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松今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各科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有效性
图像语言与文字相结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动机,从而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汉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强化教材内容的真情实感,使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化疑难为浅易,能深化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因此,电化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汉语教材的理解,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形成深刻的印象。实验表明,视听结合记忆,三天后还能记住75%的汉语知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汉语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汉语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品质(认读品质、理解品质、创造品质),提供了阅读帮助,提高了阅读效率。
如,教学《死海不死》,首先板书课题并用问题激趣:“为什么是死海,却说不死?前后不矛盾吗?”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的双眼充满了疑惑。紧接着迅速播放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地处巴勒斯坦与约旦交界处的“死海”映入同学们的眼帘,蓝天、白云、绿水,异国他乡的游客深深吸引着同学们。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兴致勃勃地听着,接下来的赏读课文、研读课文、协作探究、成果共享都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拓展学生汉语能力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手段多。为了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的汉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所包含的实际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技能决定了它是汉语实践能力的重要内涵。
以往,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也要求学生搜集过相关资料,但学生重视程度不一,训练面就不广,课堂上的验证和调控也就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现在教材中有的科目因教学需求统一做出了这类的训练要求。如,《忆读书》一课要求“搜集有关冰心的资料,讲给大家听”。《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罗布泊的位置,它都经过哪些国家与城市”,“课外阅读有关像罗布泊遭遇的书籍”……这些要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因此,我就推荐给学生相关的书目:《冰心传》、《冰心全集》、《百科大全》等;向学生介绍浏览目录和筛选内容等查找资料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图书馆查找、网上咨询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学生在查找、翻阅、删选、归纳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他们在平时积累的各课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它们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最后,我又组织学生对自己搜集、查找的结果进行交流,帮助他们修正有关的内容,从中学生了解到冰心,知道了我国乃至世界上还有很多象罗布泊这样美丽的仙境消逝的例子……学生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丰富了知识积累,总结出围绕一定主题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有效方法——学会略读和浏览、筛选和概括、分类标记等,尝到了参与和成功的喜悦,锻炼了自己的汉语实践能力。
四、巧用信息技术倡导自主探究,促进个性发展
汉语是学生个性差异表现最突出的学科,也是资源极为丰富的科目。在汉语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信息技术与汉语学科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汉语学科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完成汉语课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