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曾建军,周 兵
特有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濒危原因及其保护对策
*李晓红1,2,曾建军1,2,周 兵1,2
(1.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2.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西,吉安 343009)
长柄双花木为我国特有二级重点保护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和广东等省的部分区域。本研究综合分析了长柄双花木的自然地理分布特征、群落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繁殖生态学特征及其濒危的可能原因。导致长柄双花木濒危的原因主要有:(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花粉和资源限制、花粉竞争、传粉昆虫缺乏以及有机养分积累不足等,导致其有性繁殖能力差,结实率和结籽率低。(2)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困难,萌发率、成苗率。(3)克隆繁殖能力有限,自然种群中克隆个体稀少。(4)生境片段化导致种群缩小,更新困难。(5)严重人为干扰直接导致种群锐减。此外,本研究还从强化科学研究和和保护途径等方面探讨了其保护对策。
特有植物;濒危原因;保护对策;长柄双花木
濒危物种的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地位。因此,保护生物学和保护生态学应运而生[1],其中珍稀濒危物种的濒危机理研究是其关键研究内容[2]。双花木属(Disanthus Maxim.)系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孑遗的单种属,其原种仅分布于日本,长柄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olius Maxim. var. longipes H. T. Chang)是该属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的替代种;该属在探索长柄双花木系统发育和东亚长柄双花木区系地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3]。长柄双花木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和广东等省的部分区域[3-4],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濒危物种。本研究在笔者多年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相关工作,从长柄双花木的生物学特性、繁殖特征、生理特性、群落特征以及种群特征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长柄双花木的濒危机理,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早期报道的长柄双花木的分布区主要在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湖南省道县空树岩、常宁阳山、宜章莽山,浙江省开化龙潭及龙泉佳溪等地[3]。但近些年,长柄双花木新的分布区域不断被发现。综合现有文献,长柄双花木的分布区域有: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江西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地[6-7]、江西省官山自然保护区[8]以及江西省南丰市军峰山[9]、江西省上犹县玉指蜂[10],广东省连州市大东山,湖南省道县空树岩、常宁阳山、宜章莽山[11-12],浙江省开化龙潭及龙泉佳溪等地[13](图1)。
图1 长柄双花木在中国的分布示意图
不同的分布区域,长柄双花木群落学特征有所不同。井冈山长柄双花木分布区的物种多样性水平随着海拔高度下降而呈上升趋势[14]。其中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的稳定性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而草本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水平则与乔木层盖度及其生境条件呈正相关。其群落物种总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关联,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15]。谢国文等人[12]研究了长柄双花木南岭群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并指出该区系以亚热带分布的科属为主,具有比较典型的亚热带区系特征,同时群落中分布的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丰富。三清山的则属于多优势种并存的中亚热带中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也相对较高,与湖南千家洞的长柄双花木群落结构相似[7];而江西官山的长柄双花木群落为单优群落,物种多样性低[8]。
研究表明(表1),整个南岭区域长柄双花木群落的物种组成较为复杂[12]。浙江开化、龙泉等地的长柄双花木群落结构复杂,而且乔木层物种组成丰富[13]。井冈山的长柄双花木群落物由80余种各类高等植物构成[14]。三清山的长柄双花木群落有乔灌木37种,且优势种明显[7];而官山的长柄双花木群落,群落结构单一、物种组成简单且更新差,仅分布有乔灌木19种[8]。
表1 长柄双花木各主要分布区的群落特征
*:文献来源。
**:赤杨叶(),多脉青冈(),合欢(),荷木(),红楠(),厚叶红淡比(),黄檀(),苦槠(),麻栎(),马尾松(),毛竹(),木荷(),南方红豆杉(),南酸枣(),拟赤杨(),披针叶茴香(),青冈(),三尖杉(),三桠乌药(),杉木(),石灰花揪(),水丝梨(),天目紫茎(),甜槠(),乌冈栎(),细叶青冈(),浙江柿(),锥栗()。
***:Simpson多样性指数(SP)、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W)、基于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群落均匀度(E)。
长柄双花木为落叶灌木,高2~4 m,胸径15 cm左右,与前人[16]描述的6 cm左右有较大的差异;多分枝,小枝曲折。叶互生,卵圆形,长5~7.5 cm,宽6~9 cm。常2个头状花序对生于叶腋,偶有3个花序并列着生于叶腋,每花序具2朵无梗、对生的两性花[4]。花蕾期花苞常呈淡绿色,2个对生的花蕾形成椭圆柱状。花药散粉盛期时,花粉可形成环绕于柱头的“花粉圈”[17]。
长柄双花木幼苗叶片组织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及渗透势均有随遮荫程度减少而下降的趋势。其净光合速率在晴天表现为双峰型日变化特征,且在自然光照下的幼苗“午休”现象更为明显[18]。表现出典型的喜荫特性。不同自然生境条件下,长柄双花木成年个体的净光合速率表现出不同特征,在纯林和阔叶林内,净光合速率由于气孔限制而产生“午休”现象,但在毛竹林内则基本不形成“午休”特征[19]。同时该物种还具有较高地耗散过剩激发能的能力,可以在强光下能通过提高热耗散能力来防止强光对其的光抑制或伤害。表明长柄双花木已基本适应了由于人为破坏而形成的裸露生境条件。
长柄双花木种群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利用等位酶技术对井冈山的长柄双花木种群进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多态位点百分数达到了62.70%,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程度相对较低[20]。采用微卫星技术对来自江西官山长柄双花木种群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21],观察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4,观察和预期杂合度分别为0.17~0.92,0.16~0.72。
2.2.1 生殖构件的时空动态
研究表明[22],长柄双花木生殖枝数量及花序数均随个体年龄增长而增加,在年龄为30~35a时达最高,此后又呈下降趋势;且年龄小的个体,其花芽期、开花期及结果期的生殖构件败育率均高于年龄大的个体。个体生殖枝数及其着生的花序数与个体分布海拔和生殖枝分布的冠层有关系;不同的群落类型中,生殖枝着生的花序数也具有显著差异。但生殖构件的败育却与海拔高度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其发育时间、分布的树冠层次以及所处的群落类型相关。
长柄双花木为缓慢负增长型种群[5]。其种群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以及周限增长率都较低,世代平均周期较长。Leslie矩阵模型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结果均表明在未来50 a内长柄双花木各年龄级种群数量会出现波动性的消长,并表现出下降趋势。长柄双花木种群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幼龄个体,但其死亡率较高;种群表现出r~K对策的混合生态适应策略[23]。
2.2.2繁育系统与传粉生态特征
采取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人工套袋和授粉实验以及等位酶电泳等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表明,长柄双花木的繁育系统属于异交为主,兼性自交类型,部分自交亲和,传粉过程需要传粉者[17]。
长柄双花木的传粉昆虫主要有蝇类、蜂类,蝽类和瓢虫类等。其中蝇类是其主要的有效传粉昆虫;而蜂类、蝽类和瓢虫类则属于无效传粉者[24]。风对其花粉传递效率也极低,但仍是长柄双花木在传粉昆虫缺乏时的一种生殖保障[17]。
2.2.3开花物候及其繁殖特性
长柄双花木单花花期一般为6~7 d,依其形态和散粉特征可以分为散粉前期、散粉初期、散粉盛期和凋谢期等4个时期[4]。个体开花持续时间49~55 d,种群花期历时63~71 d。其开花物候在种群间存在一定差异,在纯林中个体的平均花期最长,而个体间开花同步性最低;竹林中的个体花期最短,仅47 d,而同步指数最高[22]。种群内不同年度间开花物候指数没有显著差异,而种群间则存在显著差异,种群开花进程均表现为“集中开花模式”,且具有2个相对开花强度的分异趋势,这种分异趋势具有进化意义[4]。
长柄双花木始花时间与开花数量、结果率及花期长度之间均具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开花数量与花期长度之间则呈显著正相关[4]。不同来源的花粉对长柄双花木结果率及结籽率均产生显著影响。花粉来源而不是花粉数量对长柄双花木结实存在显著影响[25-26]。长柄双花木自然种群结果率极低,而且存在严重“大小年”现象,花粉和资源等因子对其低水平结果率产生相互作用。即其自然种群结实存在花粉和资源限制,而且同时存在花粉竞争现象[17]。
物种濒危与灭绝原因的探讨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物种保护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洪德元等[27]将植物濒危的因素分为人类的直接干扰破坏,植物内部的生物学特性和其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等两类。植物的濒危主要由来自物种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
3.1.1 有性繁殖能力差
自然条件下,长柄双花木由于花粉竞争导致结实率低,在生殖中还存在严重的花粉和资源限制,由此产生“花多果少”的生殖现象。自然条件下,长柄双花木“花—果转化率”约为54,“胚珠—种子转化率”约为83.19[26]。研究表明[17],长柄双花木的繁育系统为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类型。虽然长柄双花木自交亲和,但其自花授粉的结籽率仅为(1.13±0.09)%,远远低于异花授粉的(45.01±2.73)%。长柄双花木的“集中开花模式”可以吸引一定的传粉昆虫,但在自然生境条件下,传粉昆虫严重缺乏,且活动范围小,传粉效率低[24]。因此其柱头能够获得的异花花粉非常有限,生殖中还存在明显的自花花粉与异花花粉之间的“花粉竞争”,结实率低。这是长柄双花木在生殖方面的一个重要致濒因素。
3.1.2 传粉昆虫竞争能力弱
大多数植物的生殖活动都倾向于春季,因为春季充足的有效水分、适宜的温度和丰富的昆虫为植物的生殖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8]。而长柄双花木的开花时间为每年的9月~11月,其开花高峰期均在10月中旬。此时其分布地气候相对干燥,且与长柄双花木花期相近的植物还有山茶科植物,如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红花油茶(C. chekiangoleosa Hu)等,这些植物同时竞争吸引传粉昆虫。与长柄双花木相比而言,山茶科植物无论是在花的大小、色彩的鲜艳性方面,还是提供给传粉者的报酬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虽然长柄双花木在这种环境的选择压力下,形成了“大量、集中开放的花”的开花模式,但是依然很难获得足够传粉者的访问。因此,这种竞争可能是导致该物种濒危的因素之一。
3.1.3 有机养分积累不足
长柄双花木存在较低的JF和Pn,对光能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净光合积累也较低。而在其每年的生殖时期,尤其是幼果生长时期所需的有机养分均依赖于前期的光合积累。因为在该物种开花盛期(9月下旬~10月上旬)以后,其叶片不仅已经基本失去光合积累能力,甚至已经凋落。且该物种开花量较大,需要消耗大量的积累养分。同时其果实生长期长达350 d左右[29],在其叶片凋落到次年新叶成熟之前,都可能因养分供应不足而使其结实以及幼果的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其有性生殖过程失败,并最终引起物种的濒危,甚至灭绝。
3.1.4 种子萌发困难且萌发率低,克隆繁殖能力有限
长柄双花木不仅结籽率低,而且种子萌发困难、发芽率低,其自然种群中生长的幼苗数量极少,且死亡率较高[23]。研究表明[30-31],长柄双花木种子大小差异显著,且受分布区域和结实年份影响较大。其种子属于“二年种子”类型,且为“硬壳种子”,种皮坚硬光滑,不透水、不透气,导致其在萌发过程中吸水性能差。这一特性严重阻碍其种子萌发,自然条件下需经过漫长的“两冬一夏”后才能发芽[32]。未经处理的长柄双花木种子萌发率极低,在经过酸蚀、GA3等处理后,萌发率可得到一定的提高。
虽然有文献表明[33],长柄双花木可采取扦插繁殖获得新个体,但其自然种群中克隆个体稀少的实际情况表明,该物种在自然条件下的克隆繁殖能力有限。因此通过克隆繁殖扩大种群的可能性极低[23]。
3.2.1 生境片段化导致种群缩小,更新困难
由于人为干扰、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长柄双花木的生境片断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不仅导致该物种生境条件不断恶化,种群逐步呈现岛屿状分布,也直接导致原有的较大种群变成了小种群,且不利于其种群间基因交流。同时,片断化之后形成的裸露地上,具有喜阴特性的长柄双花木幼苗生境条件彻底失去[18],从而导致这些区域种群更新更加困难。长柄双花木形态性状对环境差异反映较迟钝[34],因此对环境激烈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差。从而使其生长发育易受影响,并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濒危、灭绝。还有研究表明[5],长柄双花木在遭遇砍伐后虽然能够萌发新枝,但是多次砍伐后则失去萌发能力,从而失去更新能力。如不加强对其保护,这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其濒危程度。
3.2.2 严重人为干扰直接导致种群锐减
人为因素是导致长柄双花木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物种濒危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为直接砍伐及其引起的生境破碎化的结果。如井冈山长柄双花木分布区域内的森林在近20年来不断遭到大量砍伐,其中在1997年前后,各分布点均修筑了简易的机动车道,部分分布点周围的森林被彻底砍伐,改种了人工杉木林。这不但造成长柄双花木种群数量的直接锐减,也使其原有生境破碎化,进一步加剧现有种群的下降趋势。需要指出的是,分布区周围农民常将该植株当作“樵柴”砍伐的现象一直在持续。甚至直到作者前往该地开展野外实验时,仍少有人知该物种是国家保护物种。另一方面则是有些外来个体户的采挖,仅2000年有外来个体户在分布区采挖数百棵各龄级植株。
目前虽有地方对其进行了一定的保护,但是措施和范围都有所局限。目前尚有多个长柄双花木分布区未列入保护区之内,其生境破坏也日益严重。因此一方面要尽可能将其分布区纳入保护区的范围;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宣传力度,尤其是要从思想上根除危害濒危物种的根源,并消除威胁生物多样性的社会因素。
群动态预测结果表明,井冈山的长柄双花木种群数量在下降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波动,这种波动是由于该年龄级内部个体的死亡和由低龄级向高龄级的迁移而产生的。其生殖投资策略值也表明,该种群仍具有一定的实现生殖的可能[23]。但由于其现实生殖价等参数很小,同时由于生殖对抗生长的原理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35],这不利于种群的恢复。但其种群数量上的波动也正预示了该种群仍存在恢复潜能,只要保护得当其种群数量有可能逐步恢复。因此我们认为,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保护好其生境,严格控制人为采挖及其它方式的破坏。在制订开展就地保护措施时,需要充分注重保护其分布区原有群落结构及其组成。采取切实措施恢复重建其适宜生态系统和生境。
在进行迁地保护时,首先需注意对一些特殊小种群的保护,尤其是那些具有较低基因频率的种群[36],比如江西省井冈山区域的蔡家田种群。还应进一步对其栽培技术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虽然有关长柄双花木的研究报道已不少,但依然还有许多领域值得深入探讨。有研究表明,长柄双花木可以通过组培等克隆繁殖方式获得新的个体[37-38],但现有技术还仅仅局限于实验研究阶段,尚未实现产业化生产。关于长柄双花木的系统地理学研究,至今还未见到比较全面深入的报道,而此领域的研究,将可直接为其濒危机理、起源进化等提供依据。在长柄双花木繁殖生物学的研究中,深入探讨生境破碎化对其繁殖生态学特征的影响,如何结合其全分布范围开展相关研究,分析其地理变异特征等,都是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濒危植物[39],还应加强对长柄双花木引种栽培和生理生态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并其真正走入园林和城市,达到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的效果。总之,上述领域的研究不仅是保护生物学关注的热点,其结果也将为长柄双花木的保护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黄忠良, 郭贵仲, 张祝平. 渐危植物格木的濒危机制及其繁殖特性的研究[J]. 生态学报, 1997, 17(6): 671-676.
[2] 钱迎倩, 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l-34.
[3] 傅立国. 中国植物红皮书——珍稀濒危植物(第一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324-325.
[4] 肖宜安, 何平, 李晓红. 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开花物候与生殖特性[J]. 生态学报, 2004, 24(1): 14-21.
[5] 肖宜安, 何平, 李晓红, 等. 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自然种群数量动态[J]. 植物生态学报,2004, 28 (2): 252-257.
[6] 臧敏, 卞新民. 江西三清山珍稀濒危植物考察研究[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3, 21(6): 515-520.
[7] 沈如江, 林石狮, 凡强, 等. 江西省三清山长柄双花木优势群落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9,27(5): 501-508.
[8] 李矿明, 汤晓珍. 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长柄双花木灌丛的初步研究[J]. 江西林业科技, 2002(4): 11-13.
[9] 饶军, 李荣同. 军峰山的长柄双花木[J]. 江西林业科技, 1997(4): 7-8, 14.
[10] 闻天声. 官山长柄双花木考察记[J]. 植物杂志, 1992(6): 14-15.
[11] 傅立国.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158-159.
[12] 谢国文, 谭巨清, 曾宇鹏, 等. 国家重点保护物种长柄双花木南岭群落植物区系与资源[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0(5): 80-87.
[13] 李根有, 陈征海, 邱瑶德, 等. 浙江省长柄双花木数量分布与林学特性[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2, 19(1): 20- 23.
[14] 肖宜安, 何平, 邓洪平, 等. 井冈山长柄双花木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3, 24(5): 5-9.
[15] 肖宜安, 何平, 李晓红. 长柄双花木分布群落中优势种群间联结性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8(6): 952-957.
[16] 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第35卷第2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39-40.
[17] 肖宜安, 何平, 李晓红. 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的花部综合特征与繁育系统[J]. 植物生态学报,2004, 28(3): 333-340.
[18] 肖宜安, 何平, 邓洪平, 等. 不同光照下长柄双花木幼苗光合指标的变化[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8(3): 440-443.
[19] 肖宜安, 胡文海, 李晓红, 等. 长柄双花木光合功能对光强的适应[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6, 42(5): 821-825.
[20] 肖宜安, 何平, 邓洪平, 等. 井冈山长柄双花木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8(6): 444-449.
[21] Gao P X, Yang A H, Yao X H,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ine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in the endangered shrub Disanthus cercidifolius var. longipes (Hamamelidaceae)[J].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2009, 9:1047-1049.
[22] 肖宜安, 何平, 胡文海, 等. 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自然种群生殖构件的时空动态[J]. 应用生态学报,2005, 16(7): 1200-1204.
[23] 肖宜安, 肖南, 胡文海, 等. 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自然种群年龄结构及其生态对策[J]. 广西植物,2007, 27(6): 850-854.
[24] Xiao Y A, Neog B, Xiao Y H. Pollination biology of Disanthus cercidifolius var. longipes, an endemic and endangered plant in China [J]. Biologia, 2009, 64(4): 731-736.
[25] Xiao Y A, He P, Zeng J J, et al. Pollen and resource limitations to lifetime seed production in a wild population of the endangered plant Disanthus cercidifolius var. longipes H. T. Chang (Hamamelidaceae) [J]. Frontiers of Biology in China, 2007, 2(4): 437-442.
[26] 肖宜安, 曾建军, 李晓红, 等. 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自然种群结实的花粉和资源限制[J]. 生态学报,2006, 28(2): 496-502.
[27] 洪德元, 葛颂, 张大明,等. 植物濒危机制研究的原理和方法[A].钱迎倩,甄仁德.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5-133.
[28] Pías B, Guitián P. Flowering phenology and pollen-to-ovule ratio in coastal dune communities near Eurosiberian-Mediterranean border in the NW Iberian peninsula[J]. Flora, 2001, 196: 475-482.
[29] 刘仁林, 许妹华. 长柄双花木生长发育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J]. 江西林业科技, 2003, 2: 7-9.
[30] 史晓华, 徐本美, 黎念林. 长柄双花木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初步研究[J].种子,2002, 6: 5-7.
[31] 罗仲春. 长柄双花木的育苗技术[J].植物杂志, 1996, 2: 18-19.
[32] 徐本美, 孙运涛, 李锐丽, 等.“二年种子”休眠与萌发的研究[J].林业科学, 2007, 43(1):55-61.
[33] 黄绍辉, 方炎明, 谭雪红. 不同浓度NAA对长柄双花木扦插繁殖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7, 16(4): 74-75.
[34] 肖宜安, 何平, 邓洪平, 等. 井冈山长柄双花木种群形态分化的数量分析[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2, 20(5): 365-370.
[35] 吴明作, 刘玉萃, 姜志林. T 栓皮栎种群生殖生态与稳定性机制研究[J]. 生态学报, 2001, 21(2): 225-230.
[36] Primack R B. Variation in the phenology of natural populations of montane shrubs in New Zealand[J]. Journal of Ecology, 1980, 68: 849-962.
[37] 曾建军, 肖宜安, 孙敏, 等. 长柄双花木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5, 41(3): 344.
[38] 曾建军, 肖宜安, 孙敏. 长柄双花木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J]. 广西植物, 2006, 26(6): 628-630.
[39] 廖飞勇. 长柄双花木的生理习性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 北方园艺, 2010, (8): 69-71.
Endangering reasons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y ofvar., an endemic plant to China
*LI Xiao-hong1,2, ZENG Jian-jun1,2, ZHOU Bing1,2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 2. Key Laboratory for Biod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Jiangxi Province,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
var., a plant species that only occurs in a few counties in Hunan, Jiangxi, Zhejiang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and with relatively small numbers of individuals, is recorded as the 2ndClass endangered species for conservation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ommunity features, biological traits, reproductive ecology features and the endangering reasons of.var.a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endangering reasons of this species may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ly, pollen and resource limitations to lifetime seed production, pollen competition, shortage of pollinators, and deficiency of organic nutrient may be the major factors leading to the endangered status of.var.. Secondly, there exist some barriers of its seed germination in natural conditions, which lead to the low germination rate and few seedlings. Thirdly, there are few ramet in its natural populations, because the clonal reproduction ability of this species is limited. Additionally, habitat loss, fragmentation and serious human disturbance lead to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s declines directly and the individuals are difficult to regenerate. Moreover, 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conservation of this specie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approach.
endemic plant; endangering reason; conservation strategy;Maxim. var.H. T. Chang
Q948
A
10.3969/j.issn.1674-8085.2013.06.022
1674-8085(2013)06-0100-07
2013-09-21;
2013-1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60025);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GZN0129);生物学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学科
*李晓红(1970-),女,江西吉水人,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 lxhxya@yahoo.com.cn);
曾建军(1974-),女,江西万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 jianjunzeng@139.com);
周 兵(1977-),男,湖北黄梅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植物保护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 zhoubing11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