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理论视域下精英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特征和价值探析

2013-10-10 11:21:54江海霞
关键词:精英群体老年人

陈 静, 江海霞

(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河北 保定 071002)

世界卫生组织的老龄化目标经历了由“健康老龄化”向“积极老龄化”的转变。“健康老龄化”注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保持正常的社会功能,“积极老龄化”倡导“健康、参与和保障”,核心是鼓励老年人积极地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它更进一步地诠释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参与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活跃于我国基层公益志愿活动的老年人具有文化素质较高、奉献精神强等特征,他们在成功地延续和转变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体验积极养老的快乐。作为老年人群体中的魅力型权威,精英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对于改变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中老年人过度局限于家庭生活、晚年远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养老观念和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精英老年人群体对社会的反哺宏扬了慈善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一、老年人社会参与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一)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动机和价值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已经把老年人看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生产资源,并通过成人教育、再培训和康复医疗等方式来投资老年人力资源。日本提出了“银色富矿”的观点,把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活动看作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国外的学者多对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持支持态度,他们认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增进幸福感,积极参与社区和利益团体活动的老年人能够得到各种好处,参与社区活动是退休后感到幸福的重要标志之一。[1](P339~362)

我国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研究是在“老有所为”的基础上提出的。学者指出,志愿活动是城市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渠道,老年志愿者社会参与的动机主要是实现角色的转变、实现自我价值、保持人际网络和履行社会责任。[2](P121~125)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承载了积极老龄化丰富的内涵、目标和行动,从参与、健康和保障三个方面体现出对实现积极老龄化的三重境界,满足了老年人的多维健康诉求,使老年社会保障的理念得到升华。[3](P131)

为社会继续作贡献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精神支柱,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有利于老年人延年益寿,也有利于改善生活。有社会参与活动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要优于没有社会参与活动的老年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能够有效预防或减轻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性、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的消极改变,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4](P38~40)

(二)老年人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

学者指出,我国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需求不足、组织不力、设施不足。[5](P159)裴晓梅认为,中国的老年人,特别是城市老年人,仍然处于怀有社会参与意愿和社会参与机会稀缺的矛盾中。除了健康原因,有意识地将老年人排除在劳动力市场之外的强制性退休制度是阻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原因。而这种制度在劳动力过剩的社会中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增加了老年个人社会角色转变所承受的压力,同时,也使老年群体作为资源提供者的角色被忽视,而作为资源依赖者的角色被夸大。[6](P113~117)韩青松认为,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经历了从抽象到务实、从少部分人到广大老年人群、从概念到具体实施的变化。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客观情况却并不十分理想,如参与人数比例小,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在总体上极不平衡,城乡差异明显;二是性别差异悬殊,参加各项老年活动的比例男性高于女性;三是年龄差异,年龄越大实际参加老年活动的比例越低。他从政策的角度指出老年人社会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老年人社会参与没有走出传统观念,社会更多地把老年人视作被照顾的对象而忽视了挖掘老年人身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老年人社会参与范围的认识狭隘。很多人仅把老年人社会参与简单理解为就业。三是老年人社会参与需求与社会发展现状之间不协调。四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法制环境不够完善。[7](P41~44)陈茗、林志婉对城市老年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足够的经济支持、充裕的时间资源以及社会参与和奉献意识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基础。其中,文化程度的影响尤为令人注目,文化层次越高,就越可能掌握更精细更专业的技能,具有更强的工作能力,个人综合素质也较好,这些内在的积淀使得他们退休后仍然会保持一种自信,即认为自己若有机会仍然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他们指出,我国老年志愿者活动尚未成为广泛的老年市民活动,其主体构成还停留在“老年精英”层面。[8](P30~34)

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老年人整体或分性别社会参与状况的分析,但是忽略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群体退休后参与社会活动的内容和途径的差异性,欠缺对不同社会地位的老年人社会贡献的差异性的客观认识;没有把老年人精英群体视为一个既存的社会群体加以挖掘其重要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没有对精英老年人力资源的潜力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精英老年人与角色理论

(一)精英理论对“精英”的理解

“精英”一词源于法文“elite”,本意指特别优秀的商品,也指特别优秀的人。传统精英理论在认定社会的异质性观点下阐述社会精英成员群体对社会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功能。代表人物有帕累托(Vilfredo Pareto)、莫斯卡(G.Mosca)、米歇尔斯(R.Michels)、梅塞尔(Meisel)等人。传统精英理论惯用于解释政治分层体系,认为社会成员分为精英和大众,社会是由精英来进行统治的,精英层是少数的统治者,他们建立政权和维持社会秩序、引导社会变革。帕累托的精英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精英指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人;广义的精英指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里取得突出成绩或非常优秀的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脱离社会主要生产领域的老年人群体,对精英的界定主要采纳帕累托关于精英的广义层面的理解,指在社会活动领域中才能突出、对社会有重要贡献的优秀人群。

(二)精英老年人的界定

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都是影响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会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城市中文化程度较高的大都是离退休的老年人,他们大都有一技之长,有很多还被返聘,继续工作,他们的衰老感普遍要比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年人低。[9](P55,97)了解老年群体的异质性,是科学合理地满足老年人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学界逐渐重视老年人内部的阶层分化问题。曾有学者[10](P65~67)依据西方典型的分层指标体系,结合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生理特性,按我国实际状况,采用多种社会分层指标,既按收入财富分层,也按地位身份分层、还按性别年龄和自理能力分层,将我国老年人分为老年干部阶层、老年知识分子阶层、老年工人阶层、老年农民阶层、老年妇女阶层、需长期照料老人阶层。老干部群体、老年知识分子群体经济收入有保证、文化水平较高、重视精神和心理需求、家庭地位较高,而老年工人群体、老年农民群体以及老年妇女群体总体文化水平较低、经济收入较少、家庭地位较低。[11](P52)

现阶段我国的大众老年人群体通常被排斥出社会主流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被视为社会中的弱势人群,但在老年人群体中不乏继续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精英分子。本文主要依据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人际资源、社会参与的范围、社会影响力、奉献意识等指标,将老年人划分为精英老年人群体和大众老年人群众(见表1)。精英老年人主要是指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文化程度较高、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较强、具有较广泛的人际资源网络、具有较稳定的经济收入、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奉献意识和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老年人。

表1 精英老年人和大众老年人的区别

(三)角色理论对老年期心理行为调适的理解

引发老年期身心和行为重大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老年人脱离生产领域后所导致的社会角色的变化。角色理论是解释个体如何调适自身以适应老年期生活的重要理论之一。“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原指规定演员行为的脚本,后用来解释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如何影响了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倾向于模糊不清。如在脱离社会生产领域后,原有角色的丧失或中断,角色的不连贯性,影响了老年人退休后的心理行为调适,尤其是随着角色变化所带来的在家庭和社会中经济社会地位的下降、话语权的丧失等,使老年人产生年龄依赖,消极被动地适应晚年生活。伯吉斯指出,退休人员的角色就是“无角色”,对老年人不能一贯地用社会规则来指导他们的行为,这样就把他们排除在社会有意义的活动之外了。[12](P63~64)

个体在晚年期能否接纳角色的转变,能否合理地理解角色对于生活的意义,关系着他能否保持健康的身心。晚年期角色的变化会对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不同的老年群体其需求也各异。对于大众老年人群体,他们的生活重心在家庭,含饴弄孙、过安宁平静的家庭生活是他们的幸福所在,因此,退休后可以较好地适应因角色转变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精英老年人退休前在单位担任着重要职务,中年时期的成就感来源于工作,退休后如果角色中断或丧失,他们会有较强的失落感,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会在一定意义上延续了退休前的社会精英分子这一社会角色。晚年时期仍可以活跃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舞台,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可以在社会角色的延续和转变中继续体会人生的成就感。之后的脱离理论、活动理论和持续性理论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晚年期脱离或参与社会活动对老年人身心状况的影响,其中持续性理论默认了心理学中人的基本个性特征终身稳定这一观点,认为价值观、活动以及关系的持续性对部分老年人是较好的适应策略,由于内在和外在持续性的自我模式经历了时间的检验,而自我和行为的持续也不断地强化了心理和社会安全感。

三、精英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特征和价值

河北省保定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有名的长寿之城。本文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精英老年人群体不同类型的社会参与状况进行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解析精英老年人如何通过社会参与实现原有社会角色的延续或转换,如何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对精英老年群体发展的关注,促进社会对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挖掘和开发,同时为提升大众老年人群体的生活境界,为培育老龄社会新型的养老文化和养老模式提供参考。

(一)精英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类型

1.通过民间组织参与政治、文化和志愿公益活动

案例1:保定市老年人协会自成立以来多次受到国家政府的表彰,它的各个部门主要由国家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的离退休老年人担任负责人,负责组织策划社会活动,曾组织编写并出版了诸如《保定老年》、《夕阳周讯》和《百善孝为先》等书报资料。以成立于2004年的老年协会下属的维权工作委员会为例,部长张某退休前是市妇联干部,两位副部长分别是信访局退休干部和市棉纺厂退休书记。政府每个月会补贴给每位负责人一百元的工作费,负责人们经常自愿拿出部分退休工资来支持维权会工作的开展。他们在保定各个社区号召老年人学习“十八大”精神、开展普法宣传、节水活动,得到老年群众的支持和认可。维权工作委员会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一周一次的议事程序、稳定的基层志愿联络队伍,选取近二十个社区建立了老年维权工作站,建立了一支较稳定的老年维权志愿者队伍,其成员主要由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老工作模范和老领导们组成。维权会与法律援助中心合作成立维护老年人权益律师团,在司法局、社区办、老龄办和妇联的配合下,从成立至今,已无偿为五千余名遭受权益侵害的老年妇女提供法律援助。老年维权部在近五年深入保定市各个社区开展社区、家庭节水活动,在政府与媒体的配合下,有力地增强了市民的节水意识,目前保定市区已形成年新增节水能力三百万立方米的趋势。[13](P15~20)

案例2:成立于1990年的保定市竹林书画社是离退休老年人为主体的民间社团组织,二十余年来,坚持面向基层的服务方向,坚持扶贫济困的善行义举。他们在保定市竞秀公园、东关公园以及滨河公园长期展示书画作品,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书画社在保定及周边地区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会员素质较高,他们常下社团和农村、进学校和医院、赴老区和军营,以书画形式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书画社积极组织会员参与社区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通过赠送群众他们自己创作的书画来表达对人民大众的深情。书画社还曾通过组织义卖活动,将所得经费用于支持保定唐县贫困山区孩子们上学,支援抗洪、抗震以及东南亚海啸受灾群众。书画社有明确的章程、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每周一次的集体议事和一年一度的社员代表大会,并接受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14](P19~21)

2.参与经济活动

(1)自主或与人合作创办企业

案例3:高某,党员,保定市某培训公司总经理,退休前为河北省建设集团统计师,受教育程度为大专。高某在接受访谈中提到,“2004年刚退休时我很不习惯,与街坊邻居打麻将或是逛公园,不符合我几十年来一贯把主要精力放在统计工作上的生活方式。正好这时,一个正在办培训学校的老朋友让我去当会计,我一下子就来了干劲,很欣慰又有地方需要我干工作了。后来就一直干到今天,学校规模已经比我加入时扩大了许多,我和朋友一直坚持下来,事务挺多的,但是我乐意。其实挣钱不是主要目的,每天都过得充实、有成就感才是我退休后一直坚持工作的最主要的原因。”

案例4:闫某,农工党党员,大学文化程度,十多年前在保定新市区人民政府、新市区卫生局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帮助下,创办了保定恒兴中西医结合医院,由此解决了西郊地区尚无规模医院、群众就医存在不便的问题。医院现已有职工四百余人,年收入数千万元。在长年坚持探索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她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常年主动向贫困山区捐赠,资助因家境贫困而面临失学的乡村儿童。[15](P10~11)

(2)接受原工作单位返聘

案例5:保定市第一医院返聘医生杨某,党员,退休前是第一中心医院专家,从事医疗工作四十余年。退休后,接受医院返聘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杨某指出,医院乐于返聘和他一样有着丰富临床医疗经验、医德和技术都受到病人及其家属的肯定、有广泛而稳定人际资源的老医生。他们继续工作,一是可以向年轻医生传授临床医疗经验,二是他们在专业领域内的良好名声可以稳定或扩大医院的社会影响力。

3.通过参与传统体育活动强身健体、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扩展社会活动空间

案例6:河北农业大学老年太极晨练队成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主要成员由河北农业大学的退休教师组成。出于对太极养生文化的热爱,无论寒暑,每天清晨六点到七点,老人们坚持不懈地准时练太极,并从中收获了健康和快乐。退休教师张某曾因疾病在家静养多年,练太极后精神焕发,旧日心脏疾患渐行消失,他现担任河北省老教育工作者协会主席、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积极参与多个领域的社会活动。李某是曾参加过淮海战役的离退休干部,因家务累、工作忙而身体孱弱,坚持练太极后体质明显增强,她还积极参加河北农业大学的老年模特队,并多次参加保定市和全国的模特表演。[16](P12~13)

(二)精英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特征

从文化的角度看,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形式、程度以及对参与的认同感均是文化、心理的物化形式。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有一种政府情结,体现为对政府所组织的社会活动的信赖、服从和安全感,参与政府组织的活动,也比较容易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9](P210~212)

第一,精英老年人退休前的职业身份多是党政机关、国家企事业单位干部或者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其身份相匹配的职业威望会有助于其组织和发动群众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感召力,他们作为老党员或民主党派人士,本身的角色形象也在象征意义上代表着党政机关在基层开展工作,较易获得大众老年群体的信任。精英老年群体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精专的业务知识,他们在退休后参与社会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与其退休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密切关系。离开原工作岗位后,他们在基层民众生活中仍然拥有较高的威信且工作能力突出,能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整合资源,由下而上地组织和动员基层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第二,精英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较高,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强烈,对悠久的历史文化宝藏满怀深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坚定不移的拥护者。竹林书画社书画活动的主题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现代英雄模范。老年人协会维权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张某在访谈中指出,她从事了一辈子的妇女工作,深感维护妇女权益的重要性是驱使她退休后成立了维权委员会的最大动力,可以继续为人民服务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党员的角色意识使得他们乐于在退休后继续奉献社会,秉持“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热情服务大众、诚心运作、真心实干,通过志愿参与各项公益活动来延续人生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竹林书画社的老年同志认为寓情于书画不仅可以平和心绪,还可以通过书画把爱传递到社会的角落,能够在体验艺术的过程中帮助社会弱势人群,是人生中很有意义的事。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院长闫某多次谈到,“医是爱,不是商”;人类因爱而伟大,生活因慈善而阳光。

第三,精英老年人退休前的社会角色规定了其明确的权责意识,退休后在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继续恪守在原工作岗位中长期坚持的职业道德,实现了角色意识和体验的延续。竹林书画社在自身努力与社会互动形成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发展壮大,主要是书画社中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的老干部老党员同志们长期坚持通过书画活动融入基层群众的生活。维权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每周二和周五上午都会在办公室坐班接待每一位来访的老年群众,倾听老年群众的心声,竭尽所能地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解决问题是他们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工作。退休后,相对于经济报酬的获得,他们更执着于推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有很强的恒心、毅力和社会责任意识。返聘医生杨某谈到,只要身体状况还允许,他会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为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患者认真诊断,不辜负病人及其家属以及单位对他的信任和支持。

(三)精英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价值

精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多集中在志愿公益领域,评估精英老年人群体社会参与的功能和价值时,应重视精英老年人群体社会参与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坚强的意志品质、无私奉献的爱心、宝贵的社会责任感等精神文化特质,重视精英老年人社会参与对重构社会基层养老文化以及延续传统美德的重要影响。

第一,精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生活方式符合“积极老龄化”理念,切实地实现了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老年人可以通过理性接纳角色变换的客观必然性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来寻求新的社会角色,并在扮演新社会角色中获得心理满足,营造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学者指出,老干部群体退休后的主要需求是政治待遇、尊重需求、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11](P52)精英老年人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继续利用自身的优势,如较高的文化素质或技能、丰富的人际资源网络等,在退休后寻求新的适合展现自身才能和发挥余热的社会角色,实现了原有社会角色的合理延续和转变,在参与和奉献中实现人生的快乐和满足感,有效地排解了晚年期易发生的因角色中断而导致的沮丧、悲观等消极心理情绪的干扰。

第二,精英老年人的慈善参与对宏扬慈善精神和促进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精英老年人的善心善行是联系家庭、社区与政府的爱心桥梁。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整合资源服务于家庭和社区,为维护基层弱势群体的利益而努力呼吁,加强了基层社区和政府之间的联络和相互信任,他们所开展的基层工作不仅增强了老年人群体的维权意识,也增进了社会对老年人群体重视,促进了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增长,为向公民社会转变奠定了基础。精英老年人自发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增强了老年人群体的自组织性,强化老年人的自我保障意识,通过在基层社区组织和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在参与中了解社会的最新发展动态,弥合与年轻一代家庭成员的代沟,有益于顺利地处理家庭人际关系,构建快乐和谐家庭。

第三,精英老年人对社会的热诚奉献,是老一代革命者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真实延续,大力促进了我国优良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他们在参与社会基层文化政治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勤劳、无私、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是营造社会诚信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我国基层社会秩序的整合以及社会诚信体系的修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老年人们乐于参于传统体育项目如扭秧歌、打太极等,尤其是对祖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并乐于将之发扬光大的精英老年人群体,通过组织集体类体育活动,带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在促进全民强身健体、怡养性情的过程中,实现了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延续。

四、提高精英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对策建议

第一,精英老年人面临着因年老体衰而不得不中断社会活动的困境,也面临着终身学习和继续社会化等问题,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同样需要来自国家社会保障系统的支持。社区、家庭以及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的相关组织应协助他们及时更新逐渐老化的知识结构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并思考如何构建稳定而可持续的社会参与机制,在促使老年人身心受益的过程中,同时实现其与家庭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第二,老年人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是其身心特征和利益诉求得以展现的过程,政府、社会、家庭需全面地了解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体的异质性需求。精英老年人是老年人群体中较为特殊的高素质人群和社会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充分发挥精英老年人群体社会参与的正面社会功能,激活潜藏在我国民间的优质老年人力资源,形塑较为稳定和规范的社会参与机制是部分减轻家庭和社会养老负担,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梅塞尔[17](P238~239)指出精英是一个有意图的建构过程,他认为精英的核心要素包括群体意识(consciousness)、凝聚力(coherence)和共谋(conspiracy),精英成员必须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个体成员的行动必须与群体利益相一致,社会成员间必须要有信息交换并促成策略不断演变以增进群体利益。政府、社会和家庭应深入了解精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动机和心理需求,重视精英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社会途径和活动空间,从精神和物质层面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和保障,让更多的精英老年人感知自身存在的重要性,体验到被社会重视和关怀的快乐,激发和引导更多的精英老年人在社会参与中变消极养老为积极养老,在丰富晚年期闲暇生活的同时增强权能感和价值感,以点带面地逐步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负面认知,从精神文化层面增进精英老年人群体乃至大众老年人群体的社会福利。

第三,精英老年人活跃于志愿公益活动领域,他们为社会创造的主要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政府和社会应重视精英老年人群体对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精英老年人的优良品行和正面的角色形象是感化和教育年轻一代社会成员的文化资本,政府应从民间组织和社区层面整合这种资源,促进精英老年人与年轻社会成员通过系列的公益活动进行交流,一方面可以增进不同年龄阶层的成员在家庭之外的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的互动和相互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年轻社会成员近距离地学习和内化精英老年人在社会参与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执着于理想、重视集体利益、奉献和利他精神强等美德,有助于新一代年轻社会成员增强集体观念、提升思想境界。同时,也可以满足精英老年人期望在社会参与中体现价值和获得快乐的心理需求,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阶段精英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更高,参与活动的范围更广。社会应重视女性老年人精神需求和生活质量的提升问题,为女性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适宜的空间和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充分肯定精英老年人群体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在否定大众老年人群体的社会价值。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阶段的老年人群体的构成中仍是以大众老年人为主,学者曾指出大众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主要在于对家庭的照料,通过解除家庭成员的后顾之忧来间接地为社会作贡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未来的中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会不断提高,如何形塑有助于老年人合理安排闲暇生活的养老观念是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予以关注的问题。积极的生活方式会刺激老年人身体的适应机能,节制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保持一定的生活目标与追求会生活得更有意义,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应客观地看待精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意义和相关限制,从构建健康积极的老龄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思考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合理机制,将不同群体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特色模式纳入我国老龄政策的规划,为促进老年人适度参与社会活动创造安全和宽容的社会环境。

[1]Frank W..Young,Voluntary,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J].Research on Aging,1998,(3).

[2]段世江,王凤湘.中国老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质性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王新文,段世江.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三重境界——基于积极老龄化实现途径的探讨[J].前沿,2012,(1).

[4]刘 颂.老年社会参与对心理健康影响探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0).

[5]白恩良.北京市老年人的需求与对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

[6]裴晓梅.从“疏离”到“参与”:老年人与社会发展关系探讨[J].学海,2004,(1).

[7]韩青松.老年社会参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0).

[8]陈 茗,林志婉.城市老年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2004,(3).

[9]张恺悌.中国城乡老年人社会活动和精神心理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0]刘庚常,彭 彦,孙 奎.我国老年人口社会分层初探[J].西北人口,2008,(1).

[11]王树新.老年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12][美]N.R.霍曼.社会老年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13]保定市老年协会、保定市人民政府节约用水办公室.科学节水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五年回眸[Z].2011.

[14]张瑞民.矢志不移服务大众,善行义举二十二年[J].保定老年,2012,(4).

[15]卫 文.白衣天使,爱洒人间[J].保定老年,2012,(6).

[16]宋永昌.晨练太极,坚持不懈——记河北农大老年太极晨练队[J].保定老年,2012,(5).

[17][澳]马尔科姆·沃特斯.杨善华,等,译.现代社会学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精英群体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40:44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5:16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它们都是“精英”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14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24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1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世界汽车(2016年8期)2016-09-28 1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