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智
[摘要]在分析重庆市区域产业集群基础上,提出一个主体、四大支柱、十五项指标的的工业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型,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学生创新体系,为培养面向区域产业急需的工业工程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区域产业集群 工业工程 应用创新型 人才培养模型
一、引言
重庆市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有汽摩产业、装备制造业、微电子产业等,还将打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最终形成“2+10”的区域产业集群,即建设笔记本电脑和离岸数据开发处理“2”个全球重要基地,培育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风电装备、仪器仪表、集成电路、通信设备、环保装备、光源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10”个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并已建成两江新区、西永微电园、长寿化工园、晏家工业园等48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逐渐形成区域性、集群性和专业化的产业格局。
重庆理工大学作为重庆市重点建设的地方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人才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办学时间并不长,尽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依然存在区域特色不鲜明、应用性与创新性不足的劣势。因此,人才培养如何与区域产业对接,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型、课程体系结构以及学生创新体系三个方面就如何培养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工业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人才培养模型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提出一个主体(人才)、四大支柱(基础、口径、能力、素质)、十五项培养指标的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型
三、课程体系结构
以“社会需求”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准则、以“应用能力”作为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根据以上确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型,从学科大类出发系统地构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由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平台三层结构组成,如表1所示。
表1: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程、外语基础课程、自然科学(数学、物理)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体育和军事课程以及文化素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文化素质、人文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
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机械工程、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相关的课程,是培养目标中实现“厚基础”的对象、“强能力”的基础。作为应用型人才,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应以“应用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因此,新课程体系提出从第三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一门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多门课程(课程群)的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和实践应用能力。
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以“区域产业应用为导向”,充分考虑专业的特点和地方产业的特色,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模块即“宽口径”。根据重庆市的产业特色和发展趋势,我们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模块即“质量管理模块”和“物流工程模块”以及与地方产业相关的课程如“精益生产”、“生产过程分析与诊断”、“现代设备管理”、“工程经济学”等。学生在学习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个性化的发展需要,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模块和相应的课程。
图2:面向区域产业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体系
四、学生创新体系
开展以项目为驱动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依托地方区域产业集群,建立学生主题研究项目和区域产业的耦合机制,建设区域集群产业发展的主题研究项目群(项目库),构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项目(包括学生课题和竞赛等)相互促进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如图3所示。即学生项目依托区域产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学生项目提供灵感、素材和基础;另一方面,学生项目的开展丰富和充实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改革创新提供了依据。并通过产学结合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开放项目的投放,突出加强学生主动实践的主题研究项目平台和开放机制建设。
图3:面向区域产业的学生创新体系
五、结论
本文提出的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工业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型,在紧扣地方需求前提下,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外活动等于区域产业集群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工业工程人才。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1203002)以及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02309)资助。
[参考文献]
[1]金利娟.区域发展与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综述.统计教育.2008(5):25-27.
[2]袁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4):132-134.
[3]韩可琦.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复合型人才.煤炭高等教育.2002(1):66-67.
[4]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业工程.2009(5):126-129.
[5]薛冬娟.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装备制造技术.2011(2):183-186.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工业工程系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