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露
【摘要】语文,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一直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国中华文化的结晶。语文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关系到学生行为做事的方式,是最贴近学生人格培养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有其本身的特点,它可以很完美地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情操的培养融合在一起,经过知识灌输、榜样示范、情感感染以及实践锻炼的方式,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人格的塑造。本文主要从目前我国教学中对人格塑造的三方面,来谈谈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塑造健康人格。
【关键词】语文 塑造 健康人格
伴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学生的人格塑造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现今学生表现在独立性和自律性上的人格变化更加需要及时地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在塑造健康人格上,我们应适当地采用语文教学的方式来促进人格的塑造。
一、语文教学对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在塑造人格的问题上,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语文教学在塑造健康人格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涵盖了包括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在内的多种人格因素,通过教学与实践锻炼能够很好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不衰,它始终在我国的教学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就像一盏智慧之灯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在我国现今传统文化不断丢失的情况下,将传统文化应用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来,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
1.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塑造健康人格。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离不开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况且《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很巧妙地利用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文学作品,挖掘出其中的审美陶冶价值,对学生进行一个具体的人格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静心地体会作品中的语言、情感,在老师的引导下辨别真、善、美,从而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得到心灵上的净化,塑造健康的人格。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的莫过于“情”字,所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情感的传达能够很好地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观。这种“披文入情”的方法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并不断地出现在教学中。比如有位老师在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首先很富有感情的讲述了自己的母亲,讲述许多不曾被自己发觉的关怀,学生听了以后很感动,然后就很入情地开始讲起自己的母亲如何培育和关怀自己,一下子全班学生处于浓厚的情感氛围里。这位老师也没有将这种讨论的氛围一直持续下去,而是选择適当的时机顺利地进入教学中。
2.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功能,以榜样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利用语文教学在思想教育上的独特功能,塑造优秀的学生榜样,从而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的时候塑造健康的人格。语言、文字和思想道德文化三方面的素质是语文素质的内容,这三种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关乎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2]。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党的一些思想融入进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在语文教材中往往会有很多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文章,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结和宁死不屈的精神;屈原的《离骚》中表现的对国家的怀念以及爱国心结,都体现出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教材中还有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强烈呼声,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都表现出了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情怀。
3.充分发挥实践功能,在生活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教学具有实践的功能,在生活进行实践能够很好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而且新《大纲》也要求将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融入语文教学。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要相对应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人格魅力。
“寓教于乐”,这是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在每次的活动中适当地加入教学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真正地体会那种感觉。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情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通过游览怀抱祖国的大山大河,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从中产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塑造了完美的人格。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采用语文教学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虽然语文教学能够很好地塑造学生的人格,但是不能忽略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书面的整洁、写作的工整以及按时完成作业同样也可以塑造学生求实、勤奋等方面的品格。
参考文献:
[1]袁晓丽.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健康人格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04).
[2]张峻森.创新语文教学.塑造健康人格[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3).
[3]李梅梅.加强语文教学注重情感教育塑造健康人格[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