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瑞生 陈相银 贾王俊
▲憨态可掬的穿山甲
▲掺入了水泥的炮山甲饮片只为增重
▲正品炮山甲饮片
众所周知,穿山甲的鳞甲为临床常用中药,其味咸,性微寒; 归肝经,胃经;主要功效以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痈溃坚为主,经常应用于主血瘀经闭;症瘕;风湿痹痛;乳汁不下;痈肿;瘰疬等病证的治疗,对于妇科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决定了穿山甲在众多中药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从古至今,文献对其的记载也有很多,历代本草针对穿山甲就有较多的记载,如《别录》:“主五邪惊啼悲伤,……疗蚁瘘。”《药性论》:“治山瘴疾,治小儿惊邪……痔瘘恶疮疥癣。”《本草纲目》:“除痰疾寒热,疯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这也说明了穿山甲一直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味较为珍贵的中药。
对于穿山甲的发现,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根据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的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习性果真是这样吗?为了摸清穿山甲的习性,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进行穿山甲解剖,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证明了《本草经集注》中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用鳞片诱蚁的,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他修改了《本草经集注》上关于这一点的错误记载。同时他又在民间收集了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记载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的顺口溜。
由于环境和人类的开发利用,穿山甲这种动物濒临灭绝,为此穿山甲被定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穿山甲,现代动物研究在古代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穿山甲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归类。
穿山甲为地栖性哺乳动物,为鳞甲目,鳞鲤科。穿山甲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多生活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较潮湿的丘陵杂灌丛。挖洞居住,多筑洞于泥土地带。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情期为4~5月份,12月至来年的1月产仔,每年1胎,每胎1~2仔。穿山甲平时独居于洞穴之中,只有繁殖期才成对生活。与洞穴生活相适应,穿山甲有爱清洁的习性。
根据古医药文献记载,穿山甲的鳞片可做药用,穿山甲药材形状呈扇面形、三角形、菱形或盾形的扁平状或半折合状,中间较厚,边缘较薄。大小不一,长宽各约0.5~5cm。背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腹面色较浅,中部有一条明显突起的弓形横向棱线,其下方有数条与棱线相平行的细纹。角质微透明,坚韧而有弹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微咸。
在我国穿山甲的产量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再加上穿山甲利润的诱惑,许多伪品也出现在市场中,因此真伪鉴别的方法十分重要。
穿山甲的正品和伪品在性状上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其纹理、光泽、片形上区分鉴别。真品穿山甲纹理不完整,常具划痕和摩擦后的土迹,而伪品则纹理较为干净完整,无摩擦后的痕迹和土迹。在光泽上也有不同,真品色泽柔和,自然,略显滋润,微透明,然伪品则色泽新鲜或暗淡无光,半透明,个别挂白霜。片形方面,真品纵向凸起的纹理及面向上隆起弧形规则,而伪品有的边缘或整片反翘或降起弧形不规则。
穿山甲一般情况下不直接入药,而是经过加工炮制后入药,按照现代中药炮制方法,其炮制规格分为炮山甲、醋山甲两种。
炮山甲采用沙烫的方法,具体的方法为:取拣净的穿山甲片,分开大小,另将河沙置热锅内,炒至灵活状态,加入穿山甲片,烫至表面鼓起,呈金黄色时,取出,筛去砂子,放凉即可。醋山甲,是炮山甲的进一步加工,其后处理是用醋淬来加以炮制加工,具体为:将炮山甲片筛去河沙后趁热倒入米醋(每穿山甲片100kg,用米醋30kg)中浸淬,捞出干燥即可。
我国对穿山甲这种贵重的中药需求量较大,但穿山甲的产量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尚须自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进口。一般进口商品分为大甲片与小甲片。大甲片呈灰黄色,又称为“铜甲片”,品质较次,民间常制成搔痒器;小甲片呈褐色,又称为“铁甲片”,品质较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