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湖州建设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及其对策*

2013-10-17 01:03:52闫红果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湖州市湖州生态

闫红果

(中共湖州市委党校 教务处,浙江 湖州 313004)

“五个湖州”的提出,描绘了湖州发展的美好蓝图。生态湖州作为美丽湖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态浙江的组成单元,更是美丽中国的构成元素,具有重要意义。时至今日,生态湖州建设既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对其中有利条件的分析和不利因素的把握,有助于提出可行性对策,促进湖州当前的生态建设。

一、生态湖州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生态政策支持

党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历来高度重视。自十六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引起各界关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从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局出发,创造性的提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并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四个方面。与此相对应,浙江省在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绿色浙江”的建设目标;2003年,先后通过《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关于生态省建设的决定》,全面开启生态省建设;尤其是省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对浙江发展的优势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八八战略”,其中的第五点就是要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2010年,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初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做出了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的重要举措;为落实相关精神,2011年通过“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对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目标进行了具体细化,并将11项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行动”落实到各个负责部门,全省生态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中央和浙江省创建生态文明的决心,为生态湖州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导。

(二)自然地理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湖州北邻苏南三市(苏州、无锡、常州),南接省会杭州,东临全国经济中心大上海,属长三角经济带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一方面可以近距离地学习周边生态城市建设的有益经验,审视发达城市(如上海市、张家港市等)的生态建设之路,借鉴先进的发展模式和良好做法,同时对危害生态建设的实例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湖州亟需大量的专门人才,周边城市高校云集、人才济济,可以为生态湖州建设提供专业人才支持、科研服务及决策咨询等,用强大的智力资源助推湖州的发展。

从地形地貌层面来说,湖州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说。面积广阔的山地森林覆盖率较高,其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功能显著,同时又起到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南太湖为湖州送去徐徐清风,对空气流动和物质循环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减轻市区的“热岛效应”。独特的地貌是建设生态湖州的地理条件和自然基础。除此之外,湖州拥有数量可观的煤、铁等矿藏,全市淡水资源、渔业资源优势明显,木本植物名目繁多,动物种类多样,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待于开发和保护,这既是湖州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也是生态湖州建设的潜在优势。

(三)组织规划得力

湖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并根据时代发展和市情、民情状况,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适时提出一系列重要概念,做出科学规划,用以指导具体的生态实践活动。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优越的顶层设计更是生态湖州建设的有利条件。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湖州市第五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建设“生态市”。之后,经湖州市政府批准,开始实施《湖州生态市建设规划》。这虽是对生态湖州的初步构想,但有关生态建设的活动早已在湖州全境铺设开来。湖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以及全力打造“富庶湖州、法治湖州、文化湖州、平安湖州、生态湖州”的具体目标,开始从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的角度构思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同时也丰富了美丽湖州的内涵。2010年以来,随着“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目标的提出,《湖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通过与实施,湖州市不仅重视经济上的富饶,更用秀美的自然环境、适宜的人居环境等标准来定位本地生态建设,从制度上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这些深刻体现了湖州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说明精心组织规划的领导班子是建设生态湖州的坚强后盾。

(四)利益诉求强烈

不同的时期,人们的利益诉求和对生活的期待是不同的。不可否认,我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态势。与此密切相连的是,人民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给人以“国富民殷”的景象。与之对应的是,大众的利益诉求及对生活的期待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如今,人们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买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媒体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接触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尽情享用中外多元化的精神盛宴。在物质、精神需求得到极大程度的满足之后,人们开始期待更高质量的生活,追求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更加关注健康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保问题等等。此时,有关生态文明的话题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湖州的理念契合了当前民众的利益诉求,使人民对理想生活充满了希望。生态湖州的实践贴近着群众的生产生活,惠及着湖州的家家户户,美化了湖州的角角落落,故生态湖州建设得到了湖州人民的大力支持和衷心拥护,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

(五)既有经验丰富

湖州市在生态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方面,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实施“1381”行动计划,即建设一个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和体制机制创新“三大平台”,全面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八大工程”,推进百项以上重大项目,形成了生态建设的“湖州模式”,从整体上引领湖州未来发展。另一方面,湖州各区县在生态建设中均有着不同的抓手,形成了生态建设的区域特色,具体表现为:安吉县主打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吴兴区提出建设“民富、村强、景美、和谐”的“南太湖幸福社区”;南浔区则围绕建设“中国魅力水乡”,实施新农村实验示范区重点区域“1221行动计划”;德清县开展“中国和美家园”建设活动;长兴县开展创建魅力乡村活动和“太湖风情”实验示范带建设,在结合长兴实际基础上,深入开展生态县、乡镇、村三级联创和绿色社区、绿色学校以及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这些既有经验的积累为生态湖州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且提供了现实参考。

二、生态湖州建设的不利因素

(一)部分领导干部的认识不足

一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对生态湖州的概念认识不够深入,在处理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时存在两种不科学的倾向:一种倾向认为,经济建设是生态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发展了,生态建设也就自然而然地搞好了。这种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论断,实质是“唯GDP论”的思想依然拥有市场。另一种倾向是,将生态与经济建设对立开来,认为生态建设大于一切,所有的经济活动必须让位于生态建设。这种做法忽视了生态湖州建设的经济基础,并没有将生态与经济建设融为一体,也是不可取的。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缺乏深入思考,并没有意识到“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环境中并且和这一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P374-375)其无视自然环境的观念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对生态湖州的科学认识。

(二)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

当前,湖州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存在,经济粗放式发展的迹象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尚未从根本上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湖州市高能耗行业能源利用效率中可以发现:2012年前三季度,湖州市八大高耗能行业累计用标准煤367.43万吨,下降5.3%,降幅大于规模工业2.4个百分点,行业间差异较大,呈“四升四降”态势。其中,用能占比较大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能耗下降,降幅分别为13.4%、7.3%和6.2%;而化纤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行业用能增长依然很快,分别增长25.1%和21.2%。从八大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看,下降率为12.4%,比上半年减少1.5个百分点,并且低于规模工业1个百分点,用能效率有待提高。[2]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建设生态湖州的进程。

(三)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P383)事实上,大自然频频对人类发出警告,如刚进入2013年,我国中东部大范围、持久性的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东部多数城市能见度较低,空气污染严重。这期间,湖州的空气质量状况同样令人担忧。根据环境保护部2008年发布并实施的《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技术规定》对空气污染指数(API)范围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级别的规定,我们选取当时湖州市2013年1-2月其中七天的空气质量状况,作出以下分析(参见表1):

表1 湖州市2013年1-2月其中七天空气质量状况

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湖州市空气污染指数偏高,空气质量较低,特别是2013年2月初,曾连续两天达到四级中度污染的级别。除了由极端恶劣天气造成的严重空气污染之外,湖州 “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地理特征暗示农业可用地面积较少,且有一部分不断被城市建设所占用;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在一定区域盛行;森林植被破坏、城市绿化面积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次生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也制约着本地的发展。因此,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是生态湖州建设的一大挑战。

(四)相关机制不健全

生态湖州的创建已如火如荼地开展,然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机制并不健全,特别是以下四大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生态湖州建设的进程:(1)“市场机制”不完善。目前一些生态项目主要由政府及相关部门直接投资兴建,民间资本难以平等地进入相关领域,生态建设缺乏必要的活力和竞争力。(2)激励机制不明显。政府对一些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金融政策、土地及投融资政策等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各市场主体缺少明确的发展导向。(3)监管机制有待加强。这主要表现为对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主体的监管效果不明显,全市范围内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运行和统筹协调体系尚不够完善,环保规划、环保政策执行和环保执法难以到位。(4)考评机制需要完善。全市生态建设考核的指标体系设置还不够科学,考核评价的方法还不够完善,考核结果的运用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在考核标准设置上过于整齐划一,难以适应各县区不同的状况。

三、生态湖州建设的基本对策

(一)提升领导干部的认识

广大党政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并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深化对生态湖州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具体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对部分领导干部来说,一方面要切实转变“先经济增长,后生态建设”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要避免为了生态建设置一切于不顾的狭隘主义观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融为一体,灵活统筹两者间的利益关系,努力践行生态政绩观,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2)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比如,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秉持人类与其他生命物种平等的观念,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生态湖州的建设。(3)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适时下基层、走农村,问政于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听取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深入了解生态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与不足,全面获悉生态政策的实施与落实情况,以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

(二)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继续优化三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1)根据湖州“五山一水四分田”的状况,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尤其要整合有限的农业资源,有步骤地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行合作社规模经营。(2)优化传统产业,强化优势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比较优势产业为支撑,具备较强科技创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生态环保型、技术创新型、规模效益型工业体系,走新型化工业道路。(3)发挥“太湖、山水、生态、文化”特色,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等。在三大产业调整、转型、优化与升级中,要充分发挥湖州毗邻大上海经济圈的地缘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等。积极打造人才高地,研发高科技创新型成果,营造和谐的生态投资环境,引领生态湖州的长远发展、永续发展。

(三)突出生态建设的特色

建设生态湖州应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与优势,突出湖州品牌,保持湖州特色,发扬湖州精神。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南太湖沿岸风景独特,基础设施完善,休闲旅游、生态观光业的潜在价值明显。所以湖州下一步应该不断完善产业链建设,形成产业规模,发掘区域独特的生态价值,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同时,在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中要注意节约成本,比如沿线一带种有不少的椰子树,这种热带植被大都来自海南,不仅运费昂贵,其存活率还不高,且其日常养护消耗人力财力,实际上替换为湖州当地的植被(如竹子或其他阔叶林)未尝不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样做既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收益,同时还向外界展示了湖州的城市名片。除此之外,在“美丽乡村”“幸福社区”“生态县”建设的过程中,要针对每个村、每个区域的情况进行科学规划,避免其建设标准过于整齐划一,突出多元化特点,保持地域特色。

(四)发挥群众及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建设生态湖州需要湖州人民的参与,为此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相关权益,以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如,在招商引资、新项目动工、厂址搬迁等涉及生态安全和环保问题时,要举行听证会,相应提高群众代表参与听证会的比例,确保其参与权和监督权。又如,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通过“做客直播间”“微博问政”“微信答疑”等新途径新形式来了解并回答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环境问题,确保其知情权和建议权。同样,建设生态湖州,也需要汇聚民间组织的力量。为此,建议组建“湖州市生态协会”。该组织的性质是民间公益组织,宗旨在于为生态湖州建设服务,领导成员由政府相关人员、企业代表、人民群众按一定比例共同组成,运作模式是通过政府和企业资助、社会募捐等筹集资金,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湖州市生态公益事业。该组织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对生态理念的宣传,引导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鼓励大家建言献策,群策群力,共同推进生态湖州建设。

(五)进一步健全生态湖州建设的相关机制

完善的机制是生态湖州建设的有力保障,目前要进一步完善以下机制建设:(1)引入市场机制,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在生态建设领域实行平等的信贷、财税政策,让不同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以激发市场的活力;同时,降低门槛,引导有实力的私有、个体等企业参与公共生态项目建设,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应有的作用。(2)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符合湖州实际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补偿渠道与补偿方式;同时,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使用、谁付出”的方式多渠道地筹集生态补偿资金,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3)完善考核与评价机制,对下达各地生态建设的指标要做到科学具体、细化量化,以符合不同地域的实际。还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呼声,不断丰富考评内容,比如将 “最美乡村”“可游泳的河”等作为当下考评各地生态建设的一个内容。

总之,建设生态湖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参与,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主动克服不利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对策,让“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滨湖型大城市目标早日实现。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湖州市统计局.八大高耗能行业用能效率有待提高[EB/OL].http://www.hustats.gov.cn,2012-12-04.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湖州市湖州生态
湖州市庚村阳桃规范化栽培技术
湖州市吴兴区:构建消费帮扶机制 支援工作走深走实
人民周刊(2022年24期)2022-02-07 01:30:54
湖州市吴兴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人民周刊(2022年24期)2022-02-07 01:30:52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My family
小学时代(2019年11期)2019-01-11 19:59:07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中国钱币(2016年6期)2016-06-15 20:29:57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