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视界
——评张祖群的《新文化地理学:点、线、面维度的文化管理研究》

2013-11-14 09:14喻学才
世界文学评论 2013年3期
关键词:新文化人文空间

喻学才

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视界

——评张祖群的《新文化地理学:点、线、面维度的文化管理研究》

喻学才

张祖群博士后、副教授的著作《新文化地理学:点、线、面维度的文化管理研究》2013年10月在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我有幸先睹为快,拜读了这部洋洋大观的著作。

读书做学问,有的人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将读者罩入五里雾中,让人不辨东西。其实最简单的视角往往最便于解析复杂的问题。人类认识自我以外的世界,最直观的思维就是“点—线—面”的角度。张祖群的著作从点的角度评价分析中国传统的聚落景观,对中外两个“陕西村”的社会文化变迁进行对比;从线的角度对比历史街区(南北锣鼓巷)的生命有机体景观,分析“太行八陉”线路文化遗产的空间联系;从面的角度解读徽州文化的经济发展过程、揭示“实体文化—经济文化—符号文化”三种层序性的文化空间。著作最后上升到从城市历史地图到城市文化地区的跨越,从哲理层面上辨析人类表层知识系统是否可以绘制文化地图的问题。

新文化地理学在传统文化地理学的基础上,批判的发展成以研究文化作为解决地理问题的学科。新文化地理学派把研究的重点从文化景观转向了空间与权力、空间与表征(Representation)之间关系的探讨。因此,我国文化地理学今后应该在科学、文化和哲学的指导下加强学科理论的研究,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加强渗透研究的同时突出地理科学的特色与优势,在“人—地”关系研究中加重人的研究的分量。

该著作合计参阅700多个中外地理学文献,实际上相当于提供了一份反映文化地理学研究最新进展的资料目录。该著作涉及从古籍史料到主流的“3D期刊”(《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学报》),从传统地理学思想到新文化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从传统的陕西乡村到现代首都的文化地图绘制……张祖群副教授前期有11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索引),和2个省部级课题的研究作为学术支撑,历时4年,多次修改,才完成这部25万字的厚重著作。

该著作分别从地理学的文化转型、从文化景观透析新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首次从点、线、面的角度阐释了文化遗产的变迁与机理,并且从“点—线—面”的角度分析不同文化遗产类型的个案。从城市历史地图到城市文化地图,为“是否人类表层知识系统都可以绘制文化地图”的论题做了辨析,最后回归到对“人—地”关系的进一步理解。新文化地理学是打开人类认识自然世界、人文世界的一把新钥匙,人类必须科学地认识自然并按照自然规律去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我们质疑地理环境决定论,合理认识地理环境决定论,需要重新理解环境史。

文化地理研究和一个国家或区域发展阶段与重大关切有内在对应逻辑。以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对比为例,台湾的人文(文化)地理研究集中于制度地理和文化地理,大陆的人文(文化)地理研究则集中于区域地理和城市地理。台湾人文地理似注重“软质”地理研究,大陆人文地理则关注“硬质”地理方面(朱竑,陈晓亮.从台湾《地理学报》看两岸人文地理学的发展[J].地理学报.2009,64(12):1534-1548)。这个差异其实是和两者的发展时序不一(台湾在1960年代就开始腾飞、1980年代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中国大陆1980年代才开始艰难进行改革开放)、两者对应关注的社会文化问题重点也不同有密切关系。

传统的文化地理学在纵向上研究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单一关系,有时候是辩证的双向互动关系),在横向上则研究文化的内部和外部空间关系,并纵横交错形成文化景观、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区、文化综合作用(或文化整合)经典五维主题。有时候单一主题难以解决实际问题,随着学科的日益分化与组合,带有问题导向的多学科融合研究成为一种趋势。文化地理学不仅通过若干定量指标研究文化事项的空间分布,提取空间格局与分布规律,乃至归纳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其实也需要研究各种空间的文化本身,涉及文化消费、文化的社会人群、文化游移、文化身份、文化认同、文化符号、文化表征和文化空间意义等。有学者概括这种差异为:从研究“文化的空间”到研究“空间的文化”,从研究“文化区”到研究“地方性”、“地方依恋”(周尚意,唐顺英,戴俊骋.“地方”概念对人文地理学各个分支意义的辨识[J].人文地理,2011,(6):10-13)。在中国,历史学、文化学、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出身的文化地理学与地理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出身的文化地理学,在研究侧重点、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研究基础导向、研究应用性等方面都不一样。在这个转型时期和奋进时代,应该允许和提倡百家争鸣,允许差异存在,让不同范式的学者各自提出自己对文化地理学的理解。

新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在各个主流分支里绘制文化地图,并且对应文化地理学转型,重视文化本身和身份认同,各个分支都可以有从地理空间角度或者通过绘制知识地图来重新认识自我,定位人类价值取向,寻求人地关系和谐。新文化地理学引导人们以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和宽容理智负责的行为倾向对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事务,可以加深对“人与地理环境应相互协调、和谐共处”的理解,并从每个人自身做起,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空间。新文化地理学所凭借的主要手段是人地关系生态系统中的“互动关系”之美,体现了“共生性”、“家园意识”与“诗意地栖居”的基本特征。它不是物质性的虚体之美,不是精神性的实体之美,而是人与自然相互关联时空中的“诗意栖居”的“家园”之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张祖群副教授横跨风景园林、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生态学、旅游管理等多个学科。正是这种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给予了他比较宽阔的学术视野。在高校任教的11年中,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人文(文化)地理学概论》,是他最拿手的活儿。该书的部分案例他此前在给“超星学术视频”的公开讲座中已经讲解过。他慷慨激昂地大声呼吁从“点—线—面”的角度认识新文化地理学,因为新文化地理学可以为文化缺失的青少年“补钙”,它可以使我们产生内在的时空感和历史感,可以使我们沉浸在有文化意义的地理空间里。熟悉文化地理学的“点—线—面”思维路径,借助潜移默化地影响,可以塑造学生的家园意识和高尚人格。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记得,开卷第一回就引用了明朝才子杨升庵的名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新文化地理学:点、线、面维度的文化管理研究》一书,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点像在江渚之上相逢的白发渔翁和樵夫,一壶浊酒、笑谈古今。不同的是,渔翁和樵夫所纵谈的是历代英雄豪杰的是非成败,而我们的作者却是在剖析“人—地”关系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揭示那隐藏在“人—地”之间的人文演化的规律,在探讨如何利用那些规律进行文化管理。

该书是张祖群副教授主持的2项省部级课题的结题成果。我们希望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度“文化产业重大课题研究计划”中标课题“文化产品政府采购研究”等做出更好的成绩。

(喻学才,东南大学旅游规划研究所 教授)

猜你喜欢
新文化人文空间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人文社科
新课程中如何实施英语课堂新文化教学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