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征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 南京 210013)
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增长动力演进与阶段特征分析看,江苏经济增长已进入旧力消退与新力待生的转型阶段,经济增长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现实挑战,集中表现为传统的增长模式和路径依赖难以持续,新的增长动力亟待培植构架。本文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从而对未来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涉及到生产和使用、供给和需求等各方面内容、影响因素繁多的复杂有机体。本文试图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面分析,首先必须进行全维度增长动力的因素分解。江苏经济运行可以简化为两个维度,第一个是生产和供给维度,第二个是使用和需求维度。每个维度可分解为若干分维度。图1中以蓝色方框表示的是5个经济增长动力的分维度,用绿色椭圆框列举了每个分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就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与国际扩大内需的政策积极呼应,投资和消费将是未来江苏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从需求占GDP的比重看,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投资率波动上升,2012年投资率为51.0%,比1978年提高了19.7个百分点,消费率整体下降,2012年消费率仅为42.0%,比1978年下降了10.4个百分点。2012年,投资和消费代表的内需合计占GDP的比重为93.0%,内需是拉动江苏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图1 江苏经济增长因素分解示意图
投资需求的主要价值构成是生产规模扩张形成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生产设备更新形成的固定资产和存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固定资产,因此投资增长具有天然的周期性和政策性特征。投资率提高预示着新一轮经济繁荣期的到来,生产规模扩张、设备更新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需求拉动。图2可见,GDP增长较快的第二、四阶段都以较高的投资率为共同特征。第二阶段以投资率和消费率曲线交汇开始(投资率超过消费率),以投资率和消费率曲线交汇结束(投资率低于消费率),阶段内两个比率的最大差距为11.3个百分点。第四阶段同样开始于投资率和消费率曲线的交汇,2004年最大差距达11.5个百分点,2007年阶段末收窄到6.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江苏经济增长依然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投资需求是改革开放以来促进江苏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影响未来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消费率下降说明消费的增长慢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从消费需求的构成看,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约为65%,政府消费比重约为35%。居民消费主要受居民收入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整体弱于GDP增长是造成居民消费率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居民间收入差距加大也对提高整体消费产生负面影响。但随着收入分配改革的逐步推进,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取得丰硕成果,江苏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势头有望得到控制。从历史分析看,居民消费支出受消费心理惯性的影响,在经济繁荣期增长较为滞后,在经济萧条期增长仍能保持平稳,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但不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力。
图2 江苏三大需求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
进出口及省际流动的差额代表了外部需求,外需在三大需求中占比相对较小,从1978年的16.3%下降为2012年的7.0%,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容忽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江苏出口形势恶化,2009年净流出对经济增长拉动率为-1.2个百分点,比2007年(1.8个百分点)下降了3.0个百分点。2010年和2011年净流出拉动率依然较低,分别为0.8和0.1个百分点。净流出对经济增长贡献下降是近年江苏经济增长趋缓的主要原因。
物质资本存量反映了经济体现有的生产经营规模和技术水平。用永续盘存法(折旧率10%)计算物质资本存量,2011年江苏物质资本规模实际相当于1978年的80.7倍,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分阶段看,江苏经济增长的五个阶段,物质资本存量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5.2%、15.7%、13.5%、12.8%和12.7%,呈增速下降态势,规模总量的长期高速扩张不可持续。
人口红利的转折点即将到来。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江苏常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的年均增速同为0.74%,以就业人口计算的人口抚养比已停止上升。1990-2011年江苏就业人员总量年均增速仅为0.5%。但就业结构调整速度较快,同期江苏非农就业人员数的年均增速为3.6%,远高于全部从业人员人数增长。由于农业领域的劳动生产率长期维持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30%以下的水平,因此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江苏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全要素生产率(TFP,下同)代表了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选取劳动者素质、就业结构、科技创新投入、市场经济体制、二元经济结构和国际化程度6类指标衡量全要素生产率(表1)。
表1 影响江苏省内产出增长的因素列表
生产函数模型为:
模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时间窗口为1990-2011年。为校正自相关带来的偏差,使用带AR(1)项的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结果如表2。
表2 生产函数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模型拟合情况良好R2=0.99 98,不存在残差自回归问题DW=1.9707。模型测算结果表明:
1.资本投入依然是江苏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GDP年均增长的贡献在4.0个百分点以上。但贡献程度开始下降。劳动力规模扩张对经济增长作用不强,1990-2011年对GDP年均增长的平均贡献仅为0.4个百分点。这与上文的分析相符。
2.就业结构优化、劳动者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促进明显。
根据第三、四、五、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江苏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5.6年、6.9年、8.3年和9.5年。1990年以来,江苏就业结构优化对GDP年均增长的平均贡献为2.3个百分点,劳动者素质提高对GDP年均增长的贡献在3.0个百分点左右。
3.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带来的增长动力渐次更替。一是市场化进程贡献下降。江苏的经济市场化指数在市场经济时期的后三个阶段分别提高4.8、10.1和2.1个百分点,市场化进程在不断深入的演进中近年逐渐放缓。二是城市化进程贡献平稳。1990年以来对GDP年均增长的平均贡献为1.3个百分点,其中第五阶段的贡献为1.4个百分点。三是对国际化进程提出新的要求。入世以来,江苏对外贸易高速发展,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500多亿美元猛增到2011年的5000多亿美元,2005-2007年外贸依存度连续3年突破100%。但模型结果显示,当前江苏外贸的规模性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不再显著,对外开放进程已突破了规模扩张的初期阶段,对深度拓展“两个市场”、整合利用“两种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4.科技创新动力逐渐增强但实效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江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2011年达55.2%,比2007年提高6.1个百分点。模型拟合显示,当前江苏R&D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尚不显著,可能的原因:一是企业对外源性技术依赖过高。2011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仅为1∶0.34,进口技术设备和购买外部专利是主要的经费投入途径。二是创新成果转化、产出绩效不够明显。2011年全省R&D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仅占当年有效发明专利数的14.2%,创新成果转化为规模化产出并在国际上形成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成功案例不多。
综上所述,未来江苏经济增长主要制约为:第一,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江苏当前的经济增长依然以要素驱动为主,增长必然伴随着对本已非常有限的资源和土地的依赖。高端引领和可持续增长的科学发展取向与粗放发展模式出现矛盾,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第二,提振居民消费困难重重。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发展中国家依赖投资和出口,与美国和欧盟国家低储蓄、高消费、高贸易逆差的对比将被打破,世界经济格局趋向“再平衡”。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必须提振居民消费。第三,出口萎缩对相关行业稳定发展带来较大风险。江苏对外贸易以低附加值加工业为主,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尚无向好迹象,出口依赖型行业及其相关行业可能将遭受较大损失。第四,人口红利和市场化改革的利好减弱。江苏不仅劳动力增长速度逐年下滑,随着农业从业人员占比的下降,就业人口的流动也将不再是增长的主要动力。此外,当前改革已进入到攻坚阶段,当涉及到重工业、铁路、航空、金融、电信等具有自然垄断特点的领域,无论技术层面还是利益层面上都遇到了阻力。第五,自主创新实效不足,外部技术依赖度较高。技术引进战略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实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但随着当前世界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特点,如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人才的核心地位得以体现、科技成果加速更新、技术贸易壁垒增强等,技术引进的难度和成本逐年提高,自主创新实效不足的问题可能会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制约。
顺应当前环境,未来江苏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以提升要素质量为抓手,夯实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动力基础。一是落实转型升级,优化投资结构。在保证投资规模的情况下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盘活闲置资本和低效资本,促进有效资本投向转型升级重点领域。二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水平。着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和促进劳动力素质水平提高,实现201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2年。三是加强自主创新,开辟创新驱动新路径。努力提高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大幅提高。加快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政产学研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大幅度增加人才发展投入,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和紧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2.以扩大内需为基点,筑牢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动力保障。一是保持投资需求的较快增长。投资需求现阶段依然是经济发展主要力量。据测算,2011-2015年江苏投资需求应保持年均12%以上的增长。二是促进居民消费的快速提高。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二次分配的作用,降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力争实现“十二五”期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左右,城镇和农村基尼系数分别控制在0.39和0.35以内的目标。三是维持政府消费的合理增长。着力扩大政府支出中用于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比重,拓展基础性研发、环保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支出领域。力争“十二五”期间政府消费需求维持在不低于15%的增长水平。
3.以构造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完善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动力体系。抓牢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传统行业改造提升。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不断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利用倒逼机制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提升,加速“万企升级”行动计划和“百项千亿”技改工程。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提供发展机遇。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4.以深化改革开放为核心,增强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动力引擎。一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强化市场在转型升级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财税金融体制、价格形成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开金融、电信、社会事业等行业准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城乡建设的“五个一体化”,加快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释放农村劳动力供给潜力,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三是引导外贸结构转型,深度拓展“两个市场”。推动双向投资促进,整合利用“两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