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七大新意

2013-10-22 01:26徐立凡
现代企业 2013年11期
关键词:公报民生城乡

□ 徐立凡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由此开启新一轮改革大幕。细观全会公报,新意颇多。

新,首先体现在改革总目标的设置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是制度的现代化,这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设立的宏大目标。会议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这一时间表的设置,从“小康”的民生导向,推进到了兼顾民生和制度导向。

新,还体现在对市场角色的全新定位。公报中,特别强调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其中隐含的是,政府应该习惯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为民生托底。

新,还新在对法治的高度强调。在建设什么样的政府上,公报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在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上,公报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操作路径。

新,还新在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民生领域改革的态度。公报将这些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既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出了改革的创新。

新,还新在对于城乡二元结构弊端的坦率表述。公报认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城乡一体”,表明的是推动城市和农村发展权利、发展机遇将更加注重平等性,“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表明的是对土地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林地使用权是农民财产的主要来源,加快土地确权进程,不仅涉及到广大农民福祉,也涉及到潜在的庞大市场能否开发出来。

新,还新在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现实中,预算管理的粗放,导致了突击花钱、搞形象工程等现象的屡生不止。与此同时,随着公共财政向民生项目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趋于紧张。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征收“过头税”“过头费”的乱象。那些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对楼市调控的态度也较为游离。这导致央地两方面在宏观调控的步调上,并非总能保持一致。因此,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一方面必须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必须完善税收制度,培养地方长期稳定的税种,改变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

新,还新在对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空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而其核心,就是改进现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再也不能以GDP论英雄”。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是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括性的、方向性的论述。相关的配套改革具体措施将在今后陆续推出。新,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视野和路径,也表明着中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公报民生城乡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速读
民航空管2018年运行统计公报
城乡涌动创业潮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从公报解读2014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