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玲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221
中国已经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甚至出现重金难聘高技能人才的局面。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摆在所有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更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能够胜任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做到上岗就能顶岗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通过深入外经贸企业一线,我们发现多数外经贸企业抱怨所接收的毕业生,不能很快顶岗工作,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甚至有的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以后做具体业务时感到很陌生,不能把学校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问题主要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熟悉具体的业务流程,业务不能很快上手
2.不掌握信用证审核技巧,为今后安全收汇埋下隐患
3.不能够高质量的缮制结汇单据,单据差错率高
4.缺乏从事外经贸工作的基本职业素养
在这种情况下,外经贸企业不得不对新招聘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目前很多企业奉行的用人原则是“拿来即用”,不愿对新员工培训投入较多成本,为此,很多外经贸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明确要求具有两年或三年实际工作经验。最终在就业市场看到的情形是一方面企业抱怨目前的毕业生不实用,另一方面学生急呼用人单位门槛过高,就业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其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提倡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其基本思想是:
1.知识不应仅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应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2.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不能脱离环境孤立地进行学习,只有当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动机、情感、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时,学习才能发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才能顺利完成。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构建。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指导高职教学特别是实习、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不断深入学习教高[2006]16号文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动手操作,以及贯穿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始终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我们培养的是外经贸企业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不需要掌握高深的国际贸易理论,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和常用的国际贸易惯例,能够指导具体操作足矣。据此,我们进行研讨妥善地解决了教学中难以把握的两大关系:
1.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关系
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是必要的、重要的,但专业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形成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要服务于职业能力这一高职教育宗旨,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赛”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这样才能克服为学而学的窠臼。
2.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关系
职业能力的形成对学生今后就业固然重要,但职业素养的养成尤为重要,这对于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适应今后岗位的迁移乃至职位的晋升都是不可或缺的,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更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胜任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做到上岗就能顶岗起着决定性作用。自2005年以来,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以《进出口单证实务》课程为突破口,对财经类应用文科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依据高职教育理论,确定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进出口单证实务》课程旨在实现教学过程与外经贸企业单证工作过程相融合,以行动为导向——即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以与安全收汇关系最为密切的“结汇单据”为载体,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单证岗从业资格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培养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关键能力,即使未来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学生仍具备可持续发展后劲,能从容面对职业岗位需要和社会需求,从而实现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观(见图 1)。
图1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观
2.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与定位课程。如今,改革开放前原国有大型专业外贸公司的业务分散到多家中小型外贸公司,外贸企业出现小型化趋势,而中小型外贸公司为节省成本都会采取一人多岗的方法,即从工厂购货到谈判、履行、制单、核销退税都是一条龙服务,由一人完成整笔业务。鉴于此,我们在深入企业一线调研的基础上,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一条龙业务员”。在整笔业务中制单结汇是必不可少环节,单证员被称之为国际贸易基础性人才,故《进出口单证实务》课程的定位——培养外经贸企业一线的单证员。
本课程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体现基于单证员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设计理念,设计出“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以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按照进出口单证在实际业务中所处的环节序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模式的遵循、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环节的把握、考核体系的构架均围绕教学过程“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展开,做到教学内容企业化——外经贸企业单证岗实际工作中用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教学模式任务化——外经贸企业单证岗实际工作中怎么做,我们就怎么教;考核标准职业化——外经贸企业年终怎么考核单证员,我们就怎么考学生。
《进出口单证实务》的设置完全符合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的直接体现,课程的定位与设计(见图2)。
图2 课程的设计与定位
3.根据外经贸企业单证岗的任职标准,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构建以单证岗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学生行动为主体、以结汇单据为载体、以师生互动合作为方式的行动导向的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标准,为课程的教学实施提供了纲领性文件,确定课程培养目标(见图3)。
图3 课程培养目标
4.根据外经贸企业单证员岗的任职要求,选取教学内容。课程团队教师经过长时间的企业调研和反复研讨,重新整合《进出口单证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将国际贸易使用的部分单证 (如订舱委托书、报关单)从原《进出口单证实务》中剥离出来,放入《货运代理》和《报关实务》课程,同时增设《进出口业务流程综合实训》课。
外贸企业最关心的就是能否安全收汇,课程团队精选与安全收汇关系最为密切的结汇单证作为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契合点(见图4),强化进出口结汇单据缮制在本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结汇环节的相关单证在进出口业务中的极端重要性。
图4 教学内容的选取
5.根据进出口单证的特点,确定教学模式。《进出口单证实务》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核心技能课,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缮制和审核单证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坚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见图5),瞄准单证员岗位要求,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做到“做中学、做中教”。
图5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6.根据高职学生特点,独创“AADJDJ”教学组织模式。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普遍强于抽象思维,课程团队教师一起独创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AADJDJ”教学组织模式(见图6),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成技能操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评判者,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掌握单证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做中学,做中教”,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其中:
第一个“A”代表“Assign”,表示经理布置任务;
第二个“A”代表“Attempt”,表示单证员在接受任务后,自我设计如何完成任务,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个“D”代表“Demonstrate”,表示经理在单证员尝试性操作后进行的示范讲解;
第一个“J”代表“Join”,表示在经理示范后单证员的跟学;
第二个“D”代表“Drill”,表示单证员独立操作练习;
第二个“J”代表“Judge”,表示经理对单证员独立操作的评判和进一步指导。
“AADJDJ”教学组织模式,既有教师对单证知识的理论讲解和单证缮制规范的示范讲解,又有学生的跟学操作和独立操作;既体现教、学、做的密切结合,又反映出教师指导由详至简,而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由低到高,不断提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与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理念得到强化、凸显。
图6 “教学做”为一体的AADJDJ教学组织模式
7.根据外经贸企业单证的具体操作,构架开放性的实训课程体系。实训教学在《进出口单证实务》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经营权由以往的审批制演变成注册制,中小型的贸易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同时原有国营的专业进出口公司不断萎缩,外经贸企业很难大批量接纳学生实习,更主要出于商业秘密考虑,多数外经贸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实训。业内有一流行说法 “No customer, no business”(没有客户就没有业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客户就是财富。为此,我们构架了真实(认知实习)+虚拟(虚拟公司)、课内(课内实训)+课外(顶岗实习)多途径开放性的实训课程体系。
(1)认知实习
学生在学习《进出口单证实务》课程之前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各种单证,对各种单证缺乏足够了解,不知道各种单证格式是什么样的,每种单证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每种单证有何用途,更不知道每种单证的缮制规范。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一方面带领学生深入外经贸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另一方面让学生徜徉在《进出口单证实务》精品课网站的单证全库中,将教学抛锚在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真实的各种各样单证中,激发学生学习单证的兴趣。在富有兴趣的真实背景中,学生在主动的活动参与中建构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获得单证操作技能。减少了对各种单证的陌生感,为今后学习缮制各种单证,进而审核各种单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虚拟公司
虚拟贸易公司锻炼学生真实能力,学生置身在一个仿真的虚拟贸易公司中,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任务情境,即封闭型(初级)、开放型(中级)、创新开放型(高级),还可选择带助手操作和不带助手操作,通过完成渐次复杂的工作任务(见图7),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求知、求技的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单证操作技能,在做的过程中形成单证岗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图7 渐次复杂工作任务
(3)课内实训
我们与外经贸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进出口单证实务》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把整个教学内容分解走进单证部、接触信用证、缮制结汇单据、审核结汇单据、电子制单、综合训练等六大模块,为便于学生掌握吸收,保证学生基本的知识学透,基本的技能学会,我们在六大模块的基础上又细分为认知单证、开立信用证、分析信用证、审核信用证、缮制发票等十五项操作性强的任务,在每项任务的教学实施中,又分为理论教学要求、实践教学要求及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职业素质要求。每项任务都以真实的业务背景为载体,在真实的情景中实施实训教学,分别进行单证知识的讲授和单证缮制技能和审核技巧的训练,作到今日所“练”为明日所“用”,作到课程训练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致性,为学生走向单证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顶岗实习
在完成课内实训操作的基础上,我们带领学生深入外经贸企业一线,借助外经贸企业实际业务中的使用的真实制单软件(如九城制单软件)和公司业务管理系统(如ERP系统),在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单证训练,锻炼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学生缮制的各种单据基本做到单单相符、单证相符,降低了实际工作中单证的差错率,为安全结汇提供保障。校外实习基地对我们学生的熟练的单证操作技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们看到自己亲手缮制的结汇单据送到银行议付货款,成就感不禁油然而生。
8.根据企业单证员岗的考核标准,确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考核体系。课程团队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创新实战型教学方法的同时大胆改革考核方式、方法,把全部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实行两级考核,即单证部经理(教师)考核各组组长(审证组、制单组、审单组、结汇组),各组单证员(学生)则由组长考核。更为重要的是,把外经贸企业对单证岗位的考核标准引入本课程考核体系(见图8),如出勤情况(5%)、工作态度(15%)、工作表现(15%)、工作质量(60%)、职业素养(5%),其中工作质量考核的重点为单证差错率、单证完整性、交单及时性。考核既看重终结性考核,更关注形成性考核,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平时考核不少于6项任务的具体操作。期末的终结性考核既有理论又有操作,比例为2:8,从试题库中抽题开卷考试,保证人手一卷,卷卷不同。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比例是6:4,彻底打破一份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
图8 具有鲜明职业特色考核体系
总之,《进出口单证实务》课程建设和改革,坚持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建设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对整体提升教学水平,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创造终极条件,对于培养外经贸行业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对于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对全方位锻造学生就业能力发挥出巨大的效应。
[1]姜大源.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9):5-7.
[2]赵文平.过程导向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0-33.
[3]袁建昌,徐建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2,(8):32-33.
[4]张帆.“外贸单证”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改进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3,(5):152-153.
[5]沈伟玲.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设计[J].当代职业教育,2012,(1):43-45.
[6]胡彩霞.论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取向[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64-66.
[7]陈博丽.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2012,(5):116-117,120.
[8]张晓燕.基于工作过程的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