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 晶
当甲醛白菜、瘦肉精猪肉、硫磺生姜、镉大米等一系列的事件被媒体曝光,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不断地刺痛公众的神经。在扼腕叹息之后,大家更为关心的是这些农产品安全事件的后续处理与应对,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农产品安全的查处力度。透过这些农产品安全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利益驱动下对市场准则和商业道德的践踏,然而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出农产品流通中的乱象与弊端,还有农产品物流系统的低端化运作与安全机制的脆弱。
要解决农产品的安全保障问题,就不得不重新审视农产品物流。农产品物流一方面联系着几亿农民的生计,另一方面联系着千家万户的餐桌,可以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然而,农产品物流目前在我国的发展却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运作模式尚不成熟,物流技术和装备的总体水平上比较落后,物流组织体系发展不完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其物流安全也备受质疑。从外部环境来看,在当今农产品商贸越来越繁荣的背景下,农产品物流的市场需求也朝着多元化发展,同时伴随着物流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农产品物流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农产品物流在发展中遭遇的众多困惑,并不只是单纯的物流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的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的农业人口大国,农业生产中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被放大。流通作为衔接市场中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纽带,其发展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发展。
农产品流通在走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农产品市场的繁荣,吸引了众多市场流通主体的加入,流通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流通环节较多,流通链条较长,流通的过程比较复杂。而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却并没能很好地解决广泛的农产品需求和交易方式落后的矛盾,存在着流通成本高、产销衔接不畅通、流通效率较低等问题。要改变目前的现状,需要构筑新的农产品交易模式,重构农产品流通的产业链,而农产品物流作为农产品流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来探讨农产品流通中的症结。
(1)农产品物流呈现出流通环节多、链条过长等特点。在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下,农产品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农产品交易方式的落后、交易市场规模化发展的欠缺,使得农产品产销衔接不足。农产品到消费者的过程通常要几易其手。一个常见的链条是:大量分散的农户通常会通过农村里的农产品经纪人卖掉自己的农产品,由农产品经纪人运送到一级批发商或者代理商手中,再转手到二级批发商,继而转手给零售商,最后才直接销售给消费者。通过这种层层转手的方式销售掉的农产品占据了市场总量的大部分,其余的则通过超市等渠道售卖。
在这种冗长的物流链条中,大多是未经加工的鲜活农产品,再加上流通环节过多,运力、交通基础条件、储存运输条件等有限,常常导致农产品的大量损耗。在农产品集中上市的时节,过长的物流链条使得物流环节更加难以畅通,往往加剧了农产品的物流损耗。
(2)农产品物流中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仍旧比较薄弱,装备水平比较低,运输方式总体比较落后。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仓储、 运输工具、交通运输网络等方面。
从农产品批发市场来看,大多数仍以露天交易为主,市场中的“脏、乱、差”现象突出,市场管理水平落后,信息建设缺位。从农产品仓储来看,大型的冷库存储设施普遍缺乏,而冷库的建设对于鲜活农产品的品质安全与价值增值来说十分重要。陈旧的仓储设施和低端化的储存手段,难以适应较长的物流链。从运输工具来看,在农产品物流链条的前端,从分散农户到一级批发商的物流环节中以公路运输为主,而采用拖拉机和农用机车运输仍是运输市场的主流。密封式厢式汽车并不多见,具备制冷机械、保温箱式冷藏的车辆就更是凤毛麟角。从交通运输网络来看,公路网络近年来在农村地区的建设力度较大,目前农村的公路交通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公路的技术等级状况依然较低,道路的通行条件和通行能力仍然受到诸多的限制。
这些现实状况,显然无法满足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较长的农产品物流链中,设施装备的“短板”也加大了农产品的损耗,增加了物流成本。
(3)农产品物流中流通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但是物流的组织化程度却偏低。在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中,流通主体呈现出复杂的多元化格局,农产品经纪人、贩销大户、各种类型的批发商、一级零售商、农民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个体分散的农户等,都是参与农产品物流的主体。虽然农产品物流的主体数量多,但是其中大多数规模小、实力较弱,具体表现为经营方式粗放落后、专业化水平低、物流效率低。在流通中相对实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社或者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其物流管理的方式也较为落后,难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
在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多元化格局之下,物流的组织化难度增大,分散而小规模的物流运作,难以与物流的专业化要求相匹配。在农产品物流主体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物流的组织化程度也较低,并且物流主体提供的主营业务比较单一,偏重运输、仓储,而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金融等增值服务十分缺乏,在物流方案设计等高端服务方面更是十分欠缺。
(4)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落后,存在包装、装卸、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作业难的问题,不仅造成农产品在物流中的损耗,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很难实现。
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落后使得大部分农产品以初级产品或粗加工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较难实现。而初级产品或粗加工产品由于其生鲜易腐的特性,需要在储存、运输至配送销售终端等物流环节采用冷链物流技术,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和降低农产品损耗。
然而,现实的农产品冷链的发展却不容乐观。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综合冷链应用率仅为19%,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30%、40%,产品损腐率较高,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每年约有1.3亿吨的蔬菜和1200万吨的果品在运输中损失,腐烂损耗的果蔬可满足近2亿人的基本营养需求。
农产品物流技术的滞后,不仅使得农产品损耗较大,在流通中最终实现的附加值较低,并导致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诸多问题。
从农产品物流的种种症结不难看出其背后的流通体制的束缚,而要想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势必要进行变革。如何加强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完善流通链条和市场布局?如何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和流通的现代化水平?如何加强对流通体系的质量监管?这些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推进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是改变农产品复杂冗长的物流链的一个努力方向。而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产品也开拓了新的营销及流通模式。
电子商务为农产品的产销对接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可以B2C、C2C的方式直接面向消费者,形成以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基础,零散农户、专业合作社、渠道商共同参与的格局,有效减少了流通的中间环节。农产品整个流通链条的缩短,可以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同时使得流通链条上的利润分配的参与者可以相对获取更多的收益。
从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现状来看,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可以说其销售额已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阿里巴巴研究中心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在淘宝网上经营农产品的网店数已经达到26.06万家,2012年完成的销售额接近200亿元。预计2013年,阿里巴巴各平台农产品网店数有望突破100万家,销售额将达到500亿元。
尽管从这些数据来看,农产品电商模式为我们勾画了无限美好的前景,但相比化妆品、服装等产品高达15%左右的网络渗透率来说,农产品行业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的销售额占比仍然还不足1%。
关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未来,可以说业界对其发展的担忧与困惑,仍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在物流问题上。从今年1月农场品电商“优菜网”的对外转让,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我国最早尝试生鲜农产品B2C模式的电商企业之一,优菜网在现实中遭遇了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短板,在起订量小 、货源又不稳定的情况下,货源、采购进度、仓储、拣选、装配、配送等各环节较难把控。这越发突显出了物流管理的重要地位。
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并且要经历一定的生长周期。这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中货源的组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农民采取的大多是分散性的“小生产”模式,所以无论是B2C还是C2C模式,都需要对这些农产品“供应商”进行甄选及管理。如何与大量分散的小型农户形成合理的契约机制和利益分配,是农产品电商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摸索的问题。
农产品电子商务面向广大的个体消费者,这些消费者的起订量呈现出小批量、多频率的特点。而农产品的保质期往往较短,尤其是生鲜农产品,需要靠新鲜吸引消费者。这就对农产品电商的采购进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确把控补货的时间和节奏。这不仅需要累积物流管理经验,还往往需要借助信息管理系统。
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冷链。冷链涉及到预冷、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冷链建设的缺失不仅使得农产品损耗率居高不下,也造成了生鲜农产品品质安全问题和高昂的物流成本。一项关于电商冷链物流的成本统计表明,顺丰优选采取自建冷链进行配送的成本每单在40元以上,而多利农庄将冷链外包给第三方黑猫物流进行配送的成本为每单25元。相对于服装电商平均5元/单的物流成本,农产品的冷链成本可以算是压力巨大。尽管最终为冷链的高昂成本买单的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消费者,然而冷链这个难题仍是未来农产品物流中需要破解的必答题。而如何加强投资额较大的冷链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重点推进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是需要首先突破的问题。
农产品的标准化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绕不开的话题,包括了品质标准化、规格标准化、工艺标准化等方面。标准化的实施,更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在包装、仓储、拣选、配送等各环节的物流作业效率及水平。较为理想的农产品标准化的情况是:农产品在从产地送达前,已经根据产品品质标准(商品名、商品种类、重量、新鲜度)等是否合格进行了初步的分拣和包装。产品入库后,按一定的工艺标准和保鲜度的要求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拣选。等级外的产品不能进入下一步物流环节,直接退货。分级拣选后,需要根据客户订单的需求,对货物进行不同规格的单元包装,有些还要按需进行简单的加工。在出货区,对订单农产品进行再次确认,符合标准后,才允许出货。当然,装卸及配送也是遵循一定的物流标准化作业的。这种理想的模式,并非没有现实中的范本。在日本大福公司的爱川物流中心,每天处理订单数高达7万张的农产品配送服务,正是由于其标准化程度高,不仅农产品的物流损耗率低,其出色的鲜度管理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遭遇了一些问题,然而农产品电子商务这片“蓝海”还是吸引了众多的电商。今年4月22日,阿里巴巴推出的48小时冷链直达的鲜果运送业务反响热烈,产自青岛胶南蓝莓基地的2000斤新鲜蓝莓在6小时内被“抢批”一空。阿里巴巴表示,将和各省政府合作,与各地区的农业行业协会建立起在淘宝上的直供模式,打造原产地生产、物流和销售的一体化供应链体系。
在农产品安全保卫战中,农产品物流扮演的角色可谓举足轻重。农产品的物流供应链渗透了从生产到消费者的整个流通过程。从物流供应链角度监控农产品安全,可以切实增强流通环节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消解农产品安全的信任危机。
农产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频频引发民众对于农产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和热议,同时导致了农产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和对相关政府监管的质疑,而可追溯体系对于农产品安全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环。针对我国肉类蔬菜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的监管难度大、安全隐患多、相关环节责任约束不力、追惩机制缺失的状况,2010年,商务部、财政部启动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基本覆盖国内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该体系率先在上海、大连等10个大中城市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连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信息链条和责任追溯链条。2013年第三批试点城市已开始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建设,而首批试点城市的建设也面临着评估和验收。
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各个流通节点的信息互联互通,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追溯链条。这不仅可以更好地规范肉类蔬菜流通的市场秩序,强化肉菜流通体系中的各主体责任,还加强了对消费者权益和农民利益的保障。从目前试点城市所取得的成效来看,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在创新监管方式、促进诚信经营、提振消费信心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后,肉类蔬菜都拥有了“身份证”,产品的供货商、进货商、到达地点、品种、数量、日期等信息都会显示在系统的电子购销凭证上。一旦发生肉菜产品的安全事件,这一系统可以在数分钟内迅速追溯到发生问题产品的批次和产地,便于有关监管部门精确定位、专项整治,有效实施问题产品的召回,以及对相关责任人追责。
在肉类蔬菜追溯体系的建设中,主要推行集成电路卡技术,采集、记录、传输每个流通节点的信息,将各流通节点的信息相关联,形成完整的肉类蔬菜流通信息链条。从技术建设的角度看,该体系主要分为两方面:其一是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平台,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汇集各流通节点信息,主要承担信息存储、过程监控、问题发现、在线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其二是流通节点追溯子系统,按照统一的数据传输格式和接口规范,与追溯管理平台连接,对批发、屠宰、零售、团体消费等流通节点进行相应的信息化改造,采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信息,规范各个环节交易流程。
肉类蔬菜追溯体系的建设中,数据库环境、相关软件的开发和相关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并非难点,需要克服的困难在于如何在硬件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滞后、肉菜经营集中度低、包装化和品牌化程度不高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现实情况下,组织实施流通中的各主体共同协作。从目前试点的情况来看,该系统建设中需要提高链条中各部门和企业的配合,尤其是需要提高一些不规范的经营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而商务部作为肉类蔬菜追溯体系建设的主导者,需要与农业部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使安全监管和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环节更加有效的对接。
肉类蔬菜追溯体系的运行成本控制依然是个严峻的课题。肉类蔬菜追溯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必然增加该体系内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成本。该体系的建设虽然受到政府推动和资金的支持,但其仍遵循市场化的运作。追溯体系内的企业除了获得一些政策优惠和财政扶持,更需要依靠自身强化管理,完善经营机制,才能有效控制生产经营成本,从而控制肉菜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此外,尽管有财政 资金支持该体系的专项建设,然而从整体来看,我国流通领域的物流基础设施、市场交易系统、信息化采集系统的建设水平较低,依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流通体系的旧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和推进,不仅需要政府的推动和政策支持,更需要持续探索市场化运作与管理的模式,形成合理的投入与保障机制,有效控制运作成本,切实保障体系的管理目标。
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也只是在以技术创新推进肉类蔬菜流通现代化方面迈出了一小步。未来,在完善制度标准、加强技术创新、探索运营模式、延伸追溯链条、强化政府管理保障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