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芹 郭宏英 杨茜 王翯 李立琴 周雪
糖尿病和肿瘤都是由多因素引起的严重慢性病,两者在全球范围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二者之间存在肯定性的关系[1]。恶性肿瘤与糖尿病的关系一直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当它们并存时可以相互影响,从而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被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分析39例合并2型糖尿病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情况,探讨合并糖尿病子宫内膜癌的特点,为合并糖尿病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治疗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至2011年保定第一中心医院经病理学诊断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筛选出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试验组),随机选取同期不合并糖尿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31~73岁。所有病例均无心脏病、脑血管病及其他恶性肿瘤,且术前均未经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按FIGO(2009)标准。2型糖尿病诊断参照1999年WHO提出的标准(即症状+空腹血浆葡萄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11.11 mmol/L)。
1.2 观察指标 收集7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基本信息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初潮年龄、孕产情况、空腹血糖、空腹血脂: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脂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一般情况比较 试验组体重指数及空腹血糖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初潮年龄、孕次、产次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2组一般情况比较±s
对照组(n=40)t值-0.606 0.511 -0.665 -0.101 2.081 9.225 P值0.547 0.611 0.508 0.920 0.041 0.001
表2 2组血脂及血压比较±s
表2 2组血脂及血压比较±s
t值5.067 1.056 -0.716 2.619 2.996 2.424 P值0.001 0.294 0.476 0.011 0.004 0.018
2.2 2组血脂及血压的比较 试验组的 TG、VLDL-C、SBP、DBP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TC、HDL-C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临床病理参数的比较 2组在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增加包括胰腺癌、肝癌、乳腺癌、结肠直肠癌等[2]多种类型肿瘤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机体胰岛素水平增加[3],一方面使芳香化酶活性增加,另一方面使性激素结合蛋白水平下降,从而导致机体游离雌二醇水平升高。过量的雌激素对子宫内膜产生直接增殖和抗凋亡效应并诱导IGF-1发挥间接作用,研究认为IGF-1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对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发挥重要作用[4]。Sandra等[5]也认为胰岛素刺激类固醇的生成,抑制性激素结合球蛋白表达,IGF-I和性激素水平增高,促进绝经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结肠癌的发生。同时胰岛素可以上调孕酮受体,使孕酮水平降低[6],最终有利于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因此,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表3 2组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例(%)
Chodick等[7]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女性糖尿病患者生殖器官、消化器官肿瘤的校正危害比分别为1.96、1.41,显著增高,而皮肤肿瘤的危害比显著降低;在男性糖尿病患者,总体肿瘤风险并不增加,且前列腺癌患病风险降低47%。宋力[8]对1987至2009年9月间国内外发表的含有糖尿病病史作为子宫内膜癌危险因素之一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证实糖尿病作为独立因素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相关性,糖尿病为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而与糖尿病及肿瘤直接关联的生物学机制包括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炎症和与二者都相关的因子的作用,如热点因子SIRT1不仅控制细胞周期,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然而Hanbali[9]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研究认为糖尿病在对抗转移中具有保护效应,长期高血糖可促使微血管内皮增生,基底膜增厚,而不受肿瘤细胞侵袭,但不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本研究中合并糖尿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较单纯子宫内膜癌患者体重指数大,Grote等[10]认为雌激素主要来源于脂肪组织芳香化肾上腺雄激素,肥胖使雄激素芳香化增加,同时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减少,导致雌激素生物利用度增加[6]。近20年有研究资料都提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与高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并缺乏孕激素拮抗有关[11]。糖尿病与癌症共享了许多危险因素如老年、肥胖及久坐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体育锻炼以及减重能减少T2DM和某些癌症的发生危险并改善两者的预后。
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伴发代谢紊乱,高脂血脂是其主要表现之一。血脂代谢异常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过多的胰岛素刺激肝脏合成TG,同时刺激脂肪合成,增加了血液中TG和VLDL的含量[12]。糖尿病早期,即存在脂代谢紊乱,随着病程进展,不仅血糖水平逐渐升高,还会产生高胰岛素水平的相应降低,以及胰岛素抵抗,这些都会加重脂代谢紊乱。脂代谢异常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脂毒性会对机体多器官造成损伤,应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与子宫内膜癌两种疾病相互叠加,加重了病情程度,所以合并有糖尿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更应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而且高血压是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理基础[13]。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与高血压显著相关,是影响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14]。近年来认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生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目前国际上多数主张成人血压应从115/75 mm Hg起步,因为从此之后,收缩压每升高20 mm Hg,舒张压每升高10 mm Hg发生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将增加1倍。本研究中试验组血压高于对照组,即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合并糖尿病这一危险因素的同时,也易合并高血压。
在女性人群中提倡健康的饮食习惯,积极监测并控制血糖,预防并且控制糖尿病,对于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重大意义。对合并糖尿病的子宫内膜癌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1 Novosyadlyy R,LeRoith D.Hyperinsulinemia and type 2 diabetes.Cell Cycle,2010,98:1449-1450.
2 Vigneri P,Frasca F,Sciacca L,et al.Diabetes and cancer.Endocr Relat Cancer,2009,16:1103-1123.
3 Chowdhury TA.Diabetes and cancer.QJM,2010,103:905-915.
4 Nussbaum T,Samarin J,Ehemann V,et al.Autocrin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 stimulation of tumor cellmigration is a progression step in human hepatocarcinogenesis.Hepatology,2008,48:146-156.
5 Sandra Braun,Keren Bitton-Worms,Derek LeRoith.The Link between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ancer.Int J Biol Sci,2011,7:1003-1015.
6 陈利社,王运端,高英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与子宫肌瘤.河北医药,2009,31:2789-2790.
7 Chodick G,Heymann AD,Rosenmann L,et al.Diabetes and risk of incident cancer:a larg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Israel.Cancer Causes Control,2010,21:879-887.
8 宋力.糖尿病作为子宫内膜癌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291-1295.
9 Hanbali A.Protective effect of diabetes against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Arch Int Med,2007,167:513.
10 Grote VA,Becker S,Kaaks R.Diabetes mellitus type 2-anindependentrisk factor for cancer.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10,118:4-8.
11 范秀华,李向英,李晓,等.子宫内膜癌激素治疗进展.河北医药,2010,32:3211-3214.
12 姚丽颖,戢妍丽.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与血脂水平的关系.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794-3795.
13 周珺,张汝学,贾正平,等.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糖脂代谢研究.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120-122.
14 钱旎.胰岛素抵抗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内蒙古中医药,2012,1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