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秀云
一、让学生热爱自然,进行环境生态意识教育
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生态意识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具有热爱自然、关心人类、节约资金、绿色消费以及保护环境理念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当今社会,环保问题已成为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生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作为生物学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明确环境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内容时,我组织了一个关于电池的小讨论。话题是:电池能不能乱扔,它的污染性到底有多大?学生们搜集了丰富的资料,一粒指甲大小的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一节5号电池会污染1平米的土壤;电池里含有镉、锌、汞等有害物质;如果用含有镉的河水灌溉稻田,稻田里就会有剧毒——这些都有可能使人瘫痪或死去。资料的展示,使学生们深深意识到环保问题刻不容缓,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二、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宽容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只有懂得尊重别人,才能得到群体的承认与尊重,才能真正树立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自尊感,否则就容易受到排斥,难以获得群体中的价值感。目前,在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习惯了接受别人的关爱和帮助,却较少懂得关心别人、尊重别人、为别人付出自己的爱心。鉴于此,我在课堂中针对个别学生乱说话现象,告诉他们课堂上要尊重老师的劳动,不要随便打断老师的思路,有问题等老师讲完课再说,与课堂无关的内容留到课下说,课堂上起哄大声喧哗是对老师最大的不尊重。有的同学欺负弱小的同学,针对这种现象,我专门在课堂上读了云南大学生命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加爵因得不到同学们起码的尊重,而将4名同学残忍杀害的悲剧,并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告诉学生: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正是在彼此的尊重中,我们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支持、帮助。生物界也是如此,正是有了尊重,万物才生机勃勃,各种生物才生活得自由自在。
三、让学生有责任感,懂得适应
当前社会上独生子女增多,父母虽孩子期望值过高,只要孩子读书好,就不惜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致使其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个人得失的念头愈来愈重。很多学生感受不到父母劳作的艰辛,把自己当成社局外人,既不懂得感恩,又缺乏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因此,我在讲述“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章时,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员,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对社会、家庭既要有索取,更要有所回报、奉献。
在考试分数这根无形的指挥棒下,许多孩子从进入小学的第一天起,在背负着沉重的有形书包的同时,也背上了“成绩”、“名次”这个无形的精神包袱。他们只希望受到表扬,却不能承受失败的打击,遇到一点挫折和失败就灰心丧气,不能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加之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增大,心理上的郁积如果得不到及时排解,久而久之心态就会扭曲,甚至对社会产生敌视心理。因此,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节时,结合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实例联系到学生自身,让他认识到他是一个社会个体,同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在岁月的长河中,同样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如意的事情,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适应,认同社会,积极地去适应社会。
四、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性学习本身就要求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去发现问题,在合作中去分析问题,在合作中去解决问题。沃森和克里克合作阐明了DNA的立体结构,这被欢呼为是20世纪生物学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他们无疑为学生们树立了楷模。笔者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如,在“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课中,组织学生分组根据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过程,以具体对象(如文具盒、书本)代替物质,即兴表演物质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传递过程。角色扮演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而在实验室里,学生们更是团结协作,使整个实验快捷省时,达到了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