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为了培养儿童的对联能力,曾出现一种名叫“诗钟”的教育活动,这是学习对联的初始阶段。诗钟大约出现在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八闽地区。根据《闽杂记》记载:“今馆阁诸君亦多为之。”同治年间进士赵国华、李宪之与探花张之洞,曾在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大力倡导“诗钟”活动。
钟义:昔人敲钟,规律极严,拈题时,缀钱于缕,焚香寸许,承以铜盘,香焚缕断,钱落盘鸣,以为构思之限,故名“诗钟”,即刻烛击钵之遗意也。钟虽小品,惊天地,泣鬼神,征夫怨妇之思,怀乡忧国之感,均可流露于寥寥十四字中,变化无穷,奥妙莫测,固属雕虫小技,亦洋洋乎大观,或谓此中兴味,胜诗十倍,经验之语也。
(据张西厢《闲话诗钟》)
本期钟题
以鸢肩格嵌“对、联”二字,创作一副七字联。即将两题字,分嵌于上下联第三字,完成【对·联】三唱。
截稿时间:
2013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