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基本特征分析

2013-11-07 08:56张继龙
重庆高教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载文战略规划论文

张继龙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2)

我国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基本特征分析

张继龙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2)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高校战略规划研究已有30年的历程。经历了起步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持续发展阶段。该领域的研究者群体广泛、主力较为突出;高载文期刊和高被引论文对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视野以国内为主,研究类型多种并存但“失衡”现象较为明显。

高校战略规划;研究成果;基本特征

战略规划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并不陌生,目前可见的最早规划文本是1978年华中工学院朱九思校长主持制定的《华中工学院1978至1985年的规划》[1],而且该规划对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的跨越式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关高校战略规划的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定量的方法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整体梳理并概括其基本特征。

一、研究对象及文献来源

本文所说的“高校战略规划”是专指高等学校制定的事关学校全局的综合性规划实践活动与规划文本材料。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高等学校的专项发展规划,如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均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本文的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上收录的期刊论文。具体检索方式是:以“高等教育”为学科领域,以“2012年”为时间截点,分别以“战略规划”“发展规划”“高校规划”“大学规划”为题名和关键词进行交叉检索,然后通过对题目、摘要以及内容的判断,剔除不相关文献、重复文献以及超出上文界定范围的文献,共检出目标文献267篇,其中属于当期CSSCI期刊的论文共96篇。(说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目录从1998年发布,到2011年共发布8期,1998—2011年论文以当期的CSSCI目录为直接判断依据,1998年以前的论文以1998年版的CSSCI目录为参照判断依据。)

二、时间分布及阶段特征

从图1看出,30年间(1983—2012年)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成果经历了一个由孕育到逐步发展的过程,呈现出前期稀少后期跃升的发展态势,年均发文量为8.9篇,其中CSSCI期刊年均发文量为3.2篇,CSSCI论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35.9%。如果以研究的连续性和集中度为标准,可以以2000年和2007年为界将整个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研究阶段,依次为起步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持续发展阶段。

图1 高校战略规划论文年度变化图(1983—2012)

第一阶段(1983-2000年)为起步阶段,研究成果零散、集中度不高是基本特征。这一时期,共发表论文13篇,年均0.7篇,最高的年份均不超过2篇,另有8年未见有该类论文发表。在这些论文中,CSSCI期刊论文5篇,占38.5%。这一时期80年代仅有的2篇论文值得一提。第一篇是1983年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登的《厦门大学十年发展规划的几个原则问题》,作者是潘潮玄,既是目前所见的第一篇具有高校战略规划研究性质的论文,同时又是高校战略规划研究中第一篇紧密结合本校发展规划实际所做的院校研究类论文。第二篇则是1989年《高等教育研究》发表的赵曙明的论文《美国高校管理的战略计划》,可以视为第一篇把国外高校战略规划理论引入国内的学术论文。由于翻译的原因,当时作者将“Strategic Planning”翻译为“战略计划”而非今日广泛使用的“战略规划”,从而使该文在后来的研究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表于该文近10年后的一篇名为《国外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及借鉴》的论文却高居该类论文引用率的第2名(详见下文表1),不少研究者误以为该文是最早将国外高校战略规划理论引入国内的文章,这的确是个美丽的误会。80年代的这两篇论文虽然都没有出现“战略规划”的字眼,但无论是“发展规划”还是“战略计划”都与“战略规划”别无二致,更重要的是,他们分别代表了高校战略规划研究中的两种主要类型,一是院校研究;二是国外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引介,一直持续至今。

第二阶段(2001—2007年)为快速增长阶段,成果总体数量迅猛增长,重要期刊载文增速明显。这一时期,共发表论文114篇,占全部论文总量的四成以上,年均16.3篇,并在2007年达到了历史峰值(34篇),年均增速达到了30%,在图上表现为一段陡峭爬升的曲线。这一阶段发表的论文,在总量较前一阶段大幅增长的条件下,CSSCI论文(41篇)所占比例仍然达到了35.9%,与历史总体平均水平保持一致。这一时期高校战略规划研究成果的快速增长,是高校战略规划实践活动普遍开展在研究领域中的必然反映。战略规划实践活动的普遍开展又与内外两种因素有关。一是内生说。进入新千年人类世界都在信心满怀地畅想未来,面临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大众化进程加速发展,尤其是新一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激烈竞争,高校倍感压力。借鉴国内外高校战略规划成功经验,就成为部分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的自觉行动。二是外推说。2003年,教育部部长周济作了《谋划发展 规划未来》的讲话,明确要求各学校进一步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 进一步充实、修订和完善学校的发展蓝图, 认真思考“两个问题”, 精心制定“三个规划”, 即认真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 精心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在教育部领导的直接关注下, 会议研讨与规划咨询并重的管理方式有效地推动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战略规划工作, 巩固和强化了战略规划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2]。高校战略规划工作的普遍开展是“内生”与“外推”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更多的是基于环境的自主选择,后期与行政力量推动有更为密切的关联。

第三阶段(2008—2012年)为持续发展阶段,研究成果数量总体保持稳定,但重要期刊关注热度出现波动。经过了第二阶段的“拉升期”后,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继续在较高数量上稳步推进,刊文数量基本保持在每年30篇上下。在三个阶段中,该阶段的时间是最短的(为期5年),但发文的数量是最大的,达到了140篇,占全部论文总量的一半以上。在这一阶段的论文中,CSSCI期刊论文数量上达到了50篇,占35.7%,略低于历史总体平均水平(35.9%),这可以解释为同期较大的论文总量对CSSCI论文比例产生了“稀释”效应。同时值得注意的是,CSSCI论文数量在2010年达到了历史峰值(18篇),并在随后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这一现象与“规划年”不无关系。我国高校的战略规划多以五年为一个周期,人们将普遍开始制定战略规划的年份称之为“规划年”,它通常出现在一个原有规划周期(如“十一五”)的最后一年,或一个新规划周期(如“十二五”)的第一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更赋予了2010年这个传统“规划年”更多的象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出现CSSCI论文的峰值似乎就不足为奇了。“规划年”之后,重要期刊刊文数量的快速下降意味着该领域重要研究成果的产出在下滑,这可能是由于该领域本身出现了某种创新的“瓶颈”,也可能是由于重要期刊对该领域关注度和热情下降所致。由于 “规划年”而带来的波动,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某种不成熟不稳定和跟风行为,值得反思。

三、 高载文期刊和高被引论文

统计中的267篇目标文献公开发表于112种期刊杂志上(对于刊名变更的期刊进行了合并处理),平均每份期刊的载文量为2.4篇。我们将大于平均载文量的期刊定义为高载文期刊,共有19种,约占期刊总数的17%,共载文134篇。这表明在高校战略规划研究这一专题上,50%的研究成果是由17%的高载文期刊完成发表的,同时也表明这批期刊对高校战略规划问题特别关注。在图2中,位列高载文期刊前三名的期刊分别是高等教育研究(24篇),教育发展研究(13篇)和中国高等教育(10篇),三者的载文量均达到了两位数,载文量接近论文总量的1/7(13.9%),而他们仅占期刊总数的数量不到3%(2.7%)。文章发表的高集中度说明,正是这批有影响的高等教育专业杂志在研究中发挥了带动、引领和示范的作用,推动了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发展。这还可以从高被引论文的结果得到说明和旁证。

图2 高载文期刊前10名及载文情况

高被引论文表明该文在该领域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一般表明其基本思想、主要观点和重要结论引起了同行学者的高度关注,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或支撑新观点的论据。表1显示,从排名前20的高被引论文来看,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2001-2007年(仅有2篇除外),即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快速增长阶段,又由于引文时间与论文发表时间客观上存在一个滞后期,2007年以后的成果仅有1篇上榜。期刊分布上,共分散在12种期刊上,多数期刊仅有1篇入选,例外的期刊有三个:《高等教育研究》(6篇)、《教育发展研究》(3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篇),他们同时都属于高载文期刊。更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研究》和《教育发展研究》在高载文期刊和高被引论文期刊的排名相一致,牢牢占据了两个排行榜的前两位。这说明他们在高校战略规划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表1 CNKI引文数据库排名前20的高校战略规划论文(截止日期2013年3月31日)

续表

四、 研究者的群体特征

在图3中研究者群体的职称分布情况,可以反映哪些群体对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兴趣最为浓厚。在267篇论文中,我们根据期刊原文中的标识进行了统计,以准确反应研究者开展研究时的身份为标准。由于期刊办刊的规范方面的原因,出现了大量未标注职称等身份信息的情况,给我们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类情况高达30%。在身份明确的研究者中,比例最高的是正高级职称,其次是副高级职称,高级职称之和达到了46%,说明成熟的研究者在其中扮演了中坚力量。博硕士生的比例加起来也有10%之多,超过了初级职称人员(7%)或中级职称人员(7%)的比例,说明他们已构成高等教育研究中一支举足轻重的研究力量。

在图4中研究者群体的单位分布情况,可以反映哪些单位的研究者更为关注高校战略规划问题。统计中发现,文献的作者单位注明为高校的占总数的95%,作者单位为非高校或未注明所在单位的仅占5%。这与常识的判断相吻合,高校研究人员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绝对主体。同时也有少量非高校人员,如政府下设的研究机构、地方教育研究院等单位的人员参与了该研究。在高校人员中,教育院系(20%)、发展规划部门(16%)和高教研究部门(15%)是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主力军,三者之和超过了总数的一半(51%)。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校领导群体,占了总数的13%,已成为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群体(因为校领导与其他部门相比人数较少)。由于校长书记们特殊的身份,他们对高校战略规划发出的声音也较为响亮。

图4 高校研究者群体的单位分布

五、研究视野及研究类型特征

从研究的视野看,七成以上的论文(195篇)集中关注的是国内,不足三成的论文(72篇)采用了国际视野,重点关注国外高校的理论、经验和做法,其中也有数篇论文兼顾了国外和国内的比较和借鉴。

国内视野的论文中,从宏观上阐述观点的占77%,结合个案或案例来阐述观点的占23%;国际视野的论文中,上述比例分别为35%和65%。这说明研究者在面向国外和面向国内时,所关注的兴趣点和研究的方式有明显的不同。在国外的案例中,多次成为案例学校的有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剑桥大学等名校;在国内的案例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案例学校是华中科技大学、青岛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

从论文的性质和行文架构上来,国内视野的论文可以分为:纯理论观点型、本校经验总结型、结合案例观点论证型、问题对策型、文本分析型。其中纯理论观点阐述的论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达65%,本校经验总结型的论文约占15%,问题对策型、结合案例进行观点阐述型和文本分析型的论文各约占9%、8%和3%。整体呈现出纯理论观点型“一头独大”的现象。国外视野的论文只能粗略分为个案分析和宏观阐述两种类型,如上文所述,分别占65%和35%的比例。

从战略规划的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规划制定、规划实施、规划监控和评价。无论研究视野是立足国内还是立足国外,无论研究范式是采用宏大叙事还是个案分析,规划制定始终是最核心的主题。以国内视野的论文为例,90%的论文可以与规划过程相对应,其中以规划制定为关注点的占67%之多,关注规划实施的占16%,研究规划监控和评价的仅占7%左右。从论文关注的具体内容来看,立足国内的研究最集中的主题是:战略选择、高校定位、规划制定的原则、战略管理等。立足国际视野的研究最集中的主题是:规划的特征、规划制定的过程、决策模式、办学理念等。这说明研究立足的视野不同,其研究主题也有明显的差异。

六、研究的总体评价

战略规划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专题。高校战略规划在基本理论、院校研究、国际经验等方面积累了众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素材,对指导高校实施战略规划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未来进一步深化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基本理论的研究上,泛泛而谈式的多,经验感悟式的多,具有理论深度的少。二是在院校研究方面,工作总结式的多,自我宣传式的多,做到研究规范的少。三是国外研究方面,浮光掠影式的多,感性体会式的多,真正深入挖掘的少。四是“应当如此”的内容多,“何以不应当如此”的研究少。对此,黑格尔曾郑重批判过喜欢把理念与现实分离开的人们,认为“他们把理智的抽象作用所产生的梦想当成真实可靠,以命令式的‘应当’自夸”。因为真正的理念是与现实相统一的,“理念并不会软弱无力到永远只是应当如此,而不是真实如此的程度”[3]。国内的张楚廷教授也曾撰文指出教育学最好少说“必须”“应当”之类,将其称为“教育研究中一个难以无视的问题”[4]。

[1] 陈廷柱. 战略规划之于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作用——基于校长与战略规划二者关系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11(11):46-51.

[2] 陈廷柱. 我国高校推进战略规划的历程回顾[J]. 高等教育研究,2007(1):61-62.

[3] 黑格尔. 小逻辑[M]. 贺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80:44-45.

[4] 张楚廷. 教育研究中一个难以无视的问题——教育学最好少说“必须”、“应当”之类[J]. 教育研究,2010(2):34-40.

(责任编辑刘海燕)

AnAnalysisofBasicFeaturesofStrategicPlanningResearch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China

ZHANG Jilong

(SchoolofEducation,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225002,China)

There are 30 years of history in the strategic planning research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since 1980s, which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the initial stage, the rapid growth stage and the continuing development stage. Wide-range researchers participate in the field with outstanding main force. High load text journals and high cited papers promote the study greatly. Focusing on the domestic field, different types of study coexist but the phenomenon of out-of-balance is obvious.

strategic plann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 achievement; basic features

G648.1

A

1673-8012(2013)05-0007-05

2013-08-15

国家社科基金(BIA080028);江苏省高教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KT2011012)

张继龙(1981-),男,江苏徐州人,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原理和高校战略规划研究。

猜你喜欢
载文战略规划论文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对战略规划评估体系研究的思考
论油气田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探究
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