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新书出版背后

2013-10-08 06:56小康曹伟任飞蓝北京报道
小康 2013年9期
关键词:朱镕基新书讲话

文|《小康》记者 曹伟 实习记者 任飞蓝 北京报道

今年夏天的中国出版市场犹如天气一般火热。

8月12日,《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以及《江泽民与扬州》画册出版发行。月初,《李鹏论产业经济》出版发行。

怀念改革开放后的过往岁月以及想从新书中“嗅出”当时推出决策内幕的读者们都在反复琢磨书中细节。

自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卸任以来,退休国家领导人出书较为频繁,每一次出书都会引发广泛关注。从政论文集到文艺作品,涵盖多种题材,诸如回忆录、散文、随笔、日记、答记者问。区别于过去的文选,这些书籍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个性化、情怀化特色明显。

群众路线教科书

2003年从国务院总理的职位上退休后,朱镕基较少公开露面,但是,在有关人员的协助下,他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通过人民出版社推出《朱镕基答记者问》、《朱镕基讲话实录》,结集其在中央担任副总理和总理期间的主要言论。

此次出版发行的《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收录了其在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在上海市工作、主政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信件、批复等共106篇,其中1987年1篇,1988年40篇,1989年33篇,1990年24篇,1991年8篇。此外照片83幅,批语及书信影印件9幅。

“虽然一些讲话稿、材料、照片都是20多年前的了,但是我们项目组参与后期编辑,将文稿与历史数据、人名职务进行核对的时候,发现极其准确。”人民出版社经济与管理编辑部副主任郑海燕赞叹道“,说真的,我们一些年轻人也达不到这种记忆水平。”

据了解,人民出版社自今年5月中旬接到书稿后,就按照惯例组建近百人规模的“项目组”,其中每人各有分工,按照书稿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宣传推广等职能划分了四个小组。

“这次之所以能那么快出版发行,也与书稿质量内容完善有很大关系,由此也反映出朱镕基同志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之高。”作为出版社项目组成员,有着丰富编辑经验的郑海燕表示。

书稿质量之高,也源于此前编辑组所承担的工作。据悉这本书的编辑组成立于2011年年底,工作主要集中在选稿、整理、查核等几个方面。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编辑组成员鲁静,在这六年时间内全程参与了朱镕基三部著作的编写。据她介绍,从选稿到定稿各个环节,编辑组都是在朱镕基亲自指导下进行。

“我们虽然叫做《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编辑组,但是朱镕基总理才是真正的第一作者。从选稿、核实、排序到封面设计等,他都亲自参与,给出指示。他的意见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鲁静说。

从几百万字中挑选文章,如何取舍是关键。编辑组确定的选文原则是:文稿要忠实历史,凡是重复的、已公开发表的、代笔起草的,一律不收。按照这个原则,收入的每篇讲话都体现了“实”和“真”。

据编辑组人员介绍,现年已经八十五岁的朱镕基亲自认真审阅每篇文章,逐篇通读文稿,经常就文章的细微调整给出指示,与编辑组时时沟通并交换意见。

经过长达近两年的整理、核实等大量工作,编辑组从近300万字的原始文稿中最终挑选出30多万字的内容成书。

定稿送达人民出版社后,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由项目组对书稿进行“三审三校”。一般图书“三审”由三个编辑完成即可。可是本书一审就有14个编辑,二审、三审又分别有8位、7位编辑。“不止普通书籍10倍的人力来完成。”项目组一位编辑人员介绍。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摘录

我有一个建议请大家考虑,是不是可以少搞点形式主义的东西?我们的工作方法要改善一下。我一到上海来工作,就给自己提出“五戒”,即不登报、不上电视、不剪彩、不题字、不受礼。现在,我经常“犯戒”。不登报,记者不答应,非要登报不可。我现在每个星期要去一个工厂、一个区、一个县、一个局。如果都要报道,天天报上都是我,这有什么好处呢?我哪有这么多好思想、好点子呢?登它干什么呢?不上电视也不行。当然,我下厂绝对不允许电视台记者来,但有时候接待外宾,接待外国总统,不让拍电视也不行,这也还得上。不剪彩做到了,到现在为止,我没有剪过彩,任何人找我剪彩都不剪。题字,一概拒绝,到目前为止,我没有题过字。不受礼也做到了,接待外宾受礼,我都上缴。但是现在活动还是太多,我觉得陪会是我一个沉重的负担。

——节自1988年6月28日《对全市局级以上干部的三点要求》

有些问题是要靠法制来解决,要采用各种方式来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比如说“,七所八所”的问题,就是设在基层的税务所、派出所等等,他们都是直接跟人民群众打交道的。这里面确有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这些事情怎么解决呢?我觉得就是要严刑重罚,逐步健全法制。另外,就是要把每个所的工作范围、工作制度公布于众,让大家来监督,这样风气才能好转。

——节自1988年6月28日《对全市局级以上干部的三点要求》

为什么现在党同群众的联系这么差?现在是党和权联系在一起。我们是执政党,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还没有做到在法律面前党员和群众一律平等, 总是“刑不上大夫”啊。对这个现象,人民群众非常不满。所以群众说,共产党把党员标准越来越降低了,过去说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党员要“吃苦在前”,现在变成“同甘共苦”了,甚至连同甘共苦往往也做不到了。这个问题,如果不突出地讲不行。

——节自1990年2月26日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的几点意见

此外还有一个细节反映了朱镕基的良苦用心。为了使新书的市场定价可以让普通百姓接受,朱镕基还建议本书的印刷要尽量采用国产印刷用纸,以降低成本。

“我们随精装本附赠书签的设计都是朱办同志亲自选定的。”人民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陈亚明举起一张长15厘米、宽6厘米的书签向《小康》记者介绍道。书签背面的设计则采用了朱镕基“难得”的一次题词,是他于2002年5月考察胡雪岩旧居后的题词,词中专门提到:“古云富不过三代,以红顶商人之老谋深算,竟不过十载,骄奢淫靡,忘乎所以。有以致之,可不戒乎?”

新书中一部分内容是朱镕基在上海期间对于干部的要求。其中在《接受日本驻沪记者联合采访时的谈话》一文中,他就说“对政府干部吃吃喝喝,对人民疾苦漠不关心,办事效率低,感到最生气。”

浏览新书中收录的照片,可以发现,朱镕基赴任上海伊始就视察菜市场、食品店、施工工地等,经常深入到市民之中去。“在上海期间,朱镕基继承前任江泽民的主张,一直强烈反对吃喝风、受礼风。”鲁静说。

“书中很多内容与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很契合,是一部很好的教材。”陈亚明认为,对于正在执政期的省部级领导有一些借鉴意义。“此前两本都是当年百万册量级的畅销书,对于这本新书我们也是充满了信心。”

重温改革雄心

相对于之前的《朱镕基答记者问》及《朱镕基讲话实录》,《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更像是一本“前传”。与前两本书不同,《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最大亮点在于,讲话者的身份不是人们所熟悉的那位雷厉风行的总理,而是一位“地方官员”。

文如其人、话映其行。

熟悉朱镕基在担任总理期间的讲话就可以发现,他很多的思想都能在这本新书中找到影子,而这些思想与他当年在上海所讲所做的是一脉相承,从中可以清晰地把握其治国理念、从政思想的形成发展脉络。

譬如,新书中有朱镕基关于民生的讲话,而他在上海的工作经历又提供了一个实践范本。

朱镕基到上海任职后,首先把着眼点放在关注民生上。他主要抓了三件事,“菜篮子”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住房制度改革。特别是狠抓“菜篮子”工程,朱镕基在谈到把解决市民的副食品供应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时,还事先向李瑞环同志请教了两次,又请熟悉情况的老同志出面主持制定改革方案,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从抓好副食品生产基地所需设备的生产、改进副食品的供应体制、抓好副食品的加工和储藏几个方面,一步步规划布置实施。甚至,考虑解决市民的用气、用煤问题时,“经常为此急得睡不着觉。”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以1987年12月24日《把“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搞上去》始,1991年3月20日《开创街道工作新局面》为终。有人就作出形容,“本书仿佛是一部当时上海发展的编年史”。

谈到本书的内容,在鲁静看来,与前两部书相比,从《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中的不少讲话中可以看出,朱镕基是如何经常走出上海,给上海跑项目、找能源、找原材料、争取政策的。“其中书里按时间顺序收录了3篇朱镕基分别向杨尚昆、乔石、姚依林汇报工作的谈话,非常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地方领导与中央部门沟通的真实情景。”

直到离开上海,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作为市长在上海度过了三年的主政时光,他的“满头白发”换来上海关键时刻的成功转型。

朱镕基的改革雄心也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正值我国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的多种原因,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都面临很大困难和严峻考验。

而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这时历史遗留的老问题与体制转轨中出现的新矛盾叠加交织,面临着“财政滑坡”和“城市建设欠账太多”两大突出问题,遇到的困难和考验尤为艰巨复杂。

查阅历史资料可以发现,1979年至1990年的12年间,上海GDP总值年均增长7.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72%。

1990年,朱镕基向到上海视察的邓小平汇报上海开放开发浦东的构想。在当年2月,邓小平在回北京的车上说,“开放浦东这个事儿要抓紧,回去给中央建议。”3月,中央就派出两个调查组,带了一大批人到上海考察。4月10日,国务院听了汇报以后,给中央政治局提建议。随后,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为上海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从此上海成为拉动中国东部经济的强有力引擎。

此外从书中还可以看出,朱镕基上任后先从“一个图章”入手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府,打造优良的外资环境。此后,他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经济体制改革举措,种种举措都为上海国际金融都市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我在上海书城福州路店就看到,很多当地闻讯而来的人纷纷抢购此书。一位老读者就说,买这本书就是想看看老市长的讲话,挺想他的。”参加了本书在上海首发式的郑海燕回忆,“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先期配置的一千多册新书被抢购一空。”

不仅是上海,作为首发的北京、广州、长沙等四个城市的新华书店内,前来购买、团体订购的人络绎不绝。

“今日民众通过关注著作热议朱镕基,或许正是希望有人能像朱镕基一样,拿出勇气和魄力,推进新一轮的改革,打破改革的僵局。”一位读者如此评价。

猜你喜欢
朱镕基新书讲话
新书速递
“注水”讲话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国旗下的讲话
朱镕基巨额版税全给了基金会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男朋友
新书推介
新书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