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英 刘 冰
(湖北省植保总站 武汉 43007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的耕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湖北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从家庭种植向规模种植延伸,从手工劳作向设施农业进军。农业劳动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然而,要实现湖北从传统的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支撑,这对农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植保工作者,如何在实现“五个湖北”的宏伟蓝图中认清所肩负的责任和重担,更好的服务于湖北农业发展,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湖北省基层植保队伍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以期能为湖北植保队伍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湖北省处于我国的中部地区,全年雨量充沛、阳光充足,主要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大豆、棉花、柑桔等。据统计,2012年拥有耕地面积386.67万hm2,全年平均病虫草鼠害受灾面积累计达506.67万hm2次,植保防治工作任务繁重。目前,全省有17个市、州、区设立94个市(州)、县(区)植保站(本研究样本为92个植保站,下同),有各类工作人员774人。从植保人员的分布看,平均每个植保站8人~9人,其中最少的只有2人,为洪湖植保站;其次为武当山、保康县、夷陵区、远安县、公安县、应城市、咸安区等7个植保站,每个植保站有3名工作人员;人数最多的是松滋市植保站,为27人。从植保人员的年龄构成看,30岁以下56人,31岁~40岁171人,41岁~50岁374人,50岁以上174人,其中 40岁以上工作人员占整个植保队伍人数的71%(见表1)。从基层植保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看,1000元以下35人(其中包括14人不在岗),1000元~2000元274人,2000元~3000元349人,3000元~4000元87人,4000元以上29人,其中平均工资在2000元以下人数占植保队伍总人数的40%(见表2)。
表1 92个市县区植保站人员年龄结构
表2 92个市县区植保站人员平均工资情况
全省建立健全了省、市(州)、县(区)、镇(乡)四级植保工作体系,是湖北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对植保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基层植保队伍的现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现代农业的发展讲究良田、良种、良法,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先进的防治方法,所有这些必须依赖于农业部门的服务和技术指导,尤其是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绿色植保的理念在于综合防治、预防为主。这就要求植保工作者必须掌握前沿的防治技术和防治理念,同时还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功底。然而由于从事植保工作环境差,整天田间地头跑,待遇差,生活清苦,后继乏人导致了高层次技术人员的匮乏,据统计全省市县植保系统拥有正高职称人员8人,仅占基层植保队伍总人数的1%。
由于病、虫、草、鼠害具有发生面积大、发生速度快、造成损失大等特点,植保工作需要做到调查准、预测准、防得住,才能发挥植保工作的最大效益。2012年,我省共建设病虫测报区域站61个,负责全省病虫害的调查与预测预报。但是由于国家投资资金少,地方配套资金有限,区域站的建设大都达不到设计功能。病虫调查基本上采用人工调查法,由植保工作人员通过原始的方法进入田间地头调查病虫害并指导病虫草鼠害防控,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工作效率低,极大的限制了植保效益的发挥。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植保基层工作人员参与。而当今基层植保单位的大量需求与高校植保专业学生的相对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是植保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个人及家庭摆脱“农门”的思想很严重,不愿意再到农业部门特别是基层农业部门就业;二是社会上目前以“工资多少论成功”的思想也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到基层植保部门就业的愿望。据统计,目前,全省基层植保部门平均工资仅2000多元,且40%
的人员工资在2000以下,远远低于企业工资和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工资待遇低无法吸引更无法留住大学毕业生。
随着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的日趋常态化,加之大量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等因素,导致新的病虫害不断挑战着植保工作者,需要植保工作者不断更新防治理念、防治技术。然而,基层植保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严重,他们不会主动甚至不愿意去学习新知识,在防治中仍墨守常规。据统计,目前基层植保队伍中40岁以下工作人员仅占总人数的21%。另一方面,基层植保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和渠道去更新自己的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且平时沉重的工作压力也制约了知识更新的诉求。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进步,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植保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解决基层植保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要重视农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大对植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植保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一是要对植保基础设施建设有持续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植保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大财政对基层植保工作人员的补贴力度,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的补贴力度,改善基层植保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办公条件,增强基层植保队伍的凝聚力,激发服务农业生产的热情。三是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在高校宣传基层植保工作并给予主动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政策上的倾斜,帮助解决一定生活难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在新的形势下植保工作必须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必须依赖于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植保工作带来了新的手段,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快速、高效、灵敏度高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农田基本数据监测、病虫害预测预报、农药监管等领域,大大提高植保工作的效率,减轻植保工作压力。引入物联网可以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地方政府主导,国家、省财政配套投入,建立若干示范区。在示范区形成稳定管理和运行机制后再稳步加大投入,逐步向全省覆盖。
植保服务工作在农业生产环节中起到关键作用,直接影响农业的正常发展。要做好植保服务工作,必须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熟练的基层植保队伍;必须使现有的四级工作体系向村延伸,把植保服务工作做细、做精。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做好几项工作,一是各级政府要关心和重视基层植保队伍建设,在职称、住房等具体政策上给予倾斜,确保基层植保队伍的稳定;二是要理顺现有的工作体系,鼓励有技术专长和经营头脑的人才通过建立植保技术服务公司、统防统治合作社等形式主动参与植保服务工作,做到人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三是适当鼓励基层植保单位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利用市场作用缓解经费的不足,调动基层植保工作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做好植保服务工作的核心在人,而发挥人的作用的关键在综合能力的提升。做好基层植保队伍的再教育工作对提升植保工作服务质量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是要建立学历教育渠道,主动与农业相关高校合作,满足植保系统有学历提升工作人员的需要,特别是中青年技术人员的学历提升,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二是要建立业务水平的再教育,加强对基层植保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及时更新新技术、新方法。三是建立政策理论的再教育,聘请高校及政府相关人员讲解国家农业政策和内涵,增强基层植保工作人员贯彻国家政策,主动在植保领域有所作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