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曹培红
近日,酉阳县选送的酉阳土家摆手韵律操荣获全国广场健身操(舞)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二等奖,是重庆市唯一获奖的作品。
2013年8月,美克美家以重庆市酉阳铜鼓乡哨尉村为活动基地,开展了“酉歌行”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来自美克美家企业社会责任团队、湖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的逾30名志愿者参与其中。该项目以酉阳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阳戏等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化影像记录、可视化与交互设计等方法,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产业化创新提供设计支持。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始于唐代,流传至今。
跳摆手舞,少则数十人数百人,称“小摆手舞”;多则数千人至数万人,叫“大摆手舞”。其舞蹈形式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舞姿多模仿跋山涉水、农事劳动、战斗姿态、岩鹰展翅、日常生活。这些舞蹈动作,舒展大方,生活气息浓郁,表现出土家人粗旷豪放的民族性格。
每逢节日喜庆,土家人都要到“摆手堂”或草坪、院坝跳摆手舞。土家人跳摆手舞时,男女成群结队,扛起龙凤大旗,身披土花被面,拿起鸟枪、齐眉棒、梭标,吹起牛角、土号、唢呐,点响三眼統,浩浩荡荡,兴高采烈地走进摆手堂。土老司则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摆铜铃司刀,敬神完毕,就指挥众人唱摆手歌,跳摆手舞,其歌声优美,舞姿翩翩,场面壮观,气氛热烈。在2000年3月重庆市文化局、重庆晚报等单位通过群众投票和专家评议的方式,评选“巴渝十大民间艺术”时,“黔江摆手舞”榜上有名。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摆手舞古朴、自然、优美,经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简化、普及,当地群众闻歌起舞,参与者众,向人们展示出一幅风情浓郁的土家生活画卷。经过改编的摆手舞曾多次应邀参加全国民族民间舞蹈展演。2002年2月,文化部命名酉阳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摆手舞)”。
美克美家与湖南大学通过“以社区为核心”的研究方法,与酉阳当地政府、居民和跨学科创新团队一起参与构建了知识平台与创新网络,使设计以一种更有张力的结构形式和社会认同力量参与到本地社区的社会创新过程中。同时,此项目对“本土的、联接的、可持续的”设计与社会创新活动实践方法进行了探索,在知识平台的构建方法、促进民族文化沟通与认同、快速而准确地获取地方性知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地经验,与当地居民实现了良好的互动。
“酉歌行”志愿者深入到社区当中,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影像记录,更针对当地年轻人开展了一系列的互动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和喜爱当地传统艺术。除此之外,“酉歌行”项目还通过引导当地儿童观察本地建筑、民艺等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并强化下一代对当地艺术文化的感知度和自信心,以期在活跃的生态文化背景下实现生产性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除此之外,美克美家更充分发挥自身设计优势,与湖南大学一道开发家居景观、家居产品及旅游创意产品,借助融入非遗元素的新设计、新产品来延续传统艺术的生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开发。
2011年至今,美克美家持续将关注视角投向传统艺术传承领域,与湖南大学等机构保持合作,在湖南通道,新疆伊犁、喀什、吐鲁番,重庆酉阳等地落地项目。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何人可院长谈到,“3年时间里,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足迹遍布华中、西北、西南,共计走访侗、维吾尔、哈萨克、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余位,采编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50余条,创作记录非遗传承现状的影像宣传片近20支,完成再设计成果百余件,以切实行动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还原并放大深蕴其中的传统艺术魅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么一个优质的项目主要还停留在记录和创意阶段,距离真正的“活化”还有相当的距离。活化的维度,一个是非物质文化本身,一个是非物质文化创意化,这两个维度本身就蕴含着尺度问题。
2013年的“酉歌行”则有赖于四川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王立端在重庆本土的努力。正如王教授在总结中感慨的,“创意已经很好,但是如何产品化和生活化,恐怕是下一步应该着力的具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