充满信心地向全世界预言:中国是“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41 1857年4月,《纽约每日论坛报》编辑查理·德纳写信邀请马克思参加《新百科全书》的编写。马克思再次请恩格斯帮助。恩格斯、马克思共为《美国新百科全书》写了八十篇军事条目,其中恩格斯写了六十三篇。
42 1857年发生了世界经济危机,欧门·恩格斯公司受到严重打击。1860年3月,恩格斯的父亲去世。办完丧事后,即进行订立新合同的谈判和处理继承权问题,加之他母亲身患重病,这样以来,他被弄得十分疲惫,几乎要病倒了。
43 祸不单行,1863年的一天,玛丽·白恩士突然去世。玛丽的去世使恩格斯悲恸异常,他觉得自己的青春同玛丽的去世一起被埋葬了。但是恩格斯有很强的自制力,他沉痛地告别了爱妻,表面上并没流露出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44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马克思经济上最艰难的时期,贫困先后夺去了他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生命。在马克思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恩格斯总是舍己相助,每当马克思接到恩格斯寄来的钱,一家人立刻转忧为喜,一齐欢呼:“救命钱来了!”
45 60年代,工人运动在欧洲蓬勃发展起来。1864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了第一国际,马克思被选入临时委员会。当时恩格斯在曼彻斯特,但马克思时刻与他保持着联系。对一些重大问题,马克思都要首先征求他的意见,因此,恩格斯成了第一国际的好参谋。
46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出版了。马克思为写这部巨著先后用了二十四年时间,它是马克思心血的结晶。但是,如果没有恩格斯全力相助,马克思是完不成这部巨著的。所以当第一卷完成时,马克思对恩格斯表示了深挚的感谢。
47 恩格斯为长期经商而烦恼,他决定待合同期满退出公司。当他算出退出公司所得到的一笔钱时,除了还清马克思多年所欠债务,以后每年还能给马克思一笔生活费,便毅然于1869年6月脱离了商业。
48 1870年7月l9日普法战争爆发,受马克思委托,恩格斯给《派尔——麦尔新闻》写了五十九篇战争评论,他以非凡的洞察力分析了军事进程,预言德军必胜。战争结果,法国大败,竖起白旗求降,因而恩格斯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49 普法战争的结果,导致了1871年3月l8日巴黎工人起义,胜利的群众于3月26日成立了巴黎公社。这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恩格斯、马克思全力以赴地支持巴黎公社,在伦敦组织了有数万人参加的声援大会。
50 1870年9月20日,恩格斯全家迁到了伦敦,恩格斯的住宅离马克思的住处很近,两位战友朝夕一起,他们共同思维、共同创作、共同探索、共同战斗,心情无比地愉快。兄弟般的友谊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他们两人都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
51 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以巴枯宁为代表的分裂主义派别进行了坚决的斗争。l872年9月,在国际工人协会海牙代表大会上,恩格斯作了《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同盟的报告》,大会决定把巴枯宁及其盟员一律开除出国际工人协会。
52 国际海牙大会之后,巴枯宁派继续疯狂地攻击国际工人协会。为了从理论上批判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恩格斯于1872年l0月写了《论权威》。此后又写了《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彻底驳斥和揭穿了巴枯宁分子的谬论和阴谋。
53 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各国工人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下,l869年8月,德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工党,这是世界上在民族范围内的第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他们把马克思、恩格斯看作是自己的导师。
54 恩格斯特别关心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理论建设,当党内受到杜林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时候,恩格斯向马克思详细说明了批判杜林的计划。从l876年6月至1878年7月,他用两年的时间,写了《反杜林论》这一极其重要的著作。
55 为了让马克思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研究理论和写作《资本论》第二、第三卷,恩格斯主动承担了大量的国际联络工作。当时各国社会主义者只要碰到困难,就向恩格斯请教,要求帮助。恩格斯从不摆学者架子,来访者都能得到圆满答复和热情帮助。
56 恩格斯从曼彻斯特迁居伦敦之后,用了八九年的时间研究数学和自然科学,写了内容十分丰富、范围十分广泛的《自然辩证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类起源于劳动的学说。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十分珍贵的文献。
57 1874年之后,马克思的身体越来越差,在夫人和大女儿相继去世后,马克思也病倒了。1883年3月14日,他坐在安乐椅中溘然长眠。3月17日,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隆重而简朴地举行,恩格斯怀着深沉的悲痛,在墓前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讲话。
58 马克思逝世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工作和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全部落到恩格斯一人肩上。他最先要做的,是整理马克思的遗著。马克思的遗著包括书信、文稿和手稿,数量十分庞大。恩格斯用了近十个月的时间,才完成整清这些遗稿的工作。
59 1884年2月,恩格斯从马克思遗留下的有关对美国进步科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作的摘要、批语和研究结论,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科学地证明了国家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彻底胜利而消亡的必然性。
60 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是极其浩繁的工作。恩格斯从整理第二卷到最后出版,共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恩格斯通过出版《资本论》,给自己的天才朋友树立起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上,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铭刻上去了。
61 1886年,恩格斯根据马克思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出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基本原理,坚决捍卫了哲学的唯物主义。这是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建中的又一座丰碑。
62 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的几年里,重新出版了许多马克思和他自己的著作,他把马克思和他共同创立的理论命名为马克思主义,并不遗余力地为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做了大量工作。这既是对马克思的深刻悼念,同时也显示出恩格斯这位伟人的谦虚。
63 80年代各国工人运动再次高涨,工人阶级迫切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利用自己精通多种语言的条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翻译和再版了多种马克思和他自己的著作。许多译稿都经过他亲自审阅和校订,就是在海边疗养时,他也没放松校订工作。
64 恩格斯肩负重任,日夜操劳,从80年代至90年代,他与欧美十几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活动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英、德、法等国蓬勃兴起的工人运动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他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当之无愧的导师。
65 第一国际解散之后,一直没有一个新的国际组织。80年代末,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各国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在恩格斯建议并指导下,于l889年7月14日,在巴黎成功召开了有欧美二十个国家数百名代表参加的大会,第二国际从此宣布成立。
66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女管家琳蘅十分尊重,把她看作自己亲密的同志和战友,对马克思的女儿也十分关心。他把马克思的小女儿爱琳娜和她丈夫当作自己的孩子,每当节假日,他们便到恩格斯家中度假,两代人一起,亲如一家。
67 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也从世界各地络绎不绝地来到伦敦,拜访这位受人爱戴的老人。星期日是恩格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大家举杯畅饮,开怀大笑。他十分高兴,时而用德语,时而用法语,时而用英语或别的语言谈话,使人感到亲切欢畅。
68 恩格斯把身心全部献给了他和马克思共同开创的事业,从而赢得了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尊敬和爱戴。1890年ll月28日,当他七十岁寿辰时,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贺电、贺信雪片般飞来。28日这天,各党的代表,一齐举杯,向他表示最良好的祝愿。
69 1889年7月,国际巴黎会议作出决议,每年五月一日作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l890年5月1日,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个“五一”节。七十岁的恩格斯参加了游行,他站在用货车扎成的讲台上,望着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的工人群众,心情十分激动。
70 1891年8月,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布鲁塞尔召开了有十五国三百余位代表参加的国际社会主义工人第二次代表大会。由于恩格斯在会前为大会作了一系列准备,会议开得很顺利,马克思主义者不论在原则上,还是在策略上,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71 进入90年代,恩格斯领导了各党的议会选举和议会斗争。这场斗争在德、法、英等国取得了巨大胜利。为了总结经验,恩格斯于1893年3月邀请德国、法国、英国议员在他家中进行了一次聚会。
72 接着,七十三岁高龄的恩格斯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长途旅行——对国际无产阶级阵容的大检阅。4月间他来到柏林,一下火车就受到李卜克内西父子的热烈欢迎。德国党为他举行了有四千人参加的欢迎大会,会上恩格斯发表了动人的演说。
73 8月,恩格斯来到苏黎世。国际社会主义者正在苏黎世召开有十八国四百余位代表参加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当恩格斯出现在大会会场时,全场立刻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恩格斯极其兴奋,用多种语言致了闭幕词,与会者高呼:“国际无产者万岁!”
74 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浩繁的遗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整理出版《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第二卷出版后,整理第三卷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恩格斯下决心坚持下去。他战胜了由于视力衰弱和其他工作所带来的压力,终于在1894年底,出版了《资本论》第三卷。
75 劳拉要求恩格斯在结束《资本论》第三卷,开始第四卷之前,稍稍休息一下。但是大量工作摆在面前,不允许他停下来休息,他必须继续拼命为无产阶级工作。一直到逝世前八天,他身患重病,忍着剧痛,还和马克思的小女儿爱琳娜讨论英国独立工党的内部状况。
76 1895年5月初,恩格斯正准备出版《资本论》第四卷及他和马克思的全集时,被发现得了食道癌。他对自己的病仍持乐观态度,希望能战胜疾病。然而情况比预想的要坏,l895年8月5日晚l0点30分,一代巨人,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一生,与世长辞了。
77 恩格斯的逝世,引起全世界工人同声悲恸。8月10日,恩格斯的追悼会在伦敦韦斯敏特桥滑铁卢车站候车大厅举行。下午2时,在一片哀乐声中,各国党的代表和亲属,怀着悲痛,来向恩格斯作最后的告别。
78 根据恩格斯生前的吩咐,他的骨灰由爱琳娜、列斯纳和伯恩施坦护送,投到了大海中。从此,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袖,人类失去了一盏科学明灯。然而他的思想是不朽的,他的英名与他的共产主义学说,将与日月同辉,永远光照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