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秀平
一、设置悬念,产生兴趣
教师应恰当地引用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烘托教材,引起学生的思索,使课堂所氛活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我对同学们说:“我有一件事想来麻烦同学们一下,请大家帮我想想办法。”学生纷纷举手,几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手举的更高了。我亮出一块先前用过的胶合板制的三角板说:“我这块三角板断了一个角,需要照原样再做一块,但断掉的那个角不知丢哪了,可能被扫到垃圾箱去了,想请大家帮助去找,好再做一块。”有些学生想马上去找,但也有几个说不必,可以通过这块重画出原来的那个三角形。一时学生议论纷纷,这就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行了“两角夹一边”的三角两全等判定定理的学习中去。这样,课堂上就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情景的创设,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给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材,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功动机。如,以故事为情景,学生听完故事后就产生很多联想,并生出很多很多的疑问,恰当的使用会对课堂产生易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七年级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我讲了《小鞋匠的故事》。有一个小鞋匠在一家鞋厂打工,老板老是拖欠他的工资,于是想了一个捉弄老板的方案:让老板第一天给他2分,第二天给4分,第三天给16分,以后每天给的钱总是前一天钱的平方,尽管前四天的收入只有2+4+6+16+256=278(分)=2.78(元),但第五天的收入便是2562=65536(分)=655.36(元),仅这一天就相当于平时一个月的收入了,要是和他签订十天的期限,非让老板破产不可!同学们,若你是老板,你认为小鞋匠的方案行得通吗?为什么?故事结束后,立即引起学生的积极讨论。
三、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知识的获得靠记忆,但遗忘是在所难免。所以,保持记忆十分必要,一般我们把记忆的东西找到规律或编成口决来说,这样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有理数的运算较为复杂,法则较多,可总结成如下口诀:有理数运算并不难,符号一记心间,加法须取大值号,乘法同正异负添,减变加数相反数乘改除法用。例如,混合运算讲顺序,乘方乘除后加减。
四、情感交流,增添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可见,培养学生兴趣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中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我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代数学之父—韦达”等数学家的故事。再例如,向学生讲述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这是大数学家欧拉从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进而介绍了大数学家欧拉。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也从中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五、适当开展竞赛,增强兴趣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例如,在解计算题式解方程(组)等这一类的课题时,我经常组织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展开竞赛,或是分组竞赛,或是分男生、女生竞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等等。这个时候每一位同学都紧张起来,都活动起来,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了很多,收到的效果当然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