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整合机制探析

2013-10-20 02:35:14郭建民
关键词:网民理性政府

郭建民,冀 天

(1.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083;2.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201620)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借助于网络媒介来表达意图和利益诉求,并试图影响国家决策和行为的活动。”[1]5它是虚拟网络信息时代公民用来实现其利益诉求的高效手段。政治参与一般有两种,包括在现行体制框架内的政治参与和超越现行体制的政治参与。当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途径不能有效表达其政治意愿,即现行体制未能整合其利益诉求时,人们倾向于采取超越现行体制框架的政治参与途径。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因其开放性、草根性、平等性、即时性、互动性的特点迅速成为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便捷而有效的强大载体,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应用的出现,正逐步显现出其强大优势。基于此,本文试图综合利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在微博时代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整合机制,以推动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

根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截止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较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2]11可以看出,我国网民利用网络这一技术载体开展政治参与的社会基础在日益壮大。而这次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微博用户数量达到1.95亿,半年内增长量超过两倍……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2]24。在微博时代,微博将网络的原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网络时代最便捷而强大的“麦克风”组合。近年来,网民们已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强大载体,进行着广泛的政治参与。例如,从河北大学校园交通肇事案引起社会对“官二代”问题的广泛关注,到李阳夫人利用微博控诉李阳的家暴行为,引发人们对于公众人物的重新反思;再从近来发生的郭美美事件,引发人们对中国慈善事业现状的讨论,到人们在微博上掀起的打拐行动,引起公安部的高度重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微博在推动我国社会文明进步、打击官员腐败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培育新型公民文化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如图1所示,人们对于网络政治参与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上也抱有很高期待,并具有较高的参与热情。总之,在微博时代,微博已日益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微博有力地推动整个网络政治参与进步的时候,它不仅没有将互联网的弊端消除,反而伴随着更加方便和快捷的网络应用,使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化,加剧了现有制度和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的矛盾,进而破坏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图1 网络政治参与在推动 ① 此图的统计数据来源于本文作者所作的《网络政治参与调查问卷统计报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问卷调查的内容设计借鉴和参考了铜陵县政府网的《网络问政调查》的问题和选项内容设置。来源于 http://www.tlx.gov.cn/vote/result_view.php?id=11。此次问卷选取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共发放103份问卷,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问卷调查共设计15道题,涉及内容从上网频度到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频度,再到对于目前网络政治参与的看法,基本涵盖了所要研究的范围,通过对问卷分析形成统计报告。本文所用的统计图表的数据来源,未作特别标注的均出自笔者的调查。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上的可能性统计

二、当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网民的理性精神不足。“微博解决的是一个点对一个巨大面的传播问题,……只要一条信息发布出去,它会像病毒一样传播。”[3]36—37凭借这种极速的传播速度,人们自由表达观点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同时人们也被各种思想所包围,能够获取的信息量爆炸式地增加。因此在微博时代,网民的理性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保证网络政治参与制度化的前提条件。调查显示,人们认为网民的整体素质处于中低水平占到了87%,而认为处于较高水平的只占9%,可见目前我国网民的素质处于中低水平,且网民的理性化不足。主要表现在由于微博语言的碎片化,对字数有严格的限制,导致发布信息时缺乏严谨性,同时由于微博极强的即时性,使一些消息未经证实就加以传播,而在网民理性化不足的推动下,也就造成了谣言的传播与流行。此外,由于其个人信息的隐匿性,使网民更易发表一些激进的言论。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各种信息混杂,网民的观点极易左右摇摆,并被网络上一些“意见领袖”所左右,出现了盲目的情绪冲动。近年来,流行的“人肉搜索”就是这一典型代表。虽然“人肉搜索”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极容易在网络情绪化的激发下,形成网络暴力,对当事人心理造成严重伤害,甚至造成网络非法集聚的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客体——政府与网民互动意识淡漠。面对不断高涨的网络政治参与,政府在回应这一趋势方面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政府官员的网络应用意识滞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在网民职业结构中的比重只占1.7%[2],明显落后于其他群体所占的比重。可见,政府官员对于网络的应用能力处于较低水平。进入微博时代,政府官员如不改变网络应用意识的滞后局面,必然会削弱党政干部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了解民情的能力,进而导致处理突发问题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下降。因此,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具备网络知识素养和网络应用能力的党政干部队伍,对于保持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目前应引起特别关注的是部分官员有“网络恐惧症”。在《人民论坛》的一次调查资料中显示:“被调查者中有70%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有‘网络恐惧症’,而其主因则是‘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4]这在一个方面反映了发挥网络政治参与强大监督职能的同时,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互动意识淡漠的深层次原因。其次,政府网站建设滞后,页面多形象介绍而互动水平低。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都开设了自己的网站,但许多内容建设水平滞后,信息陈旧,人性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对来自网民的互动需求,回应速度十分缓慢而且回复简单,缺乏有效的问题解决反馈机制,其结果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反应明显迟缓,应对和解决危机的能力不足。如在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中,微博网民发布的信息与铁道部的说法相左,致使铁道部的解释不仅没有起到安抚人们情绪的作用,反而使质疑进一步升级。最后,就是在相关网络政治参与立法进程方面的滞后。当前,有关网络政治参与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十分健全,对网络政治参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鉴定上存在法律盲区,因此无法将网络政治参与纳入到现行法律制度中去,导致对一些越轨网络行为的治理不彻底和对非法网络政治参与的打击无法可依。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介体——公共领域建设滞后。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达4.85亿,网民在网络上日趋活跃,并积极参与和影响着一些重要事件的发展和走向,潜在的网络政治参与主体规模庞大。但网络政治参与的整体秩序水平相对低下。调查显示,人们认为目前网络政治参与的秩序处于中低水平的占到了97%,同时如图2所示,在对“与领导在线交流的最大难处”的回答中,认为留言没有受到重视,失去交流意义的高达78%,可见政府互动意识比较淡漠,并且对来自网络的民意不予积极回应,这进一步强化了政治制度化中整合不足的现状。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领域建设的滞后。而在微博时代,微博技术在促进民主发展上能否有效实现自身的优势,也与公共领域的构建密切相关。没有这个中介机制,网民理性精神的培育就缺少了有效的载体,政府互动能力的提升就失去了相应的制度环境。当前网民理性精神的缺失,网络参与的无序化,以及政府互动意识的淡漠,正从反面折射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公共领域这一制度化平台建设的严重缺失。亨廷顿的一个著名公式是“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5]42。目前高涨的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不足存在张力,如不能有效地对来自于网络的政治参与进行整合,必然会加重对现有网络政治参与秩序的冲击,进而影响国家秩序的安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图2 对“与领导在线交流最大的难处”的统计结果

三、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整合机制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整合机制是由公民的理性精神培育,政府与民众互动能力的提升以及公共领域的积极构建三个要素组成。这三个要素之间互相关联、影响、作用,最终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整合。

(一)网民理性精神的培育。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和高效化,首先依赖于网民的综合素质,简言之就是网民的理性精神。网民的理性精神的培育依赖于以下四个方面的有机配合:第一,强化网络伦理建设。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原有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力量被削弱,在网络空间产生了道德真空。因此,网络精神的培育必须要根据国情进行网络伦理建设,以道德的力量保证网民理性精神培育的思想基础。第二,加大对网络中群体非理智行为发生机理的研究。网络群体行为是网民非理性化的突出表现,它直接干扰和破坏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整合,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而加大对此行为的研究,有效地预防此类现象,将有助于网民理性精神的培育。第三,广泛开展以网络道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网民理性精神的培育根本在于教育。网络这块空间,不用文明的思想去保护它,必然会有不良信息侵蚀它。调查显示,人们对“网民在推动网络政治参与向前发展应做的事”的回答,有83%的人认为是“提高网民素质,增强网络发言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大力进行网络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最后,为新型公民文化的养成营造良好的氛围。理性精神根基于公民文化,但同时也在塑造公民文化,他们在相互作用中使网民逐渐学会宽容,学会沟通和遵守规则。以上四点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了网民的理性精神的培育。

(二)政府与网民互动能力的提升。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整合,关键在于政府与网民的互动。如图3所示,人们对于构建政府和网民之间有效的互动交流机制有较强烈的要求,比例高达88%。因此,为了应对来自网络政治参与的压力,政府必须增强互动能力。首先,解放思想,转变管理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政治管理的概念正在向治理转变,要求政府与个人、私人机构的积极互动,最终达到“善治”。而网络的发展,特别是微博的出现,已经为这一治理理念提供了有效的载体。面对这一新的趋向,政府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原有的管理理念和宣传理念,与网民进行有效的互动,协调各方利益,整合来自网络政治参与的利益诉求,以促进政府的管理创新。其次,加快推进政府相关职能的优化升级,有效促进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如果说以前是由于条件所限,公民的广泛参与无法实现的话,那么微博时代的到来,已经使其成为可能。而有效推进政府相关职能的优化升级,必然要优化电子政务的运行和管理水平。第三,推进以人为本的电子政务。为了了解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我们典型选取了XX省11个重要城市的政府网站为调研对象。通过浏览发现,目前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即时互动平台,主要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回复网民的质疑,回复比较迟缓,且界面视窗内容简单,缺少以人为本的向导性设计。由此可见,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发展较为滞后,尤其是在与网民的即时互动建设方面尤为明显。因此,要保证健康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政府必须扎实地推进人性化的电子政务建设。最后,造就一批网络知识丰富、网络应用能力较强的党政干部。任何技术优势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地应用与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密切的相关。因此强化政府互动能力的关键依然是干部素质问题。以上四点紧密联系,从网络政治参与的客体角度,为整合机制提供了基本路径。

图3 对“官员在推动网络政治参与向前发展上应做的事”统计

(三)公共领域的积极构建。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理性化培育和网络政治参与主客体互动参与能力的提升,都有待于将其置于一个相互作用的环境中才能实现整合机制各要素的有机统一。要实现这样的环境,就要去积极建构公共领域。公共领域强调在理性指导下,通过民主、平等的对话与协商,进而达成理性的共识,最终实现社会的整合。而微博时代的到来,为公共领域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更为坚实的技术支持,同时也赋予了公共领域与时俱进的内涵。网络在“创造一个新文明”的同时,也在重塑着公共领域的内在机制。微博时代的公共领域是实现网络群体政治参与整合的中介机制,是技术和民主相结合的实现领域,公共领域的缺失,必将影响到技术本身优势的发挥,因此构建微博时代的公共领域是实现网络全体政治参与整合的必然选择。

总之,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网民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规模将继续扩大,程度会进一步加深。因此,网络政治参与的整合迫在眉睫。笔者从公民的理性精神培育,政府与网民互动能力的提升和公共领域的积极构建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构建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整合机制。相信通过以上这三个方面的紧密配合和努力,将会有效地促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最终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梁彩香.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wo20110719521725234632.pdf.2011-7-19(28).

[3]陈娟.微博暗战与政治趋向[J].人民论坛,2010,(34).

[4]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多少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载《人民论坛》[J/OL]http://paper.com.cn/rmlt/html/2010-05/01/content_522243.htm7div=-1,2010,(13).

[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网民理性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2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汽车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
有感“网民节”
网络传播(2009年11期)2009-11-18 04: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