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忍
在海外反“独”促统运动的队伍中,活跃着这样一批中青年骨干,他们有能力、敢担当,有激情、能创新,是反“独”促统事业的中流砥柱和未来希望。为了助推海外统促会中青年骨干的成长,8月5日至13日,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在甘肃和北京举办了第六期海外统促会中青年骨干研习班。学员们行至兰州、甘南、和政、敦煌等地,实地了解甘南藏区情况,亲身感受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北京系统地学习了中央涉台、涉藏方针政策及对外宣传、国防外交的相关内容。所见所闻、所学所想,让这些海外统促会中青年骨干感概良多,正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秦朝阳代表学员做总结发言时所说,“海外统促会中青年研习班是一个非常好的培训课堂、交流平台和学习园地。通过学习,我们坚定了信念,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方向。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带回住在国,传递火种,播撒希望,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华夏文明的象征,甘肃省会兰州便位于黄河上游的黄土高原。在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历史名城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统促会中青年骨干。这里也是海外统促会中青班的第一站。
很多学员都是第一次来到兰州,第一次实地看见黄河,大家坐在游览车上,沿着黄河百里风情线,看到印象里汹涌澎湃的黄河,进入兰州这片河谷平地后,变得那么慈祥可亲,无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看到黄河两岸鲜花簇拥,城雕星布,林草相依,风光秀丽,气象万千;中山铁桥、中立桥、盐雁大桥等十多座黄河大桥飞贯南北;飞浪中的羊皮筏子、悠悠转动的黄河水车、星罗棋布的大小水电站交相辉映,大家都深深地为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所折服,为兰州今日的风貌而自豪。新西兰南岛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张小军说:“正是有了母亲河的滋润,华夏先民在这里狩猎放牧、农耕植禾、采桑养蚕,奠定了中华文明牢固的根基,中华文明也是在这里从萌芽走向辉煌,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中国走向世界。”
在兰州期间,学员们还参观了中国西部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在这个中国最年轻的国家级新区里,四通八达的路网、井井有条的建设工地以及规划完备的基础配套设施,特别是工业园区坚持教育科技先行,注重保护环境的理念,让大家倍感欣喜和鼓舞。来自澳大利亚悉尼的吴文智说:“甘肃人民真是了不起,本来印象里的黄土高坡,竟然处处都是绿色,兰州新区的规划和设计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强于东部发达地区,未来一定会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如果有机会,我希望也能为澳大利亚企业到西部投资牵线搭桥。”
“香巴拉传说像河水流淌,白云飘过圣洁的雪山,拥抱牧人温暖的帐房,尕巴舞踏响时代的节拍,姜巴沟传颂财神的歌唱……”在去往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路上,导游热情地唱起了民歌——《美丽的甘南》,伴随着歌声,学员们来到了神秘而圣洁的安多藏区。
甘南,甘肃省西南部的藏民族聚居区,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与内陆最近的雪域高原,更是藏汉文化的接合部。甘南又被称为“九色香巴拉”。所谓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又译为“香格里拉”,其意为“极乐园”,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也是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是藏传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净土,而九色指的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外加黑白二色,用以概括甘南的各种资源,包括红色的藏袍、象征财富的橙色珊瑚珠、黄色的酥油、紫色的菩提,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草原、青色的布料、黑色的牦牛、白色的羊群和云彩等等。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学员们参观了拉卜楞寺和桑科草原。拉卜楞寺始建于清康熙48年(公元1710年),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宗主寺之一,也是安多藏区的宗教信仰中心。大家参观了拉卜楞寺的闻思学院、医学院,亲眼目睹了保存完好的经卷、唐卡、壁画等,聆听了关于藏医和藏药的介绍,并与拉卜楞寺寺管会和几名学经的僧人进行了交流。泰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蔡荣庄详细了解了拉卜楞寺的历史和文化后,感慨地说:“泰国所信仰的是小乘佛教,与藏传佛教一脉相承,佛教的教义是与人为善,大慈大悲,而达赖却蛊惑僧人自焚,漠视生命,这本身就是对佛教教义的背叛和破坏。”比利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郑建明说:“在欧洲,达赖经常制造谣言,说藏区没有宗教自由,今天亲眼看见这么多僧人讲经学法,阐述教义,继承和发扬藏传佛教文化,这些事实是对达赖谎言的最好驳斥。”在桑科草原,学员们饶有兴致地和藏族同胞一起载歌载舞,听他们描述今天的幸福生活,听他们发自内心地歌颂党和政府。大家拿起相机,想把这里的点点滴滴带回住在国,让更多的侨胞和外国朋友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藏区。
返回兰州时,一条连接临夏回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高速公路正在紧张的施工中。这是将甘南纳入全国高速网络的“最后一里路”,将成为甘肃省南部的重要经济、旅游线。来自美国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申昊斐看着高速公路在蜿蜒起伏的高原上通向远方,不禁感叹,“这正是一条环绕甘南州的幸福哈达,为藏区的百姓源源不断地送去幸福与安康。我相信,甘南的明天藏区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研习班在甘肃的最后一站是敦煌。飞过常年积雪的祁连山、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河西走廊和辽阔的戈壁大漠,忽然发现一片生命的绿洲,这里就是古丝绸之路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敦煌。大家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在这里,大家不仅欣赏到了充满外来艺术元素和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亲眼目睹了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花砖所构成的佛国世界,还从各个侧面了解了我国历代各民族、各阶层的劳动生活、社会活动、科学技术、音乐舞蹈、民族风情、衣冠服饰等。厄瓜多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张其澄感叹道,“这里真是世界艺术的奇迹。如果说,甘肃承载着中华文明三千年的历史,那么,敦煌承载的历史还要多两千年。从某种角度看,兰州只是甘肃的兰州,而敦煌却是世界的敦煌”。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飞天壁画。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性符号,也是佛教文化里最美丽的艺术形象。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它不是一种文化的独特产物,而是由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所共同孕育而成,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参观结束后,来自肯尼亚的张建松说:“敦煌就是中国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缩影。它既充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又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加以创新和融合,最终创造出有鲜明特色的敦煌文化。现在我们要继承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就更需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能量。”
研习班学员回到北京后,在中华文化学院听取了清华大学楚树龙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董关鹏教授、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副秘书长韦刚、国防大学乔松楼教授讲授的课程。楚树龙教授以国际视野、战略高度全面介绍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欧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走向,对学员们关心的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做了细致的分析。董关鹏教授则从媒体人、学者和政府官员的角度,用亲身经历的多个典型性案例,对如何处理好突发事件、在网络时代做好宣传、与记者打交道等实务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与大家进行了互动,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建议。而韦刚副秘书长结合自身经历和长期从事反“藏独”斗争的经验,用翔实的数据、真实的图片资料,向大家揭露了达赖分裂集团所谓“大藏区”、“中间道路”的谎言,指出了达赖“两面性”的本质,介绍了达赖集团的最新动向。乔松楼教授则重点讲述了高科技发展与国防现代化建设情况。学员们认为非常“解渴”,很多长期困扰他们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对中央的政策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正如荷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胡季普所说,“四堂课程就像一顿丰富的大餐,‘色香味’俱全,回国之后,要结合记录,好好地回忆整理,向我们统促会的同仁们第一时间传经送宝”。
由于此次研习班适逢中国统促会召开八届四次常务理事会议暨第十二次海外统促会会长会议,学员们列席了大会,受到了中央领导接见,亲身体验了党和国家对海外统促会的高度重视,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也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特别是令计划部长亲自搀扶澳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邱维廉到主席台就座发言的一幕,引发了大家的热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秦朝阳说:“我注意到,邱会长刚走上主席台,令部长就立刻指示工作人员安排邱会长上主席台就座,并亲自为邱会长调整话筒,体现了令部长身为国家领导人平易近人、率先垂范的优良作风,这不仅是对我们爱国华侨的由衷关爱,更是对我们开展反‘独’促统工作的真挚肯定。”
九天的时间是短暂的,研习班结束后,大家在依依不舍中互道珍重,并一再嘱托对方,以后一定要继续保持联系。“研习班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友谊并没有结束。”来自加拿大的马纯凤说:“我们一定会把此次的所思所感、所得所悟带回去,把反‘独’促统的火种传递下去,播撒开来,坚定地做促进中国和平统一伟大事业的宣传者、践行者和捍卫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播撒希望、描绘蓝图、传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