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建国
▲鱼腥草原植物
▲益母草原植物
▲虎杖原植物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植物作为药用始于鲜药材。老祖宗有鲜煎、榨、咀嚼入药的习惯,鲜药的应用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中医药理论基础。
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述及“干地黄”与“干姜”的条文下均记“生者尤良”。最早的古医籍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记有“取薯蓣茎干冶二升,取薯苽汁二斗以渍之,以为浆,饮之”,治疗牝痔(肛边生疮而出血者)。薯 (山药)汁的应用,是为鲜植物药自然汁疗法的第一个范例。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应用鲜药材治疗多种病症已多见,如《伤寒论》中的“生姜泻心汤”,用鲜姜以散较重的胁下水气,《金匮要略》中的“百合地黄汤”用鲜生地捣烂取汁以益心营、清血热。唐朝甄权《药性论》中的“神曲”以鲜辣蓼、鲜青蒿、鲜苍耳叶的鲜药材加面粉等发酵而成。唐代孙思邈纵览其《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芦根引方”,以生芦根、生竹茹、粳米、生姜,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宋朝陈自明《妇人良方》中的“四生丸”是由鲜荷叶、鲜艾叶、鲜侧柏叶、鲜生地黄组成,以凉血、止血用于治疗血热妄行、吐血、衄血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据统计,仅在“附方”项记载的鲜药材治病验方就有1100 多条,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等,内容相当丰富。
明清时期,温病学形成独立体系,随着温病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所用鲜药品种逐渐增多,所适应病症更广泛,同时鲜品别于干品的特殊作用的体会更深刻,认识更深入。根据文献记载与有关资料分析,清末到解放初期这一段时间为中医临床应用鲜药的鼎盛时期。清朝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清络饮”用鲜荷叶、鲜金银花、鲜竹叶、西瓜翠衣等治暑温发汗后余邪未解。《时病论》用鲜石斛、鲜生地、鲜麦冬、参叶等治温病以清热保津;用鲜芦根等凉解里热,用鲜菖蒲等祛热宣窍。民国初年张锡纯在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及临床医案中记录大量有关鲜药应用的内容,如“瓜蒌,若但用其皮最能清肺敛肺,宁嗽定喘,须用新鲜者方效”。新中国建立前后,北京四大名医尤为推崇鲜药为人治病,他们的一个处方中常有2 或3 味鲜药,使用得心应手,疗效甚佳。名医肖龙友擅长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证候运用鲜药,取鲜药有生发之气以提高疗效。孔伯华认为,鲜药具有芳香通窍、除秽透达的性能,特别是用以治疗急性热病更有心得,如鲜苇根清热生律、止咳效佳,在杂病中见有烦热口褐、胃热呕哕者用之。鲜茅根清热凉血、生津止渴、甘不腻膈、寒不伤胃、利不伤阴,在热病阴津不足时用之。鲜菖蒲开窍除痰,对湿热痰浊蒙闭清窍更为适宜,不论温病和杂病都选用。施今墨用鲜药,“取其清新之气,清暑生津力强”。
随着人们防病治病的需求,中医中药已逐步发展为职业和商品。在人们为因药材生长季节、产地迥异而又要满足需求时,它的储存和流通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方便使用而又有良好的外形是药材作为商品的原始内质。随着中医理论的逐步形成,药性与炮制赋予了饮片更多的技术和内涵。时代的变迁,门前号脉,山后采药的郎中愈来愈少,发展到今天几尽绝迹。
中华先人的智慧能够保障中华民族生存到今天,中医药为国人繁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受到当时科技认知的限制,先人们不可能比较出刚采摘的鲜药材,在阴干或晒干或烘干后,其成分与含量会有巨大的差异。炮制与中医药理论形成有机相关,饮片是传统中医药的物质基础单元,当然要尊重几千年来经验形成的财富。对于炮制用的干药材通过晒干、阴干或烘干过程所造成的差异,我们可以不苛求古人,但是科技发展到今天,对这种差异若还视而不见是不能被原谅的。
中国癌症基金会鲜药学术委员会最初的宗旨可能是“药材鲜用”,是一群老专家们对鲜药材应用的科学追求。如果说“药材鲜用”是对传统中药使用的溯源方式,那么“鲜药材初加工”则是中药工业化发展到今天为溯源回归而不得不解决的一个工业化技术问题。
笔者曾向同行请教和推介“基于鲜药材产地初加工技术”的重要性,请教过程中曾遇到三个问题:
问题之一:经常被误以为推崇“药材鲜用”,并被质疑工业化生产中保鲜的成本瓶颈问题。其实,笔者认为“鲜药材产地初加工”根本不是药材保鲜而是在产地将刚刚采收的鲜药材立即进行科学的前处理加工干燥,不能随意用阴干、晒干等粗放方式干燥鲜药材。
问题之二:经常被提醒,不能随意更改《中国药典》对产地初加工已有的相关规定。事实上《中国药典》对干燥的定义是以阴干、烘干、晒干方式干燥的药材统称为“干燥”,除明指阴干、晒干、烘干等特殊要求外,药典中描述为“干燥”表述的超过140 个品种,也就是说这140 多种药材是晒干、烘干、阴干均可以。那么从其中选择药材进行产地初加工工艺研究,再确定最终的具体干燥方式是可以规避法律风险的。
问题之三:药材产地质量评价是大量搜集产地干药材再进行质量测定比较。笔者认为,只有基于鲜药材才能代表药材中的次生代谢产物累积的真实水平,否则会出现错误的评价结果。因为药材品质受遗传、环境因素影响外,还有一个就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品质差异,如产地初加工。
朝鲜蓟干品中的指标成分绿原酸和菜蓟素类物质的含量比鲜品中的要低,而采用鲜品作为原料成本要低很多,且具有更好的稳定工艺。益母草在鲜药材时的总生物碱含量要大于干药材,益母草从苗期至开花至成熟结果,其总生物碱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且药效学试验证明:新鲜花前期益母草对大鼠离体子宫收缩作用强于各类干草,不同生长期益母草对大鼠离体子宫收缩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花前期>花蕾期>盛花期。因此,新鲜花前期益母草为最佳药材。鱼腥草主要的有效成分为鱼腥草素、月桂烯、月桂醛等挥发油生物活性成分,基本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油脂中,6 月油脂含量最高,即鱼腥草素也含量最高。适宜季节采收的虎杖鲜药材中的白藜芦醇苷的含量最高,鲜药材晒干后含量急剧下降;干药材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藜芦醇苷的含量逐渐降低,且时间越久含量越低,降低的速度越慢,一般当年产药材质量能得到保证。鲜石斛与干石斛在某些化学成分及含量方面存有明显的区别,而在有些成分方面又有基本相似的结果,初步证明了传统中医中提倡鲜石斛用药的合理性。
笔者认为,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往往是药材生命周期的次生代谢产物,对鲜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组群指标进行分析,得出植物在不同生长环境、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下的不同代谢产物组成,是该项研究主要技术难点,指标成分的选择与检测方法的建立将是关键性问题。
通过建立适宜的目标代谢产物群组检测方法后,追踪目标代谢产物在植物体的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期内的变化规律,明确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某一生长期活性组分最高积累水平,结合药材(包括采收部位)的生物总量特征,阐明药材合理采收的科学依据。
鲜药材从采摘到饮片加工,整体过程中指标成分的变化有多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中的生物酶或者微生物的作用使指标成分转化、降解,或者是次生代谢产物理化性质,而使药材的品质发生改变。通过合适的加工工艺最大程度地保持指标成分是鲜药材初加工中最关键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