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

2013-10-10 00:52林万明
中小学电教 2013年1期
关键词:收藏夹语句探究

☆ 林万明

(高邮市南海中学,江苏高邮 225600)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钥匙。因此,我们应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其“导火线”的作用,为课堂教学创设一个良好开端。下面笔者就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

一、设置悬念,吸引注意

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学生学习成败的关键。而好的教学导入必定能像磁铁石一样,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因此,教学导入要通过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心理上的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立即进入活跃状态。这样,学生为了解开悬念,自然而然地就会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案例一】在教授《信息技术》上册第1章第1节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第三部分“信息的数字化”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在黑板写了三个数字“10000、16、10”,请问你有办法使这三个数相等吗?

问题一出,许多学生就议论起来。经过讨论,学生纷纷表示如果10000跟10相等倒是有可能。如给它们加上单位:10千米=10000米,但16怎么都不可能跟另外两个数联系在一起。

师:真的是这样吗?16就不可能跟其它两个数相等了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让它们相等,顺势引入新课。

以上的教学导入中,简单的三个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实效。

教学导入必须围绕教学对象展开,并分析当学生身处这样的导入中,学生是否会产生与该学习对象相关的各种预期的心理感受(好奇、联想、疑问、矛盾、向往),当这些感受能促成学生的自主探究时,所创设的教学导入才是可行的、必需的。

二、启发思维,激活课堂

教学导入要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这样学生才会快速地进入角色。

【案例二】一位教师在上“收藏夹的使用”这一课时,创设了一个这样的导入情景:

师:大家一定都看过如《十万个为什么》这种知识繁多的百科知识书。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快速找到你想要看的故事?

生(教师做引导回答):可以通过目录来查找想要看的故事。

师:那你还知道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常常接触的一本“读不完、看不尽、消息最快、信息丰富”的“信息大百科”吗?

生:因特网。

师: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阅读“信息大百科” 的?(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中学习过的“搜索引擎”)教师简要概述利用关键字进行信息搜索……

师:如果我今天去过的网站,明天我还想去呢?后天还想去?以后每天都想去呢?

生:输入网址。

师:如果你忘了网址怎么办?

生:每天都用怎么会忘记?(本来这部分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设想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回答“用收藏夹记住网址”,但教师期望的结果没有出现,于是她只能继续顺着自己设计的思路往下讲。)

师:既然这本“信息大百科”很庞大,我们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也试着给它制作一个小小目录。接下来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教学内容,依次讲解有关收藏夹的操作。

这个案例中教师想通过在“信息大百科”中检索知识,来引出在因特网上检索信息,然后期望通过语言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收藏夹”的必要性,但结果却是让教师失望的,因为教师设计的情节发展和期望的结果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情节的设计如果不够科学合理,将使“激发”无从谈起。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直接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本堂课中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怎么让学生感到“这(我想打开上节课好不容易搜索到的几个感兴趣的网站)应该怎么办”。基于此,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导入,教师通过演示打开几个学生感兴趣的网站,尽可能多几个,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打开这些网站。这样,就可以不着痕迹地把学生带入解决“如何快速地记住这些网址”的问题情景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

三、利用兴趣,自主探究

我们在设计导入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并用系统论的观点去设计整堂课的情景创设,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上课伊始的新课导入。一些课让人感觉“作秀”的症结就在于忽视了“激趣”与“维趣”的衔接问题。

【案例三】在教授《信息技术》第6章第1节声音的获取与处理的“声音的获取”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让学生打开GoldWave软件,用默认设置录制一段时长10秒钟的声音,然后保存上交。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所录制的文件的大小是多少?

通过观察得知,所有学生的文件大小都是1.68MB。

师追问:你们录入声音的内容、音量都不一样,可为什么文件大小都是1.68MB呢?

学生们都很奇怪,产生一种急于想知道原因的学习冲动。这时,笔者引出课题:同学们如果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的话,那就要了解声音的数字化原理。

当学生身处这样的导入情景时,能完整地体验“好奇”到“了解”再到“向往”的心理经历,然后在“向往”心理的驱动下,去主动完成任务的探究。同时,“为什么文件大小都是 1.68MB” 这个问题贯穿着整个课堂,所以,它能持续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完成意义建构。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是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导入时,应在“趣”字上下功夫,使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深厚的兴趣,自觉地排除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教学导入的创设不只是为了“激趣”,同样须考虑“维趣”。教师要考虑开始“激趣”时的教学环节和后续自主探究教学环节的衔接和过渡问题,使“激趣”和“维趣”相统一。

四、承上启下,铺路架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设计出联系旧知识、提示新内容的承上启下的教学导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案例四】在一次外出学习时,听省特级教师上了一节《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第四章第三节“循环语句的使用”的观摩课。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导入。

有如下的顺序结构程序段:

请问该程序段运行后,s=?,i=?

在这一环节,教师把循环体中的语句分解为学生便于理解的顺序结构语句,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语句有什么用?这样重复岂不是太麻烦了?这些问题引领着课堂自然推进,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循环语句。这样的导入设计,从顺序语句这已有知识上进行迁移,就能较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循环语句。而且采取这种前后衔接的方式导入新课,既减小了学习的坡度,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保证了章节体系的系统连贯性。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巧妙的教学导入,形式不拘一格,变化多样,必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因地制宜,找出适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导入方法,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1]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初中信息技术.

[2]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用书.

[3]陈庆文.课堂导入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4]陈碧英.浅谈课堂导入的艺术[J].读与写杂志,2010,(8).

[5]魏雄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收藏夹语句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资源管理器导航项目“请出请进”
重点:语句衔接
几个关于浏览器收藏夹的技巧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我的宝贝收藏夹
我喜欢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