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周华诚
另一种农事
文 _ 周华诚
要写一组有关农事的稿子,同事们面面相觑,最后目光落定在我身上—我来自农村,对土地里的活计比城里长大的他们要熟悉。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我找了一个晚上,给老家的父亲打电话。
在上中学之前,我时常帮着大人在田间干活。插秧、耘田、灌溉、收割,每每挥汗如雨,累得人仰马翻,至今深以为苦。上中学后,我离开了家,很少有时间下田干活了。之后一路读书、工作,都在城市中辗转,离开村庄多年,渐渐地就对农事生疏了,连水稻几时播种、几时成熟这样的农村生活常识都说不上来。
在电话里,我问父亲:“咱家的水稻什么时候开播呢?”
父亲笑了。他说:“你现在离家这么远,脚都沾不着泥了,还惦记着这些事干什么?”不过,他还是从头跟我细细说来。电话这一头,我把电话听筒夹在耳边,噼里啪啦地敲击键盘记录着。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后。”父亲用这样的农谚展开他的叙述。对于祖祖辈辈依赖土地生活的江南农民而言,这些流传千百年的精短谚语早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说明书。
父亲说:“早先,咱们南方大多种双季稻,一季早稻,一季晚稻,分别在3月和7月种植。这10多年,水稻品种优化,田间亩产量提高了,大家就都种单季稻,空闲的时间,就外出务工挣钱……
水稻种植的每一个时间点,都清晰地刻在父亲的心里,不用翻查日历,他随口就可以背出来。单季稻公历5月1日至2日犁田翻耕,沤上一个星期,10日左右做秧田,晾上2天,使得泥面略硬。在做秧田的同时,5月13日左右把备好的稻谷种子用清水浸上2天2夜,沥干,盛放在竹器当中,上面覆盖湿润的稻草。这个过程叫催芽。催芽也需两天两夜,每隔12小时,用30多摄氏度的温水均匀洒在谷种上,然后重新以稻草覆盖。2个日夜后,谷种即有乳白露出,先出根,再出芽。此时,如果天气晴好,就可以播种到秧田中去了……
父亲还说,5月17日谷种撒播到秧田,秧苗生长一个月,要治两遍虫,至6月17日可以移栽大田;秧龄以30日至35日为好;插秧的大田,须先犁、耙、抄;插秧半个月后,就要耘田、除草,早年都是手工耘田,五指要抓过每一棵水稻的四围……
听着父亲絮絮的讲述,我不由得回到曾经汗落如雨的辛劳日子。少年的我在田地间,在禾苗间;而今,我在灯下,在键盘前。同样的农事以不同的方式被操持。在这一点上,我与父亲心意相通。这是男人之间的话题。
挂了电话我才惊觉,这是我跟父亲打过最长的电话。那些枯燥的活计,在父亲的讲述里,在我的电脑屏幕上变得诗意和庄严起来。
父亲说:“你写文章跟我种田,何尝不是同一种农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