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伟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 秘书长
2011年10月在南非首都开普敦召开第62届国际宇航联大会期间,中国航天人的代表首次获得了国际宇航科学院两项大奖,中国刚刚成功发射的天宫一号也成为大会的热门话题:中国将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独立发展空间站系统的国家吗?美国与中国在国际空间站上吗?中国是否有载人登月计划?中国航天的能力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人类五千年文明发展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从陆地到海洋再到天空的漫长过程。每一次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都伴随着产生新的所有权观念,从“领土”到“领海”再到“领空”,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原有的交流。上世纪50年末,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空间时代。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地球在人们的观念中和生活实践中变得越来越越小,成为了“地球村”和航天员窗外美丽的景色,随着具有空间能力的国家不断增加,人们发现太空再也没有办法像从前一样划分疆域了,更不存在“领空”的概念。
当今,遥感卫星可以随意观察地球上任一角落,导航卫星可以为全球任何人随时提供时间和位置服务,通信广播卫星把电视节目和电话瞬时送进家家户户,人类登月、火星探测、深空探索、地外生命寻找等激发起了全人类的热情,空间应用和资源开发促使更多的国家进入空间国家行列;与此同时,轨道、频率等空间资源日趋紧张,越来越多的空间碎片威胁着所有国家的飞行器,一国卫星失效可能带来其他国家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空间军事化引起新的竞赛和现实威胁,空间武器化、空间核污染将给全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的灾难等等。空间的整体不可分割性和资源有限性使人们认识到,她是全人类最后的共同疆域和财富,只有共同开发、共同和平利用、共同维护,才符合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共同利益。
1999年第三次外层空间大会通过的“空间千年;关于空间和人的发展的维也纳宣言”,重审探索及利用外层空间的和平目的,强调应防止外层空间军备竞赛,并提出环境保护、空间知识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六大领域行动计划;确定了国际社会为开展造福于人类的空间活动而应追求的共同目标,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成为人类共同的愿望。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庆祝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交会对接圆满成功大会上郑重重申:“浩瀚无垠的太空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携手共进,坚持和平开发利用太空的正确方向,不断深化航天领域和其他科技领域国际合作。”
航天始于技术创新和军事竞争,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等特点,其应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军事价值。在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的激烈竞争中创造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首个有人空间站、人类首次踏上月球、火星探测、深空生命探测飞行器、航天飞机飞行135次等辉煌纪录。同时,众多发射失败的经历和航天飞机凌空爆炸的景象也让世界人认识到了航天风险。几十年来,随着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广泛用于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航天的潜在效益和自己的空间权益,加入到空间国家行列中。已有50个国家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国家航天局,近30个国家制定了航天相关法律。空间资源分配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突出,空间军事化的发展使得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成为全人类关心的紧迫问题。
航天能力象征着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达水平,体现着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形象。因而,航天事业是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选择,是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越来越重要的一张“牌”。随着载人航天、空间站、探月、深空探测、全球卫星星座系统等空间项目大型化、复杂性的增加和需要长期空间运营维护,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等先进空间国家和组织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分散项目风险和降低成本;新兴航天国家则处于快速获取技术、减小失败风险、加快速度、降低成本等需要,愿意以合作的方式发展航天,甚至通过航天合作结成政治和外交盟友。航天合作首先可以共享已有技术成果和专业人才,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其次是空间产品和应用合作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降低投资,共享空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迅速改变人民生活水平;第三是空间基础设施共享、合作开发新项目可以减少投入、提高设施运行效率、分散风险、加快进度,促进共同感兴趣的项目尽快开展;第四是通过合作,可以协商解决空间资源分配、空间环境保护、空间立法等问题,更好体现各国的空间权益。因此,各种国际合作机制应运而生,和平利用空间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空间领域发展的趋势。
政府主导的航天国际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引进来”:航天国家发展初期为了学习技术、培养人才、加快发展速度、减小失败风险,多采用引进技术和引进产品的合作方式。如中国和前苏联间的合作,成功地走出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直接引进卫星等航天产品和服务,发展本国空间应用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2.“走出去”:是航天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的典型方式。通过输出产品、技术、服务、培养人才、设施建设等方式,帮助对方发展航天同时取得经济利益,开创国际商业市场。在“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中国成功实施了航天对外发射服务,并与尼日利亚、委瑞内拉、巴基斯坦等国进行整星及地面设施出口合作。
3合作项目:双方或多方出于相互需要、互利互补和共同发展空间项目的兴趣而开展的分工合作。例如,中国与巴西成功合作的地球空间科学测星座项目;中俄火星探测合作项目;美国等发起的国际空间站和欧盟发起的“伽利略”全球导航卫星星座等多边国家空间合作项目。
4合作组织:各方因共同的需求,出于共同的兴趣、利益、责任、目标而共同正式成立的多边合作空间机构。政府间合作组织由各国政府参加,开展政府间合作,如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UNCOPUO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ICG),美国、欧洲和中国等发起的政府间对地观测组织(GEC),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发起的欧空局,中国、泰国、巴基斯坦发起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等;非政府合作组织由政府机构和实体组成,如国际宇航联合会(IAF)、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等。此外,还有各种多边会议机制,如日本发起的亚太地区空间局论坛(APRSAF)等。
从以上国际合作模式可以看出,双边合作多以三种模式为主,重在谋求空间领域技术利益和经济利益,通过双边空间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和项目合作协议或合同来体现,是一种市场机制下的利益合作;多边合作则以多边项目和合作组织的模式实现,面向地区或某一空间领域,探讨共同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寻求共同解决方案或共同发展前景。多边合作不以营利为目的,更注重合作的开放性、公益性、政治性和长期性,是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愿望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下的发展趋势,在国际空间事业发展的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1956年起,中国航天事业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历程,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和平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原则,从无到有、独立自主地建起了系统强大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大国: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飞行技术、航天员出舱技术、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第五个完成绕月球探测,第三个拥有导航卫星星座的国家,并已经成为和美国、俄罗斯并列的世界上三个开展全方位航天活动的国家之一。
中国已经拥有的主要航天能力有:
技术开发能力:在运载火箭、发射场、陆基和天基测绘通信、卫星及有效载荷、载人航天和空间交会对接、空间科学、月球探测等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具有独立性强、覆盖面宽、基础扎实、自成体系并不断改善等特点。
产品研制能力:包括系列化运载器,系统化通信广播卫星公用平台及卫星,导航卫星星座、气象、海洋、资源等系列卫星,环境与减灾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载人飞船与空间实验室,月球探测与深空探测卫星,农业育种卫星,空间部件产品,地面设备和设施等,并具有多品种组批量生产能力。
应用于服务能力:在通信广播、导航定位、气象、海洋、国土资源、测绘、环境、灾害监测、空间科学育种月球探测等领域建有国家级应用中心和各种技术研究中心,空间技术及产品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具有全天候和全天时对地观测能力,遥感数据校正定标、多站接收、集中处理、存档和分析能力,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空间环境探测预报能力,空间碎片监测预警和航天器防护能力等。
创新发展能力:新兴大推力运载火箭、海南发生场、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月球探测等国家工程已经启动,重型运载火箭、空间站、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空间科学、国家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系统等新项目提上了研究论证日程,由国家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带动航天领域创新发展和能力建设的模式已初具规模。
国际合作能力:长征火箭对外发射服务占有了一定的国际市场,中巴资源系列卫星,中尼、中国巴基斯坦通信卫星,中欧空间科学双星,中欧合作伽利略导航星座,中俄火星探测等项目成功合作;在航天国际合作基本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和多个主要国家或机构签署双边合作框架协议,参与多个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发起成立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体现出不断扩大的合作能力。
人才培养能力:拥有一批世界上最年轻的经验丰富的航天领军人才,一支知识 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及管理人才队伍一大批核心研究院所,多所专门的高等院校及其配套专业,并形成了航天特有的精神和文化。这是中国航天几十年来的最为宝贵的能力。
任务部署综合能力:经过多年稳步提升,在规划计划制定、组织管理协调、技术支持和产品配套、设施建设使用、发射测控、应用系统改善等方面已形成规模化任务部署综合能力并日趋稳定。近年来,中国进入航天高密度发射期。2011年全球发射次数84次,其中俄罗斯33次、中国19次、美国18次、欧洲7次、日本、印度、伊朗等共7次,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占23%,将20个航天器送入轨道,使得保有在轨道卫星和飞行器50多颗。若按年发射20次星船产品的任务部署综合能力和飞行器平均寿命5年估算,2013年后我国将可保持在轨100颗以上卫星和空间飞行器,达到欧洲和俄罗斯同等水平,能够从品种和数量上充分满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与此同时,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提问也会越来越多;中国航天后续如何发展?中国强大的航天能力将怎样使用?载人航天和空间站会扩大国际合作吗?谁将成为中国为其他国家培养的第一个航天员?月球探测、深空探测及载人登月怎样扩大国际合作?作为未来四大全球卫星导航星座系统之一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如何在竞争中发挥特色、赢得市场,从而避免后来者的困境,步入良性循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及其后续业务运行服务系统如何扩大国际合作,能否成为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可共享的资源平台?在未来中国的空间站、载人登月、空间科学及探空探测、全球卫星星座等大型空间系统项目中,中国会采取共同合作投资的方式与其他伙伴分担越来越大的项目开发和运行维护成本吗?中国会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合作发射长征运载火箭吗?
《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了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和相关政策。毫无疑问,中国的经济总量正在向着全球第一速度靠近,中国也必将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中国将通过自主创新加强基础,通过促进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完成航天产业从实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性的转型,通过研究和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通过扩大开放合作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发起更大多边空间合作项目,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支撑作用,为本地区和新兴航天国家培养大批航天核心人才,将是中国成为亚太地区以致全球空间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带动力国家的显著标志。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是由中国、巴基斯坦和泰国于1992年倡议发起,2005年签署组织公约,2007年在联合国登记注册,2008年12月开始运行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设在中国北京。组织现有正式成员国8个,分别是孟加拉国、中国、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鲁、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签约后正在履行国内审批确认程序。是继欧空局之后全球第二个政府间区域空间合作组织,也是在国际竹藤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之后,总部设在中国的第三个组织。该组织致力于和平利用空间技术以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带动区域共同繁荣;通过共同投入技术、资金和人力等资源,共同发展空间领域多边合作项目,推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发展。它是中国政府倡导的亚太地区开放的多边合作平台,该组织经过两年多的边建设边运行,成功的度过了初创期,取得了显著进展;组织机构基本建成,人员到位并稳定运行两年,法律文件和地位确立,规章制度基本健全,制定了组织相关发展规划,一批合作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并取得进展,由各成员国组成的秘书处初步形成了尊重、包容、和谐、务实的组织文化氛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当今世界,在空间产品和服务领域,除美国、俄罗斯、欧洲继续占有主导地位外,日本、韩国、印度、乌克兰、阿根廷、巴西、哈萨克斯坦、南非等国家也逐步成为了独立的航天国家。中国政府高瞻远瞩,发起成立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旨在推动本地区国家开发空间科学、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多边合作,不仅有助于打破美国和欧洲的垄断,扩大我国空间产品和服务在亚太地区的市场,还将通过增强与亚太国家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现“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外交政策,树立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良好形象。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分布地域广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海洋和陆地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震、洪水、海啸、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对空间技术需求迫切,愿意同中国合作共同发展空间事业造福本国人民。部分其他国家也对亚太空间合作表示出极大兴趣。各成员国和感兴趣国家在空间数据和信息共享、资源遥感卫星、环境和资源监测、地震监测救援、小卫星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共同需求并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计划;部分国家在海洋环境监测、通信卫星、小卫星研发设施、发射服务、导航系统等方面有特殊需求,希望通过亚太合作组织得满足(见附表)。此外在空间科学研究与实验、空间法律和政策制定、载人航天技术及培养宇航员、建设卫星发射场、空间技术转让等方面,成员国也显示了浓厚的合作兴趣。希望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促进双边合作。
中国的邻居在亚太,中国的利益在亚太,中国航天技术和产品的最大市场在亚太,中国航天应该在亚太地区有所作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就是最好的平台。可以预期,随着这个政府合作平台的巩固和扩展,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将从周边区域走向全球,将产生第一个神州飞船国际宇航员,将共同打造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星座,亚太地震监测和预警卫星系统、亚太海洋资源环境监测卫星、亚太空间数据和信息共享网络等系统,参与建造天宫国际空间站、合作开发空间科学和深探索项目,甚至促成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海外合作发射模式,为亚太国家培养出航天工程总师和航天局长。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必将在中国的主导下,成为本地区最有影响的空间合作发展平台,并参与未来世界空间新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