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王氏父子与《高邮王氏四种》

2013-11-14 13:27袁正兰高邮市图书馆
新世纪图书馆 2013年11期
关键词:训诂王氏高邮

袁正兰(高邮市图书馆)

1 王氏父子及《高邮王氏四种》

江苏省高邮市西后街21号,矗立着一座青砖黛瓦的清代风格的古典建筑——高邮王氏纪念馆。该建筑在王氏故居的基础上扩建、修葺而成的,是为纪念清代伟大的音韵、训诂、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1.1 王氏父子简介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乾隆四十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累官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山东运河道和直隶永定河道。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嘉庆四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累官礼部尚书、工部尚书,谥文简。他们父子是高邮人,又都在训诂学上有杰出贡献,所以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1.2 王氏父子的著作

王氏父子的著作包括王念孙的广博精湛的训诂专著《广雅疏证》、校释典籍的经典著作《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研究儒学群经的札记《经义述闻》、研究上古虚词的圭臬《经传释词》。王念孙、王引之的这些著作,由学术界编辑汇总成集,并名之为《高邮王氏四种》。该书集由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成,后于2000年9月1日由原江苏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完成。

《高邮王氏四种》具体包括以下几部:

《广雅疏证》,王念孙撰,末卷二十卷为王引之所撰。《广雅》是三国时魏张揖作,王念孙为之疏证。根据以声求义的原则,指出同义字群之间“声同字异,声近义同”的相互关系。引申触类,融会贯通,提纲挈领,条理井然。凡汉以前《仓》《雅》古训,皆搜刮而通证之。补《尔雅》《说文》之阙,匡前人训诂之失,新采诸说,多为张揖所不及知。对《广雅》原书,也作了精密校勘,订正者计千余处。作者撰此书时,十年于兹,可谓殚精极虑。最终这部凝聚着作者大量心血的书,得以永远嘉惠于后学。

《读书杂志》,王念孙撰。全书八十二卷,即《逸周书杂志》四卷,《战国策杂志》三卷,《史记杂志》六卷,《汉书杂志》十六卷,《管子杂志》十二卷,《晏子春秋杂志》二卷,《墨子杂志》六卷、《荀子杂志》八卷,补遗一卷,《淮南内篇杂志》二十二卷,补遗一卷,《汉隶拾遗》一卷。附《余编》二卷,上卷包括《后汉书》《老子》《庄子》《吕氏春秋》《韩子》《法言》各若干条,下卷包括《楚辞》、《文选》各若干条。此书对文字缪讹,句读错乱,音训异同,一一加以考辨。它是作者把研究声音、训诂的心得,应用于校勘典籍的杰出成果,钩稽义蕴,辨析精严,订讹补脱,证据确凿,为训诂、校勘之学树立了光辉典范,郭沫若誉本书“乃清代考证学中之白眉,博洽精审,至今尚无人能出其右者。”

《经义述闻》,王引之撰,训诂文字学书,三十二卷。本书对《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仪》《大戴礼记》《礼记》《左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尔雅》诸书中沿袭的误解及讹夺之处,作了极其精到的训诂与勘证。作者推广庭训,以声类通转为之钤键,并应用于对于字形字义的研究成果,阐幽发微,解疑释滞,询为不刊之作。

《经传释词》,训诂学书,亦为王引之所撰,全书共十卷。本书专释虚词,凡释一百六十字。作者从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遍搜虚词,类比分析,研讨其义、而成是书。发明久晦之义,纠正相沿之误,以声求义,旁通远达,触类而长,举一反三。其编次的系统性和训释的准确性,皆为前此关于虚词的专著所不及。“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王引之《经传释词·自序》),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检验释义是否准确的重要准则。

1.3 王氏父子及著作评价

与王氏父子同时代的著名学者段玉裁、汪中、龚自珍、阮元、俞樾等都对于《高邮王氏四种》交口称赞。龚自珍称《经传释词》:“古今奇作,不可有二”(《龚自珍全集》);阮元赞扬:“高邮王氏,一家之学,海内无匹”(《王石臞先生墓志铭》);章太炎则认为:“古韵学到了王念孙,已经基本上分析就绪了,后人可做的只不过是修补的工作”(《〈经传释词〉附录章太炎序》)。而对于“高邮王氏父子”的赞誉,龚自珍的一首诗最为概括:“一脉灵长四叶貂,谈经门祚郁岧峣。儒林几见传苗裔?此福高邮冠本朝。”(《龚自珍全集》)。

现代学者对王氏父子更是称赞不绝,教育家叶圣陶在89岁高龄时题词说:“现代研究语言学和文字学的人,应当继承段氏和王氏父子的治学精神。”著名作家、剧作家汪曾祺(高邮人)撰写楹联:上联“一代宗师,千秋绝学”;下联“二王余韵,百里书声”。王力、沙孟海、启功等大师皆以“一代宗师”尊之。(以上见高邮王氏父子纪念馆陈列楹联、题字、匾额)。毛泽东主席在书房里就摆放着王念孙、王引之的著作,并时有阅读。他曾问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徐平羽(高邮人,原名王为雄,参加革命后改名徐平羽)是不是高邮王氏父子的后代?有没有读过王氏父子的著作?可见毛泽东主席对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推崇。

2 王氏父子在训诂学方面的成就实例

王氏父子所研究的领域是广阔的,风格是谨严精核的。高邮王氏的著作,博大精深,立说严谨,远远超过当时同类作品。下面试举几个实例说明,王氏父子在训诂学方面的卓越成就。

2.1 “触龙言”与“盛气而胥之”

《史记·赵世家》和《战国策》里有句话都写作“左师触龙言愿见赵太后”,由于古代都是直行书,久而久之,以讹传讹,把“龙言”二字合为一体,便成了“讋”(音zhé),而王念孙根据他平时治学的修养和经验,在《读书杂志》中推断应为“触龙言……”而不应是“触讋”。此外,王念孙还考订文中的一句话,“赵太后盛气而揖之”的“揖”应该是“胥”字之误,因为在篆文中“胥”的写法与“咠”字差不多,以至误作“揖”字。从上下文语意上分析,赵太后对大臣不会行作揖礼,且与“盛气”的情绪也不合;而作为“等待”讲的“胥”字,更为合理。

以上为王念孙的推断,但并未找到文献上的证明,所以当时只备一说而已。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帛书,《战国策》原文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王念孙的两处考订与古文献别无二致,这种不谋而合,委实难能可贵。可惜这种铁证的出现,迟了二百年。

2.2 “咸享”与“咸亨”之争

旅游绍兴并光临“咸亨”酒店的人,有不少人在留言中都将“咸亨酒店”写作“咸享酒店”,将“亨”写作“享”,莫怪国人知识粗浅,其实在古代“亨”、“享”本为一字,只是到后来才演化而分裂成两个字的。王念孙曾依据《墨子》一书较少为后人所改,因此保留着不少古字的特点,考证出这个多义字在该书中均写作“享”(王念孙《读书杂志》七《墨子·叙》)。

2.3 “名列前茅”与“不亦乐乎”

“名列前茅”在由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409页这样解释:“前茅:古代行军的时候,前哨部队中有人拿着茅草当作旗子,遇到敌人或敌情有变化就举起茅草作为信号,告诉后面的部队。比喻名次列在前面。”显然这种解释非常牵强、非常错误。早在一百多年前的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就解释道:“茅为草名,旄则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何得称茅以旄乎?今案,茅当读为旄。旄,正字也,茅,借字也。”王氏父子将音韵与训诂结合起来,使训诂学有了新的拓展。

此外,《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说:“‘不亦’之‘亦’语中助词,无实在意义,表示轻微反诘语气。”“不亦乐乎”可解释为“难道不快乐吗!”这样解释,精当之极。

3 王氏父子治学始成大家的原因

“高邮王氏父子”和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东汉的许、郑一样,已然成为学术上的集大成者的代名词。“高邮王氏父子”为什么在同时代的学者中能“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高邮王氏四种》为什么能成为训诂学、音韵学、经学的经典著作?下面简析一下高邮王氏的学术形成的原因:

3.1 王氏家门具有居官廉直的家声和严谨治学的家风

王念孙之父王安国,清雍正二年(1724年),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历官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为人耿直、清廉,“由巡抚入为尚书,衣食器用不改于旧,公余则杜门矻矻,如老诸生”(《王安国年谱》)。乾隆九年王念孙出生时,他年过半百,不久又丧偶,但他终不蓄妾媵,在他人生最后的十几年中,门庭寂然,父子相依。此时,王念孙尚幼,王安国则教之句读、章句,奠定了王念孙坚实的幼学基础。父亲骨立严正的品格,对王念孙影响很大。他居官同样廉直,从不受请托,无论是查勘浙江海塘工程还是督办河间高家口漫工(怠工)工地、履勘台庄运河豆腐渣工程,他都至诚至严,不徇私情。特别是嘉庆四年,仁宗亲政,王念孙“上疏劾和珅,仁宗嘉纳之,丁丑令和珅自尽。”时人称之为“凤鸣朝阳”。同样廉正的王引之,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给父亲王念孙偿还决堤漫口的责任赔偿款,“称贷亲朋次第缴库,阅十余载未尝贻石臞先生(指王念孙)忧。”王引之累受重任,62岁任武英殿正总裁并被赐予紫禁城骑马的殊荣,但他仍兢兢业业,谦和恭让,无半点骄奢之气。

王念孙幼年母亲去世,王安国将他带在身边课授。王念孙10岁读完《十三经》,接着又通读了《史记》和《通鉴》,这些奠定了他坚实的童学基础。王念孙在33岁考中进士后,“冬乞假旋里”。“里居以著述为本,常谢绝人事,独居湖滨(高邮湖畔)精舍穷搜博采者四载有余。”特别是他67岁休致后到89岁逝世这二十多年,不杂世事,一意著述,完全沉浸在学术研究中。

王引之更是“五岁读书湖滨丙舍”。34岁中殿试第三名(探花),38岁“擢侍讲”,43岁“晋翰林院侍讲学士”,54岁“充会试总裁”,55岁“充朝考阅卷大臣”,62岁“充武英殿正总裁”……。严谨治学的家风熏陶出了王氏家门一代又一代的精英学子。

3.2 王氏家塾世代延请名重一时的名师执业,持书诵习

乾隆二十一年,王念孙12岁,王安国就延请名声响亮的戴震教子,后王安国因病南归,戴震又客寓扬州(高邮),王念孙受业于戴氏达数年。王念孙的成长是与戴氏耳提面命分不开的。王引之秉承庭训,传其父学。后又受业于名噪声震的阮元。阮元聪明早达,学识渊博。初入京师,曾受业于王念孙。因他聪慧过人,受到王念孙的特别器重,并让其子从之学。他们三人之间是父子相传,师弟相授,治学的门径相融相通。

3.3 王氏父子长年束发研经,殚精极虑,几十年如一日始成大家

他们毕生以研读为乐,著述为事,高风逸韵,非世俗常人所可比拟。没有这种锲而不舍的专一精神,是不可能有后来的超人成就的。王念孙为作《广雅疏证》,在搜集材料阶段,读书乡里,谢绝人事,独居索处,博采穷搜。开始写作后,则以注释《广雅》为日课,每日疏证三字,寒暑无间,十年粗成,“日三字为程,阅十载而书成”,“一字之证,博及万卷”。《读书杂志》凡八十二卷,前后花了二十多年光阴,从未间断。直到道光十一年(1831年),王念孙仍撰述不辍。“仲冬《读书杂志》刊竣。”这一年王念孙已经88岁高龄。该书刊峻后不久,十二月十四日王念孙病倒不起,这年“是冬甚寒”,一个月后,正月二十四日病逝。

王引之一贯秉承父教,治学同样严谨,著述极丰。二十多岁即为当世所重,嗣后一直为嘉庆、道光重视。从皇帝的“侍讲”日讲起居注官,一直到殿试“阅卷大臣”、武英殿“正总裁”,皇帝的青睐是对王引之满腹经纶的肯定。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同样是训诂学方面的不朽之作,他遍搜《九经》、《三传》以及周、秦、西汉书中之虚字,凡百六十字,分字标目,共十卷。阮元推崇此书是“恨不能起毛、孔、郑诸儒而共证此快论也。”王引之虽然公务繁重,但仍立说不辍、著书不止。终于在其62岁时刊竣《经义述闻》,脱稿于京师西江米巷寿藤书屋。

高邮王氏著作,博大精深,立说谨严,远远超过当时同类作品,迄今仍为治学之根柢书。高邮王氏父子在形、音、义的辩证统一上作出了创造性的功绩,更是值得我们永世学习的。

3.4 王氏父子勇于创新,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终成一派之学[6]。

学术界称誉王氏父子之学为“独树一帜”,高邮家乡人民则形象地称誉位于高邮市西后街的王氏府第为“独旗杆王府”。王念孙的七世孙王光世就有一篇《独旗杆王府》的文章,生动地介绍高邮王府在乡民里族中的光辉形象。

清代吏部主事叶焕林奉旨专著了《经学指导》一书,其中有关王念孙、王引之的一段是这样说的:“按高邮自创一派,专以形声训诂校勘古书,于是千古沉晦不可释之文词,循其例,无不焕然冰释。”

一个人的学术风格与他的人品人格密切相关,王氏父子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因此做学问也表现出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耻于蹈袭的风格。王氏父子不仅继承了前人在训诂方面的研究成果,而且还把训诂的范围,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著作,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及典章制度。王氏父子校释方法大致有五种:依据善本;洞悉古书的文例和义理;不轻易下判断,而是反复推理;尽力寻求内证和旁证;掌握古今音变的规律。

“掌握古今音变的规律,因声求义,”正是王氏父子“创新”的精华所在。王氏对古音的研究,关注点主要在于古韵方面,研究古音的目的,在于就古音以求古义。他们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破解了古书中许多假借字。《经义述闻·通说(下)》有《经文假借》一文,差不多综述了古代传注家们由于不明假借而造成的各种错误。例如《尚书》,王氏就破解了40个假借字;《诗经》,王氏又破解了41个假借字。而在过去,汉以来学者的解释都是错误的。难怪国学大师黄侃发出“其发明的声音穿串训诂之法,则继往开来,成小学中不祧之祖”的赞叹。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首创的“掌握古今音变的规律,因声求义”的实例不胜枚举,本文在上述“名列前茅”一节中列举的“旄,正字也;茅,借字也。”就是“因声求义”最通俗最典型的例证……。

高邮王氏著作,博大精深,立说严谨,远远超过当时同类作品,迄今仍为治学之根柢书。高邮王氏父子在形、音、义的辩证统一上作出了创造性的功绩,是值得我们永世学习的。

4 结语

高邮王氏纪念馆和高邮市图书馆内至今珍藏着各种版本的《高邮王氏四种》及各种研究术著,单是王氏的不朽著作《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就收集了许多版本。尤其是《广雅疏证》,原刻、翻刻;石印、影印,比较齐全。其中王氏后裔王维贞(王念孙六世孙)珍藏的家刻本《广雅疏证》最为宝贵。王氏著作的光辉永远照耀后辈学子向上向前。高邮王氏父子和他们的著作《高邮王氏四种》永驻人间。

1 肖维琪.高邮王氏纪念馆[G].高邮一九八三年王氏纪念馆修竣庆典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纪念段王学术讨论会文献资料汇编.1983.4

2 吴悦.“咸亨”者“咸享”也[N].新民晚报,1983-09-12.

3 朱延庆.高邮[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65~66

4 闵尔昌.高邮王氏父子年谱 王念孙先生年谱[M].清

5 赵航.贯通经训两硕儒——“扬州学派”研究之二[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3(3):2~4

6 单殿元.王念孙王引之著作析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3

猜你喜欢
训诂王氏高邮
《乾嘉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研究》评介
夕照高邮湖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画说铁军:高邮受降
算命
梦里梦外
我的家乡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古诗句词语释疑辨义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