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
中国在中日岛争中的外交辞令与传播策略刍议①
王一鸣
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上,中国政府历来以外交手段作为解决争端的首选方案,并配合大众传播的力量,通过营造舆论声势来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中日钓鱼岛问题的外交辞令,一般生成于外交部召开的例行记者会现场,产生于国家领导人、外交部相关负责人与国外政要就钓鱼岛问题交换意见的会谈中,或集中于联合国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相关会议中。从外交辞令看中方在钓鱼岛问题的传播策略:“主权、非法、谈判”三个关键外交词汇彰显了中方的舆论诉求,外交部发言人充分发挥了“意见领袖”作用,外交辞令对国民思绪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当下的中国,最需要的是稳定和团结的整体氛围。基于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介于美国等外交斡旋的跟进,通过外交途径搁置钓鱼岛争议、促使日方回到谈判桌前,是当下中国解决钓鱼岛问题的唯一途径。
中日钓鱼岛争端;外交辞令;话语传播;舆论引导
2012年9月11日,以野田为首的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宣称与钓鱼岛“岛主”栗原家族签署“买卖合同”,完成了对我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日本称“尖阁诸岛”)“国有化”过程。一时间中日关系骤降,并迅速跌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年以来的冰点;与此同时,中日两国对于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争执强度,达到了历史最高值。从日本宣布“购岛”至今,中日双方的在钓鱼岛问题上所采用的对抗模式,仍遵循通过外交对华解决争端的准则;两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媒体在对该事件进行相关报道时,同样紧紧围绕“外交”这个议程轴心,来展开新闻讯息的制作与传播,以求达到相应的舆论效果。
在钓鱼岛问题上,蛰伏的矛盾总是以相似的模式爆发。日本总是走在前面,以修建灯塔、通过《海洋法》、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派遣海上自卫队舰艇巡逻等各种方式,一步步实质性地强化着对钓鱼岛海域的控制权。而中国方面,则是相对被动地面对每一次挑衅〔1〕。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多年一直强调主要通过外交来解决争端,完全是因为于钓鱼岛层面之上,充斥着中日美三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角力与复杂斗争,并不单单是“侵犯主权”那么简单。基于美日两国对钓鱼岛问题的强势介入,考虑到当前中国整体国力、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稳定性、国民生活状况及中国目前在全球所扮演的角色,在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未遭受实质性破坏前提下,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钓鱼岛问题,仍将是中国政府长期秉承的一个基本套路。
(一)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频频插手
自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就为自己界定出了明确的安全和防务原则,即在全球范围内主动出击将威胁消灭在摇篮之中。伴随前苏联解体、中东和南亚局势的错综复杂、日本开始显现发展瓶颈以及欧盟内部国家间的不完全和谐,不断强盛的中国,就被美国视作当下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后,面对伸出援助之手的中国,时常在各层面给前者制造麻烦的美利坚,面对自身或将会动摇的世界霸主地位,显现出五味杂陈的心境。
1970年8月31日,在美国督察下冲绳政府起草《关于申请尖阁列岛领土防卫的决定》,这是日本首次在官方文书中主张拥有钓鱼岛“主权”,中日关于钓鱼岛归属的主权纠纷由此肇端;1971年,日美两国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彼此私下将钓鱼岛划入归还区域,遭到中国政府强烈抗议;1995年李登辉访美并公开发表分裂国家统一的讲话,导致海峡两岸关系骤然紧张,中国随后于同年7月至1996年3月期间,在台湾海峡附近实行多次导弹射击演练、三军联合作战和海上攻防演练;同时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中美两国军队一度剑拔弩张。2012年6月2日美国防部长帕内塔表示,美国将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到2020年将有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
当前中美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历史文化、军事国防等多领域存在异见甚至冲突,但基于两国在经贸等领域合作的关系如此深厚,中美在可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双方爆发军事冲突几率几近为零。如此一来,美国会继续在钓鱼岛及相应的中国东海、台湾和南海问题上,通过军事实力向中国政府施压,同时中国政府也会最大化发挥外交的功能,来解决领土和主权争端。
(二)日本对钓鱼岛的虎视眈眈
历史上,除去1894年到1945年日本断续侵华50年的灰暗光阴,隔海相望的中日两国在1894年之前,曾拥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友情岁月,这也是我国领导人多次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日关系的原因所在:既象征着两国交往历史悠久,又寓意着两国地理位置接近。 20世纪70年代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之时,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着眼两国关系大局,就将“钓鱼岛问题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达成谅解和共识,但近年来,日本不时在钓鱼岛问题上制造事端,令中日关系长期遭受波折。
我们认为有三点因素,导致日方长期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虎视眈眈。一是日本仍未及时修正错误历史观。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并未对其世界范围内犯下的法西斯暴行进行深刻反省,许多日本政客议员及不少民众,意识观念仍停驻在二战时期,一方面怀念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的辉煌,同时又担心中国军事力量崛起以后会走上对外扩张之路,蚕食日本并不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海洋资源。眼看曾经孱弱的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并实现GDP总量对自身的赶超,不少日本人萌发了酸葡萄心理。第二个原因美国政府不希望看到日本重返亚洲,亲近亚洲。早在1971 年美国向日本“归还冲绳”之际,就在中日间埋下了钓鱼岛问题这个“地雷”,致使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摩擦不断,无法走近,这恰恰是“符合美国想法的中日关系”从 21 世纪头十年看,从小泉、菅直人到野田内阁,凡是亲美的政府对中国就强硬,反之,像鸠山由纪夫首相,既跟美国要“平等”,又跟中国走近,结果只做了 8 个月首相就被美国操弄日本“民意”赶下了台。这意味着日本对中国强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日本依然受美国操纵。三为当今正值日本国内政治乱局。一些政客企图以对华强硬来赢得国内选票。除了放任一些地方官员、右翼组织在钓鱼岛等问题上一再采取反复激怒中国的挑衅行为,肆无忌惮地破坏中日关系,作为政府本身也加入了这场危险的政治赌博,比如给钓鱼岛周边岛屿“命名”,对敢于说真话、直指石原买岛“将会对中日关系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发出警告等等〔2〕。
《现代汉语辞典》对外交的定义为: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外交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在现行外交政策指引下,根据国内外时政动态和相关局势发展,国家领导人、外交部相关负责人,会在相应场合作出相应的外交表态:国家和外交部的领导同志在会见国外政要时,会就某事件发表相关外交讲话或与他国首脑交换意见;在出席国际相关会议时,会向外界就某事件阐述我国的外交立场。外交部发言人会酌情不定期主持例行记者会、发表谈话或进行电话答问,就某事件代表我国外交立场解答国内外记者提问——我们通常将国家领导人、政府官员、尤其是外交部发言人在外交场合所发表的合宜话语、及所使用的相关词汇,称作外交辞令。通过外交部网站首页“发言人表态”、“专题”等板块和其他主流大众媒介,可查阅我国近期的外交辞令〔3〕。外交话语体现了一国对外政策,是捍卫一国利益的工具,含蓄,婉转,“话说半句”或使用多种“托辞”常是外交语言的特点,例如同样是赞同,可以用“注意到”,“理解”,“不提出异议”,“同情”等不同分寸的语言表达。
(一)整理近期中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外交辞令
本文将通过内容分析法,梳理2012年9月3日至10月8日期间、中方针对钓鱼岛事件做出的相应外交回应,通过揣测话语语气、分析选择用词及舆论策略,来探析中国政府针对当下钓鱼岛事件,所持的立场基调,预估未来可能采取的措施行动。
1.收集整理外交辞令的样本来源。 为保证所选取的外交辞令内容的权威性与准确性,我们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以下简称“外交部”)官方网站上所记载登出的讯息为准;同时附带参考新华社、《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权威主流媒体的相关资讯。
2.样本范畴及数量。 位于外交部官网首页“发言人表态”板块,下设有“发言人简历”、“例行记者会”和“发言人表态和电话答问”三个栏目〔4〕。在的“例行记者会”栏目里,我们选择从2012年9月3日至10月8日共计21条记录召开记者会的新闻,作为样本。
3.样本时间跨度。 日本对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纠缠由来已久,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国政府就长期通过和平手段和外交途径来解决钓鱼岛争端,如穷尽新中国成立后所有有关中日钓鱼岛问题的外交辞令,实则任务艰巨。故我们以2012年9月期间的外交辞令作为样本,既从2012年9月3日延续到10月8日(例行记者会在9月29日到10月7日之间休会)。
4.样本归类及总结。 基于相应的模版分类,才能有效地从这21条涉及外交辞令的新闻中,明确我国外交舆论引导方向,察觉中国政府针对钓鱼岛事件的传播基调,洞悉事态未来发展的走向。
表1 基于钓鱼岛事件相应外交辞令重复次数的分类
固有领土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国际秩序钓鱼岛海域坚决反对282419191810严正交涉必要措施一手造成强烈不满强烈敦促悬崖勒马765542
表2 基于钓鱼岛问题的外交辞令的主题分类 (单个主题数量的讯息未列入统计)
日本在华企业利益受损,中日经贸、邦交正常化纪念活动、旅游、民间交流等遭受影响的(日方遭遇)13中国船舰在钓鱼岛海域巡航、划定钓鱼岛领海基线、中国渔船进行捕捞作业(中方采取措施维护主权)10中国人民在日驻华使馆前抗议、反日游行、抵制日货;日方人员、机构在华利益受损(中国人民反日示威)9要求台湾和大陆心连心,共同保钓;有关台湾方面的问题(针对台湾)4希望美方可守诺言、不要搀和中日钓鱼岛争端(针对美国)3
(二) 从外交辞令看中方在钓鱼岛问题的传播策略
中日钓鱼岛问题的外交辞令,一般生成于外交部召开的例行记者会现场,产生于国家领导人、外交部相关负责人与国外政要就钓鱼岛问题交换意见的会谈中,或集中于联合国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相关会议中。通过大众传媒,有关钓鱼岛问题的外交辞令被传播到数以亿计的国人面前,它们不仅为国人了解事态进展提供了一手资料,也为后者生成爱国情绪提供思想基础。
1.关键外交词汇的舆论诉求。 在9月3日到10月8日期间,共计召开21次例行记者会上。在记者会上仅有关钓鱼岛问题的提问和回答,所占的汉字总数就高达15000字,足以看出中日乃至世界对于钓鱼岛问题的关注度。从表一可以看出,在所选取的21个样本中,有关钓鱼岛事件的外交词汇重复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主权、非法、谈判、固有领土、中国人民、损害、自古以来、国际秩序、钓鱼岛海域、坚决反对、无效、严正交涉、窃取、必要措施、一手造成、强烈不满、强烈敦促、悬崖勒马等(本文并未统计“钓鱼岛”、“中国”、“日本”这些事件主体词汇)。我们可以从这些词汇或者外交辞令出现的频率度,可以推断当前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待钓鱼岛事件的态度。
重复率排名前三的外交词汇依次是“主权、非法、谈判”,我们据此评判认为中国在钓鱼岛事件中基本立场:日方必须承认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所拥有的主权,日本任何反方面针对钓鱼岛所采取的举措,都是无效和非法的,因为无论是从两国历史文献记载、国际法规(《开罗宣言》、《波兹坦公告》)、还是中国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划定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钓鱼岛都不存在主权争议。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却不愿向二战战胜国的中国,交还后者被霸占的领土,这不仅是对中国的侮辱,更是对全世界付出极大代价换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果的公然否定。此外,“谈判”一词出现的频率位列第三,也可以充分看出中国政府所秉持的大国风度,更愿意和蛮横购岛的日方政府坐下来和谈,而并不愿意采取诉诸经济制裁、外交制肘、甚至武力威胁等方式,来解决钓鱼岛争端,足以看出中国的诚意和态度。
如今中日钓鱼岛之争,属于“强语境”范式,即中日彼此都熟知对方的信息和目的,大量与钓鱼岛问题有关的讯息,也深深留存于双方心中,彼此间基本做到“知己知彼”。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常规外交磋商对解决钓鱼岛争端起不了任何实质作用。从表一中,我们看到“坚决反对”、“严正交涉”、“窃取”、“必要措施”、“强烈不满”等语气强硬的外交辞令,重复出现率并不算高,表明了中国政府并不愿通过硬碰硬的方式,来处理该事件,把事态扩大化;同时也不愿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第40周年的2012年,和日本的关系跌至冰谷;然而基于日方长期“屡教不改”和冥顽不灵的思想,多次“苦口婆心”的中国政府并未看到日本放弃购买钓鱼岛的迹象,这也是令中国十分生气的原因所在。中国前国务委员唐家璇在9月27日与日方友好团体代表共进晚餐时,更是直言不讳地“斥日方不听胡锦涛劝告,令中方颜面扫地”〔5〕。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乐玉成9月28号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座谈会上表示,日本政府购岛行为,犹如向中国扔出一颗原子弹,把全体中国人激怒了,令喜庆之秋变成了“多事之秋”。他表示想对日方讲三句话:要为两国关系立诚信;要为和平友好排干扰;要为发展合作扫障碍。如果日方继续一意孤行,中日关系这条大船就可能像“泰坦尼克”号一样触礁沉没。而“悬崖勒马”这个非常罕见、及其强硬的外交辞令的两次使用,则表明了中国政府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誓死捍卫钓鱼岛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与毅力。
中方这些极富“攻击性”的外交辞令,也印证了在强语境体系中,交流双方需要采取对抗和冲突性强的态度,才能将彼此话语目的“成功”传递给对方。
2.外交部发言人的“意见领袖”作用。 在这次有关中日岛争的外交辞令,大多数诞生于我国外交官员对钓鱼岛事件的表态中,另有少部分来源于我国领导人在外事活动中的有关声明和态度。本文所搜集的21条外交辞令样本,均来源于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记者会上针对钓鱼岛问题的一些回答语句。我们认为,在外交辞令经媒体处理原汁原味传给受众中,发言人可谓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意见领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传播大师拉扎斯菲尔德与贝雷尔森等人于1944年出版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指代那些较多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并将从中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社会成员的中介者,知识广博、信息灵通、思想活跃,在同他人的广泛交往中以自己的言行树立起一定威望,从而成为当地的“舆论中心”〔6〕。这样在有关外交辞令的传播体系中,外交部发言人成功起到了舆论领袖的作用。
虽相关外交辞令通过媒介为受众所感知察觉,但是在外交辞令本身所生成的过程中,外交部发言人需要运用其自身的博学和智慧,面对国内外不同媒体单位的提问,巧妙而具有一定针对性地进行回答。而他最终在记者会上所表述出来的外交辞令,又会被提问媒体单位原话转引回去,利用相应媒体平台实行对外传播,使得普通受众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接收到发言人的外交辞令。在这个过程中,发言人既是讯息的制作者,间接传播者,同时,又借助国家政府赋予“外交部发言人”本身极高的话语权力和舆论掌控力(媒体在发布相关外交辞令的讯息时,不得对发言人回答擅自施行修改,必须原汁原味地对受众进行传播),掌控着传播内容的核心:在“记者(提问)—外交部发言人(生成外交辞令)—记者(记录下辞令)”和“外交部发言人(生成外交辞令)—媒体(通过记者得到的讯息,向受众传递外交辞令)—受众(每个人都获得同样的资讯,形成共同的爱国思维)”这两个双重讯息传播体系中,洪磊悄然肩负着“意见领袖”的职责,对受众在钓鱼岛问题上观点的生成和价值判断标准,不经意间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3.外交辞令对国民思绪的引导作用。 在日本购岛闹剧上演之后,外交部几乎每次召开的记者会中,发言人都会有许多针对钓鱼岛的谈话和表态,这些外交辞令通过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数以亿计关注钓鱼岛事件的国人的心智。大众在外交辞令所赋予的强力爱国情怀的感染下,彼此在思想上成为了“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体。
第一,基于自身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在“表二:基于钓鱼岛问题的外交辞令的主题分类”中,有关中方强调在钓鱼岛立场的讯息数量,几乎占到所收集外交辞令样本总数的一半,也即是说,中国一直通过外交部发言人,对日本、也是在向全世界传递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却一直未向二战战胜国中国归还曾经在甲午侵华战争中所霸占的钓鱼岛及附属岛屿,这不仅是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在中方看来,日本不停拿钓鱼岛问题做文章,蛮横向中方勒索钓鱼岛的主权,这些都是日方政府所玩弄的幼稚把戏,最终只会玩火自焚。”在每次对记者问题的回答中,外交部发言人几乎都免不了强调中国对钓鱼岛享有无可厚非的主权,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国领海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表一:基于钓鱼岛事件相应外交辞令重复次数的分类”,我们可看到“主权”出现了高达83次,“非法”出现36次,“固有领土”出现28次,“自古以来”出现19次,也可看出中方在钓鱼岛问题的舆论上,所采取的议程设置。一般说来,在传播学中,“议程设置功能”的实施主体为媒介,即媒介根据自身立场制定传播偏好,对新闻内容的报道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从而使得受众所接触到的讯息,是经传媒所特意遴选的内容。基于大众媒体对外交辞令内容传播的不可修改性,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外交辞令此时所肩负的传播效应功能,等同于媒介,这样我们就容易通过那些用心准备和挑选的外交辞令,来分析后者在传播目的和舆论引导方面执行着的议程设置功能。根据“表一”、“表二”所登记的内容分析来看,通过“史实记载和国际法规连续反复强调中方拥有对钓鱼岛的主权”,是中国政府及外交部在此次钓鱼岛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核心议题,其他所有有关钓鱼岛问题的外交辞令,均需围绕该主题来阐述。通过查阅每次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钓鱼岛问题时的讲话内容,可明确发现这个固定的模式。外交部从不刻意强调日本非法购岛的非法途径和蛮横手段,而是通过优化外交话语的传播内容,优先通过强调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来从侧面回击日方的行为。在我们所收集的外交辞令中,可以发现在钓鱼岛这个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方在语言态度上并没执意与日本政府所抗衡,虽然中方用词严厉且警告性十足,但终究并未使用过激的话语来刺激事态的进一步发酵,而是“冷静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国际社会来判断中日双方谁对谁错,通过在外交辞令发布主题上的“议程设置”,在不经意间将舆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通过话语“组合拳”形成舆论的螺旋效应。此次针对日本非法购岛的行径,中方所采用的手段不可谓不聪明,在外交话语方面更是让日方未占到任何便宜。通过议程设置筛选出的外交辞令,接下来在面向受众传播时,形成了强大了“沉默螺旋”效应。
“沉默螺旋”理论,最早由德国传播学者纽曼于1973年在《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一文中提出。该观点认为一方面认为大众媒介营造的“意见环境”,在影响大众意见方面具有强大效果;另一方面又从社会心理学层面,指出多数人都具有害怕被孤立的情怀,如果个人发觉一己之见在自己周围鲜有拥趸时,便会倾向于沉默;反之,当发觉自己属于“多数”意见一方的阵营时,便会侃侃而谈。我们借助所收集的相关外交辞令,可以看到其在传播效果和舆论话语掌控方面,所生成的沉默螺旋效应。
以回答关于“中国出现反日游行”的外交辞令为例,9月11日有记者问:今天日本驻华使馆门前有民众示威,中方对此有何评论?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下文简称“洪磊”)答: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近期的错误行径激起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烈义愤。同时,我们主张,公众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并不直接回答提问,而是通过首先指出日方的错误是中国反日游行的导火索,并借助爱国语气,“默许”中国民间举行大规模反日游行,从国家层面,为以后中国多个城市爆发反日游行“开了绿灯”。要知道平常政府对于民间游行示威活动的审批,都非常严格。
9月17日,有记者问:据报道,日本首相野田佳彦16日接受采访时称,日本政府对中国境内持续反日示威深感失望,要求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制止针对日本机构和人员的行为。中方对此有何评论?洪磊答:我想指出,日方不应采取躲避或掩盖责任的态度。中国人民对日本政府非法“购岛”行径举国一致坚决反对。中国政府已通过各种形式向日方表明立场,中国人民也表达了强烈义愤。日方是否能够正视中方的严正立场,是否能够正视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采取正确态度和做法,这将关系到事态的发展。我愿再次重申,日方应立即停止一切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动,回到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争议的轨道上来。我们主张公民在法律范围内理性表达诉求,将继续依法保护外国在华机构和人员的安全。洪磊的发言,再次借用爱国情绪为国人理性示威游行护航,不给日方在中国反日游行中找茬的机会。同时告诫日方在爱国层面,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持一致对外的态度。
第三,辞令方向顺应国民心理定势。“定势”是前苏联宣传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在1889年提出,后经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改造,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定势的影响,受众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主要呈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新信息与受众心理定势在指向上一致,则定势有利于新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而信息系有进一步强化定势;二是新信息与受众心理定势在指向上不一致,则定势对新信息持排斥心理,有时拒绝接受新信息〔7〕。日本宣布“成功购岛”之后,中日关系可谓降至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两国相互敌对的状态亦已十分严重。在这样一种严峻态势下,相应外交辞令的选用就必须十分考究,既要照顾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愫,同时也要避免让中日两国关系破损到没有转机的地步。
同样以样本所收集的外交辞令为例,在日本购岛问题上,中方外交辞令的力度可谓是随着事态发展趋势而不断调整。“日方不顾中方多次严正交涉,对中方要求置若罔闻,执意推进所谓“购岛”进程,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我们不禁要问,日方究竟要把处理钓鱼岛问题引向何方”;“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前中日关系发展受到严重干扰”;“中方将根据事态的发展,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国家主权”;“中国举国上下对日方的错误行径无不义愤填膺,坚决支持中国政府提出的正义要求和采取的有力举措”;“这种无耻的狡辩,简直就是一派胡言……日本政府近期所谓购岛实质就是洗钱”;“日方不要一错再错,应该悬崖勒马”;“如果日方继续一意孤行,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下去,那么中日关系这条大船就可能像‘泰坦尼克’号一样触礁沉没”。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钓鱼岛事件初始,就借用历史事实,告诫日方所谓购岛实则为乌龙闹剧;然而随着日方对中方警告置若罔闻,中国政府的外交警告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当日本9月11日宣称完成“购岛”后,中国举国上下极度愤慨,中国高层和民间纷纷采取各种方式反制日本的蛮横行径。在这样一种状况下,理智的中国政府并未选择对日施行外交制裁和军事介入中日岛争等两类带有破坏性的举措,而是通过不断强硬的外交辞令,迎合国人日益高涨的爱国情绪,并辅以其他政府层面的相应举措,来给日本反戈一击。在日方质疑中方反日游行之时,政府及时站出来替理性示威的中国民众“撑腰”,顺应了国民爱国的心理定势,同时也使得当前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氛围。
在钓鱼岛问题上,有少部分网民认为中方在对钓鱼岛问题的处置上,并不够强硬,有“雷声大雨点小”之嫌。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在中日岛争上所采取的外交策略,是完全科学和富有成效的。
根据外交规则,如果两国发生外交纠纷,一般情况下采取的措施:首先是交涉,比如外交部发言人在新闻会上批评、召见大使进行抗议等等;第二个层面是外交制裁,如驱逐外交官或降低外交规格:由大使级变成公使级,公使级变成代办级;最严重的是召回大使直至断交。断交是争执双方的最后选择。基于上述外交规则的评判,我们可以看到中日钓鱼岛争执,还停留在第一个外交层面,并未涉及外交制裁或者召回大使、断交等严重程度。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0月1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日双方将于近期举行新一轮副外长级钓鱼岛问题磋商,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罗照辉11日访日正是为此轮磋商做准备,也从侧面反映了钓鱼岛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外交途径来调解的。
当下的中国,最需要的是稳定和团结的整体氛围。基于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介于美国等外交斡旋的跟进,通过外交途径搁置钓鱼岛争议、促使日方回到谈判桌前,是当下中国解决钓鱼岛问题的唯一途径。
〔1〕诸岛角力:东亚为何不平静〔J〕.三联生活周刊,2012,(37).
〔2〕冯昭奎.中日关系:历史的回顾与展望〔J〕.外交评论,2012,(5).
〔3〕〔4〕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态”板块〔DB/OL〕.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fyrbt/.
〔5〕日媒:唐家璇指责日方执意“购岛”令中方颜面扫地〔D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diaoyudaozhengduan/content-3/detail_2012_09/29/17992456_0.shtml.
〔6〕〔7〕邱沛篁.新闻传播百科全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79,67.
① 通讯作者,蔡尚伟,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 成都 61006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09AZD032);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保证和提高文化建设投入的机制和政策研究”(SKZD201201)
王一鸣,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四川 成都 610064。
D822.331.3/C912.63
A
1008-9187-(2013)01-0027-06
【责任编辑刘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