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钦
(闽江学院外语系,福州35010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到中国的大学、中学甚至小学任教。据2009年的统计,福建省教育系统已累计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和外籍教师近6 000名,当年在福建省教育系统工作的外国文教专家和外籍教师有700多名。随着海西建设的持续推进与部分高校在国际化道路上的进一步发展,外籍教师在闽任教的数量处于上升的态势。就福州地区几大主流高校而言,外教的数量也是逐年增加。伴随着外教的大潮,基于原住国与任教国间物理、地域与文化差异,外教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日益显著。为了更好地使外籍教师能够为海西建设培养出更多有用的国际性人才,对外籍教师的跨文化交际问题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主要议题。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对跨文化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学者在跨文化交际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专著和教材已出版30余部,论文和文章累计发表两千篇以上。著名学者林大津[1]认为,从这些文章来看,中国学者主要从语用学、文化比较学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进行研究。著名学者胡文仲[2]认为:“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实证性论文只占很小的比例,一般论述和思辨性文章居多。”他在2005年对1999—2002年间中外学者发表的关于跨文化的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在美国刊物上实证性研究论文占主导地位,而我国刊物上基于实证研究的跨文化交际论文不到百分之一。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要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方面做出成绩,必须在收集数据和实地调查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只有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做得扎实,理论探讨才会有真正的深度。正因为如此,本研究决定采用实证的方法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考察影响福州地区大学城外籍教师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因子,对这些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且对解决外籍教师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策略进行归纳与分析。
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子目前主要体现在Hofstede[3]于1980年所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主要包括:(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个人主义文化注重个体目标,相反,集体主义文化则更强调集体目标。(2)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表示人们对组织或机构内权力较少的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权力距离大的文化成员视权力为社会的基本因素,强调强制力和指示性权力,而权力差距小的文化成员则认为权力的运用应当合法,重视专家或合法性的权力。(3)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表示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态度。(4)刚柔性(masculinity/femininity):表示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如何分配的认识。阳刚型社会性别角色有明确的划分,而阴柔型社会性别角色有所重叠。阳刚型社会的文化成员赞扬成就、雄心、物质、权力和决断性,而阴柔型社会的文化成员则强调生活的质量、服务、关心他人和养育后代。
基于文化维度的理论,不同国家的人存在着文化差异,其中以个人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差异较为明显。
另外,Kogut and Sing[4]在1988年提出文化距离的概念,认为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距离都是存在差异。文化越相似的国家,他们之间的文化距离较近,反之亦然。比如,欧洲国家间的文化距离比跨洲国家间的距离要大得多,如法国与德国的文化距离比法国与中国的距离小。他们还指出,当一个人到达一个陌生的文化时,文化差异越大,他也将经历更多问题。
为了找出影响在福州地区高校工作的外籍教师跨文化交际的因子,进而找到帮助外籍教师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策略,使他们融入大学课堂与当地文化,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设计针对外籍教师与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为了更有效地获得解决策略,笔者在做调查问卷之外还对外籍教师、外事部门工作人员、中国教师进行访谈,来获取更多基于叙述与观察的数据。问卷主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总计发出1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48%。
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为个人信息版块,采集信息包括接受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国籍和外语掌握程度等。这一部分旨在调查可能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第二部分主要根据现有的理论,设计相关问卷来获取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问卷问题设计为开放式与非开放式问题。这些问题都有效收集调查数据,为本研究的分析提供良好的支撑。
本研究主要对影响外籍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子进行调查研究,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人口学影响因素、语言能力因素、文化差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权力距离差异)与文化距离。
2.2.1 人口学影响因素
本研究所调查的人口学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主要指外籍教师的年龄、性别与国籍。研究数据表明,外籍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受到年龄的影响。其中,年龄越大的外籍教师表示他们在与中国学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更为顺畅。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年纪大的外籍教师对于中国文化有较深的理解,他们的阅历使他们更容易了解中国学生。反之,65%的年龄为20~30岁的外籍教师表示他们在很多时候难以理解中国学生的行为。研究数据显示,性别对外籍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力较小。调查结果也显示,来自亚洲国家,比如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外籍教师的跨文化能力比来自欧美国家的外籍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这证明,国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2.2.2 语言能力因素
研究表明,外籍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其所掌握的语言能力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r=0.846),显著水平在0.01水平上(见表1)。此表格说明,外籍教师掌握的语言能力越高,跨文化能力越强。外籍教师的语言能力越强,就更容易与中国学生进行交流,能够理解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习惯,避免在交际中造成误解与冲突。较高的语言能力有助于外籍教师更好地进行文化适应以及理解文化差异,因为语言是交流的载体与工具。
表1
2.2.3 文化差异与距离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个人主义文化国度的外籍教师在与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学生交流时存在较多的跨文化接触问题,比如外籍教师无法理解中国学生的谦虚与委婉。然而来自与中国文化类同文化的外籍教师在交流中则显得更为顺利。所以,文化距离与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外籍教师、学生与外事工作人员的调查了解,文化距离与跨文化交际问题呈现高度正相关(r=0.732),显著水平在0.01水平上(见表2)。文化距离越大,跨文化交际问题越多,反之亦然。这个研究结果是与学者Kogut and Singh提出的文化距离理论相符合的。
表2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策略是加强外籍教师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即提高外籍教师对当地文化差异的理解力,具体措施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大学可通过外事部门对刚任职的外籍教师进行语言与文化的培训。研究表明,语言因素对跨文化影响深远。因此,大学应该聘请精通中英双语的教师对外籍教师进行汉语甚至当地语言的培训。另外,学校还可组织跨文化培训课程,向外籍教师介绍更多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
二是在了解文化共性特征外,很有必要让外籍教师了解文化的个性特征。积极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与交谈,来了解每个学生身上所承载的个性文化特征。集体主义的共性文化不可能完全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因此,外籍教师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要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实践。
三是克服文化震撼。外籍教师应该主动地采取措施克服文化震撼,尊重当地文化,而不能抱有抵触的心理。主动融入当地社会,而非被动接受文化。外籍教师应该摒除民族优越感,平等与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
本研究讨论了影响福州地区外籍教师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探究了影响因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进而找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结果显示,影响外籍教师跨文化接触问题的最主要的因子为文化差异与文化距离。除此之外,外籍教师的语言能力也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人口学的影响因素给大学在筛选外籍教师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高校在录用外籍教师时,应该优先录用阅历较为丰富,熟悉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教师。高校应该鼓励外籍教师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跨文化语言学习环境,为海西建设输出更多的英语人才。
[1]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2]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05,(5).
[3]Hofstede.Cultural Consequence[M].Beverly Hill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80.
[4]Kogut.Bruce and Singh,Harry.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3):411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