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会战勇夺“争气胶”

2013-11-12 09:00文/曹
中国石油石化 2013年8期
关键词:石油部会战橡胶

○ 文/曹 军

1965年石油部决定以石油六厂为主战场,进行顺丁橡胶全套技术的工业化研究与开发,揭开了我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史上一页光荣而成果卓著的创业史。

上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发展一度处于被动,钢材、石油、化工、橡胶等战备物资和原料极其紧缺。为了国防建设需要,特别是改变我国橡胶工业“两个90%”(90%的橡胶为天然胶,90%靠进口)的落后局面,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由石油部牵头,联合化工部、中科院等组织顺丁橡胶的技术攻关会战。

群策群力攻难关

1965年2月24日,锦州石油六厂召开全厂职工大会。会议由厂长王国斌主持,石油部计划司司长杨达做动员讲话。她说:“石油部、化工部、高教部和中国科学院决定以锦州为主战场,搞一场研制开发顺丁橡胶的大会战,一定要从锦州石油六厂工人阶级手里,把顺丁橡胶拿出来给帝修反看一看。大家群策群力,把顺丁橡胶搞出来,我来给你们庆贺,开庆功宴吃饺子!”

●参加会战的科研人员在顺丁橡胶小聚合装置前合影。 供图/曹 军

在石油六厂搞如此庞大阵容的橡胶会战,无疑是当时国家工业战线上一个非同寻常的大动作。国家太需要橡胶了,“没有橡胶就没有国防”,世界各国都把橡胶视为战略物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开始在海南岛、云南南部搞天然橡胶,一亩地只能种十来棵橡胶树,最快七八年才能割胶,根本无法满足国防和民生需求。

当时获悉,聚合方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等单位进行了实验室规模丁二烯聚合研究,会战指挥部立即组织技术力量与之联合。由于合成橡胶有许多品种,根据国内已有的技术基础及可能的原料来源,制定出先开发通用橡胶—合成顺丁橡胶的生产方案。

各路人马1965年春云集锦州。石油部总工程师武迟带着石油部的专家,还有北京石油学院的教师、学生来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的欧阳均、沈之荃、唐学明、王佛松等,兰州应化所的周望岳、沈师孔等石油化工界的诸路专家来了。派人前去的还有北京化工研究院、河北化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化工部第一、第五设计院等单位。

王国斌提出:“一切为橡胶会战开绿灯。”厂领导将设计室与研究室合并组成设计研究所,并从全厂3700名职工中抽调全部的技术人员及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参加橡胶会战。派副总工程师任道源等一批科研和技术骨干,与专家一道投入前期试验工作。整个研究队伍按照单体制造、单体分离,聚合、产品的加工应用组成催化剂制造、脱氢、分离、聚合及橡胶测试五个研究大组(室),另外设分析及检修两个辅助班组,会战队伍多达800多人。王国斌亲自抓后勤保障工作。为了争取时间,加快研发速度,对单体制备、分离精制以及聚合等工序采取并驾齐驱,小中型试验并举的方法。

攻坚克难初告捷

会战首先从试验室开始。张爱民、刘忠和率人搞乙腈萃取分离;陈亚率人搞小釜聚合;王昌尧、林敏仙、谢金春率人搞氧化脱氢,为顺丁橡胶研制原料丁二烯;陆维敏率人负责装置设计;大学生乔三阳负责搞测试分析、评估和应用。

试验室里的“会战”是同时上马,齐头并进。专家们的论证不断,试验室里的灯光不熄,许多科研人员忘我工作在科研一线。当时橡胶生产处于开发阶段,许多事情是“摸着石头过河”。凝聚操作是将高压蒸汽连通到釜里把胶液吹散,由于是高温高压,操作过程具有很大危险性。

工程师苏嗣诵在一次进行热水凝聚250升釜的聚合胶时,不慎脸和胳膊被烫伤,工友将他紧急送到医院进行处理。医生要求苏嗣诵住院治疗,但他牵挂着试验工作,仍然不肯休息,一边疗伤一边参加试验。30升小聚合出来的橡胶干燥后才是成品,青工阎忠学在双轨炼胶机上进行干燥胶作业时手被带进机器压断一根手指,造成粉碎性骨折做截肢处理。在医院治疗痊愈后,不顾家人劝阻及时返回工作岗位。

合成顺丁橡胶工艺的核心是“聚合”,是上世纪50年代末国外新开发的技术,长春应化所已拥有大量研究成果,但对石油六厂这样一支煤炼油队伍则是全新的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对催化剂烷基铝的合成以及聚合工艺的学习理解要有一个过程,掌握操作在当时更有一定难度。这种催化剂的特性是见空气着火,遇水爆炸。对于使用原料含杂质允许ppm级,配料比例准。因此,要求分析、计量相当精确。在长春应化所的协作下,专家手把手地教,石油六厂技术人员努力学习,迅速建立起小瓶聚合试验及催化剂合成设备,熟悉掌握了基本操作。1965年上半年即建立安装一套中型放大250升釜的聚合试验装置,改变工艺条件及提供试制轮胎用生胶料,终于在1965年7月合成出了我国自己研制的合成顺丁橡胶50多公斤。

这是中国人自己造出的合成橡胶。这块胶被送到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由科研人员做成了第一条900-20汽车轮胎。这条轮胎被精心摆放在石油部大楼一楼展厅,十分醒目,大家无不为国人的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精神而自豪。

橡胶之花结硕果

经过科研人员的合力攻关,1966年2月末,顺丁橡胶会战研究试验工作相继取得成果,一整套小试及模拟装置在石油六厂建立起来。

在脱氢催化制造,脱氢反应器建立,烷基铝制造,脱氢粗丁二烯溶剂萃取,聚合溶剂考察,聚合工艺的考察及产品的分子结构、加工工艺及物理性能的评定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数据可供放大设计。到1966年3月,包括锡磷铝氧化脱氢催化剂制造,流化床氧化脱氢、乙腈分离,铝剂合成、1.5立方米及6立方米聚合釜连续聚合,凝聚、水洗、脱水、螺杆挤压膨胀干燥,溶剂回收等一整套千吨级橡胶试验装置建成并投入调试、试车及中试开发,会战的重点也由小试及模拟试验转向千吨级橡胶装置的中试试验。

会战指挥部要求成套装置三个月完工,并按时交给车间试车。参加会战的同志不分昼夜的干,无论是睛天雨天,饭送工地,每天的工作都超过12小时。在“睛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艰苦环境下,全体建设者忘我工作,在报酬上没有多拿国家一分钱,大家心里想的就是尽快填补国家空白,为党争气,为国争光。

技术人员紧密配合施工,他们一手拿着图纸,一台台设备对号入座,对施工质量检查严细认真,一丝不苟。在塔的制作到安装塔盘的整个过程中,技术人员进入塔内检查数十次。数千个浮阀都要通过用手拨拉是否灵活,每座塔的高度、直径、壁厚、塔盘数、浮阀数、浮阀重量、降温管的所有尺寸,进料口位置等原始资料全部记录在案。经过大兵团联合作战,终于按计划建成了千吨级橡胶工业化放大装置。

为确保开车一次成功,会战指挥部号召车间搞“蒙目练兵”。练到一定程度,开现场会,每个人都要通过考核。1966年4月,石油六厂建成年产1000吨橡胶装置试车。1966年9月30日,石油六厂在工业化装置上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块合成顺丁橡胶,成为全国最先依靠自主研发力量开发合成橡胶工业的企业,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

石油部在大庆召开全系统学大庆展览会上,展出了石油六厂生产的顺丁橡胶产品。王国斌兑现杨达许下的诺言,全厂职工吃饺子。

点 评

为国分忧勇攀高峰

研制攻克顺丁橡胶技术难关,是在我国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三结合,在没有现成技术,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功生产出顺丁橡胶,填补了中国合成顺丁橡胶史上的空白。

当年那些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贡献了才智和力量的英雄们,用报国情怀、无私奉献,在石油六厂建成了一套完整的千吨级合成顺丁橡胶的工业化试验装置,成为发展我国石油工业走自己道路的成功范例,形成了“一块胶精神”。

“一块胶精神”的核心是为国分忧,勇攀科技高峰。石油六厂工人阶级在不具备任何条件的情况下,艰苦创业,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拼搏奉献,为我国顺丁橡胶的研制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也为石油工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石油部会战橡胶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橡胶
库尔斯克会战
固特异与橡胶
自制橡胶骨
伊政府称不延长美军撤军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