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炳良
雁在中国文化中,也相当于一个文化符号。鸿雁传书,非常美好。断雁孤鸿,有飘零之感。雁也可入诗,古来这类诗词甚多。
到承德旅游,看过即忘,无非皇家园林,气派堂皇,避暑山庄。倒是有一天在外面,无意间一抬头,天空正飞过一群大雁,给我留下至深的印象。
我有很多年没有看到天空中的雁群了。
也许久居城市,很少注视头顶的天空;也许环境发生了变化,雁的数量减少了,往南方迁徙的雁群也少了。我小时候,入秋,大雁是常常一抬头就可以看到的。明净的天空,雁群出现了,飞得很高;“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人’字”,这是小学低年级课本上的句子,我们仰脸念出这句子的时候,大约手里握有一把小镰刀。我们照例是在田野上割草。
弓箭可以射落空中的飞雁,这是我上小学三年级时,从一本连环画上看到的。一个古代的母亲,领着她的少年的儿子四处漂泊,腹中正饥时,儿子射下一只雁来,令无助的母亲分外惊喜。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本连环画是《重耳复国》;少年即晋公子重耳。
长大后,读的书多了,知道雁在中国文化中,也相当于一个文化符号。鸿雁传书,非常美好。断雁孤鸿,有飘零之感。雁也可入诗,古来这类诗词甚多。“征蓬出汉室,归雁入胡天”(王维),“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平时生活当中,是很少会想到雁的;电视画面上,传统戏剧中,偶尔有雁的身影,让人产生莫名的感怀。我算是一名传统京剧的爱好者。
《赵氏孤儿》这出戏,异常惨烈,要读懂一部关于血缘与杀戮的中国历史,看看《赵氏孤儿》就可以了。晋景公时,忠烈名门赵氏遭到权臣屠岸贾陷害,一家三百余口都倒在了血泊中。唯一有可能漏网的是赵朔(赵盾之子)的妻子庄姬公主,她是晋成公的姐姐,肚子里正怀着孩子,躲藏在宫中。这出戏说的是,庄姬公主产下一子后,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与程婴,义薄云天,将赵氏孤儿救出;在屠岸贾必欲斩草除根的清查中,由程婴献出亲生子(婴儿)代替赵氏孤儿,公孙杵臼则顶下“救孤藏孤”的罪名。公孙杵臼与程婴之子惨遭杀害,程婴还因“告发”公孙杵臼,落下“卖友求荣”的骂名。之后的十五年里,程婴含悲忍辱,将赵氏孤儿赵武抚养成人,并将真相告诉于他,完成复仇报国的大业。赵武将复仇之剑刺向屠岸贾时,说:“我就是你斩不尽、杀不绝的赵氏孤儿!”剧中有个情节,赵武十五岁时已是英武过人,一日去郊外狩猎,射落一只大雁,与在墓地祭奠的生母庄姬公主不期而遇。庄姬公主并不知道自己的亲生子还活着,当她听说这少年是程婴之子时,立即变色,她认为正是程婴贪图富贵,“卖友求荣”,才导致自己的亲生子被杀害。赵武受了刺激,回家将这事告诉父亲程婴,这才有了老程婴痛说赵武一家血泪史的感人场面。
在《武家坡》这出戏中,大雁被赋予了神话的色彩。王宝钏本是当朝宰相之女,因嫁给了叫花子薛平贵,在寒窑里靠吃野菜度日,等待投军远去的丈夫归来。这一等就是十八年。薛平贵在战斗中被俘,在西凉国招为驸马,不久又坐了帝位,与代战公主朝欢暮乐。一日,忽见空中一大雁,口吐人言,忙将大雁射落,发现大雁携有一封王宝钏带给他的血书(这里的“传书”,就不那么美好了);“那一日驾坐银安殿,宾鸿大雁口吐人言。手使金弓银弹打,打来了半幅血罗衫。打开罗衫仔细看,才知道寒窑受苦的王宝钏!”这里大约是说,像薛平贵那样的错将他乡当故乡,忘记与自己患难与共的结发妻子,连神灵也要来干预了。
《碰碑》中的杨继业,忠心护保大宋,“八个子把四个子丧了”,一家人伤亡惨重。最后兵败两狼山,英雄末路,饥寒交迫。这时空中传来了雁叫,一个老兵向杨继业报告:“雁来了。”杨继业弯弓搭箭,还没使上劲,弓弦就断了;反二黄慢板中的句子,“宝雕弓打不着空中飞鸟,弓折弦断就为的是哪条?”实在悲壮。
然而,切莫以为,人类告别了弓箭时代,我们和大雁之间就没有故事了。就在承德,大家看到空中飞过雁群时,我说了“大雁粪雨”的故事。文革期间,“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下放在“五七”干校劳动,有一天开大会,空中飞过来一片大雁,足有几万只;只听领头的大雁一声叫,全体大雁集体下粪(奇不,它们也有集体行为),淋得与会者头上、衣服上全是雁粪,头发里的雁粪几天也洗不净。弄得这些倒霉的“臭老九”气恼了好几天。只有周有光乐呵呵的;他说:“这样的事一万年也遇不上一次,干什么要生气?”
周有光是个长寿之人;据他自己说,其长寿的“秘诀”之一便是“不生气”。周有光出生于一九○六年,仍健在,今年已一百零七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