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舆情的引导

2013-10-09 06:02尚彦镔
中国信息化·学术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原则建议

尚彦镔

[摘要]本文简单讨论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和问题,说明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情;问题;原则;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052-0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力量不断增强,各地网络舆情频发,对我们党和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考验。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受社会事件、社会心理、重点网站、传统媒体、政府应对、意见群体及网民参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引导起来难度极大。

一、现阶段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技术层面,部分干部对网络技术了解不够

据重庆市2010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尽管干部整体上网率已超过90%,但多数仍属浅层单向触网状态,81%的人只是上网“看看新闻”,42.7%的人不会使用QQ等即时通讯工具,81.3%对微博等社交网站完全不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不了解网络,如何来应对网络,更谈不上引导网络舆论走向了。

2、意识层面,部分干部对网络舆情重视不够

部分干部存在“身正不怕影子斜”、“家丑不可外扬”、“网络让问题扩大化”等心态和顾虑,以及网络负面信息会妨碍进步、影响升迁等错误观念,要么对网络舆论监督不理不睬,对各种网络传言和质疑不回应,要么采用堵、盖、封等手段,时刻提防并设法控制舆论传播,更有个别干部认为,新闻传媒和网络是可以控制的,从而在心理上轻视了网络舆情的巨大能量。

3.应对方面,部分干部对网络舆情引导不当

在网络舆隋引导过程中,一些地方和干部存在拖延应对、虚情应对或缺位应对等情况,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舆论,缺乏相应的应急引导机制,抑或机制运作上存在疏漏。担心消息公开不利于处置危机,影响政府形象与社会稳定,或是担心说了真话就表示承认自己工作中有过失,对突发事件采取“瞒、压、拖”的政策,不敢公布事件真相,或者公布时语焉不详、遮遮掩掩。

二、网络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

1、及时准确。公共事件报道特别是突发事件报道要有效影响受众,必须突出报道的时效性,做到“快”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占领舆论制高点。

2、公开透明。谣言止于公开,事件发生后,如不能及时公开相关『青况,就可能导致非正常渠道的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影响事件的处置。公开透明能够确保人们获取信息的权威准确,压缩谣言扩散的空间。

3、有序开放。开放是公共事件处置中应当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时,开放应该是有序的,即新闻报道不应妨碍事件的处置或对公众思想形成干扰。

4、有效管理。公共事件中加强媒体管理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在事件处置过程中加强管理,规范采访行为,是确保正常采访的需要,也是确保事件处置正常进行的需要。

5、正确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要做到“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形象,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妥善处置。

三、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应急机制

完善的工作机制是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重要保障。要警惕“技术决定论”,着重从制度建设上解决现实问题。要成立专门的组织并建立协调联动的机制,由专人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预警监测。所谓“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这对于争取时间、争取主动引导具有重要作用。

(二)及时发布信息,赢得第一落点

1、第一时间发布。具有抢占舆论先机、切断谣言产生源头、满足公众媒体心理需求、稳定人心、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塑造政府高效负责形象五个好处。2、内容真实可靠。认真核实发布信息,避免虚假、不实信息出现,用权威传播渠道公开,提高公众认知度,引发公众共鸣。3、发布方式透明。采取召开背景吹风会、组织媒体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政府网站发布新闻信息、手机发布等方式公布信息,在发布中要做到事件发生发展过程透明、事件应对处理措施和处置过程透明、信息发布形式透明。4、精心设置议题。用权威、准确的信息驳斥不实、不良信息,帮助公众甄别事件真伪,用不为人知的背景资料,科学依据等,对事情进行充分论述和解释。5、坚持滚动发布。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发布,增大公众得到的信息量,让公众充分了解事件及其处理过程,最大限度的凝聚人心,提高公众信任度。6、把好关把好度。消息的发布不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在相关消息发布之前,有关部门要进行沟通、协商和确认,确保口径一致。

(三)主动设置议题,占据舆论空间

主动设置议题是占据舆论空间、引导舆论走向的有效方式。要根据舆论引导的需要,主动设置议题。注重发挥党委、政府掌握权威信息的优势,把党委、政府想说的与群众想知道的有效结合起来,主动阐明党委、政府的主张,形成政府议题,并力争实现政府议题与公众议题、媒体议题的高度重合。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和传统媒体各自优势,双管齐下,充分满足公众知情权,减少网络谣言、偏激言论的空间,增强党委、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形成网上和网下工作合力。

(四)密切关注舆情,有效引导舆论

准确掌握舆情、加强舆情研判是引导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舆论引导的主动性、预见性和时效性。各部门、各单位要组建专门队伍负责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形成互联互通的舆情信息机制,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有效引导。在引导过程中个要做到:注重对舆论参与对象的引导,普通成员和意见领袖对舆论传播的作用不同,网络上许多信息都是由意见领袖过滤后扩散给受众,对于他们要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注重对议题的引导,注意把握传播过程、参与主体和议题特点,因势利导,对于暂时无法妥善解决的事件,则要开诚布公向公众作出解释,获取公众谅解和支持,再适时把注意力引导到其他方面,最大限度地平息公众不满和转移公众关注。

(五)加强媒体服务,寓管理与服务

做好媒体服务是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环节,是国际惯例,同时也是沟通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途径。要及时设立媒体服务机构,视情况可由宣传、后勤等部门组成。在媒体服务过程中要做到:1、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为媒体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扩大媒体报道的积极因素,引导媒体进行客观、友善的报道。2、积极主动服务,满足媒体采访要求。注重细节,简化工作流程,努力为媒体采访创造便利工作条件,营造良好工作氖围。3、创新工作方式,寓管理与服务之中。遵循新闻规律,减少宣传痕迹,避免对媒体提出不合理要求,理性对待监督,合理引导媒体报道。4、严格依法行政,保障记者合法权益。保护记者个人权利即是保障群众知情权、保护自身,干扰、阻止甚至恐吓记者采访,只能事与愿违。

(六)注重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舆论引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往往涉及多个地方和部门,只有加强统筹协调,才能获得多方支持,形成整体合力和整体效应。要做到:充分发挥宣传部门的主导作用,宣传部门要主动走到前台,尊重新闻规律,用专业化的服务与媒体、公众做好沟通。明确和建立处置事件的“一种姿态,一套机制、一个平台”,一种姿态即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姿态;一套机制即由宣传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联动的信息处理和新闻发布工作机制;一个平台即以政府新闻发布会为主,集中采访、提供新闻通稿、召开背景吹风会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新闻信息统一发布平台。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原则建议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三代人的建议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