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魏
全国的许多剧种、剧团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淮海戏的代表团——江苏省淮海剧团,则有着非同寻常、令我们后人感到非常骄傲与自豪的革命故事。
淮海戏从“打门头词”开始,逐渐发展成为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不可否认的是“念白”在剧中所处的重要性为剧种的推广与普及、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淮海戏的流行地区,位于祖国的南北交汇之处,其语言“念白”既有南方的柔美、软绵,同时又具有北方的豪爽与粗犷等特点。这种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独特语言魅力,使淮海戏剧种的表演艺术历经二百多年风雨而久演不衰。淮海戏的语言“念白”特色,是很多观众喜爱上淮海戏的主要原因之一。
淮海戏表演艺术中的“念白”分“韵白”与“本白” ,“韵白”分“大韵”与“小韵”、“本白”又分“散白”与“活口”。韵白高雅舒展、跌宕起伏; 本白亲切委婉、柔中带绵,极具淮海地区乡音风情。这些语言念白在戏中的分类运用,既能表现出人物的富贫尊卑、身份地位、文化高低,同时又能表达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性格与精神风貌。应该说,任何一个地方剧种,若戏中的念白不到位,那么,剧中的人物形象肯定不完美。
淮海戏的老艺术家们,曾对淮海戏表演艺术中念白的重要性作了深刻而又精确的总结,如:
唱好唱,念难念。
有字无音,观众不听;有音无字,观众生气。
字音无情,着急死人;字音有情,动听感人。
会唱不会唱,就在引白上。
锄地莫留围根草,唱戏务要把字咬。
这些谚语的形成,既是老一辈艺术家的经验总结,也包含着艺术家们对当代中青年淮海戏演员在学艺过程中的要求与期待。它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戏曲演员,不但要唱的好,更要念的好。戏曲的“四功”中之所以有“念”字,就是重点说明念白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性。
淮海戏的语言念白以“海鸽腔”为基础,当中适当夹杂一些类似“京韵”的韵白,但是,这种韵白的个别使用,并不代表淮海戏念白中的主流。在传统戏中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口中合理地使用韵白,能为塑造人物形象、刻划人物性格起到锦上添花与画龙点睛之作用。但是,如果不分人物的身份地位,一味地咬文嚼字,必然会出现画蛇添足,令观众莫名其妙、啼笑皆非的效果。淮海戏在多年的发展中,主要以创作编演贴近当代人民生活的戏为主。这些现代戏中的当代人物,都是活生生地生活在我们身边,没有距离感和陌生感,因此,在现代戏中的语言念白必须是现实的、真实的、可信的,只是在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和人物定位上把握住“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松驰有度”的原则,不能南腔北调、不古不今、不中不外、不伦不类。
淮海戏虽然流行于鲁南、皖东、苏北等地区,但是加盟淮海戏表演的工作人员却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南腔北调,说话口音都不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行口音规范化。但由于剧团主抓艺术生产,对淮海戏的研究工作所投入的人员能力、水平、资金等方面有限,院团之间交流、研讨不够,使得淮海戏剧中的语言念白还没有统一到一个规范的水准上来,这不能不说老一辈艺术家和广大淮海戏爱好者的一大憾事。
我认为:淮海戏的语言念白亟待统一标准化!业务领导必须安排合适的专业教员开展或强化语言课的训练,通过传、帮、带,交流、学习、互访、研讨等活动,扎扎实实地为推进淮海戏的发展做些具体事情。
淮海戏的继承与创新之间并不矛盾,如果一个地方戏的语言特点都被同化了,还有什么特色和特征可言?如果淮海戏各院团之间的语言念白都不一样,那么谁又能代表淮海戏剧种呢?声腔的统一,才是一个剧种美学特征确立的重要前提,只有准确化、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才能让一个剧种富有特色,走的更远。
很多人都没有对淮海戏的忧思,具而言之,是对省淮海这个“天下第一团”的担忧,也许有人一时想过,但也随之如风般擦肩而过。
没有对淮海戏的忧患意识,就不可能认识到剧团建设的重要性,剧团不建设,何谈剧种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剧团的发展需出人、出戏、出效益。谈出戏,这些年几乎年年有新戏,可是有几出戏能站得长、能代表淮海戏冲出去?谈出人,优秀演员是出了不少,却也普遍停留在省级表演水平,能够代表江苏、省一级院团去和全国顶尖高手抗衡的,实属凤毛麟角。谈到出效益有二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效益,一个是经济效益。我们在哪个方面都没能取得重大成绩,没有在全国叫响的剧目,得过超百万奖励的戏少之又少,演出的大部份收入靠综艺节目获得,这不得不让人担忧啊……
我们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养命”这个层面,而忽视了“养艺”。养命固然重要,民以食为天嘛,但是,养艺是养命的根本保证!没有艺,拿什么去养命?更何况政府的投入力度正在逐年加大,我们并没有到“衣不遮体、饥寒交迫”的地步,有充足的经济条件让我们来“养艺”。
谈到忧思,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个题目太空泛、太空洞、太抽象,也是笔者多虑了,其实不然,就以不久前排《秋月》一戏的过程来讲,外来的导演谈到了我们演员在舞台上方言的不统一,这个问题是今天才出现的吗?为什么没有领导对这个问题制定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淮海戏表演方面不乏人材,但其水平只停留在过去前辈们的帮助教育上,并不能代表他们的未来。我们编剧、导演及舞台各部门都还没有达到承载淮海戏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合理安排教学、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等欣赏、观摩活动。青年演员的培养更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