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焕娥 ,闫浩文,田婉婷
(1.兰州交通大学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绿地图就是用一套世界通用的符号,将环境中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源、生态和文化信息标注在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地图上[1]。从地图文化角度审视,绿地图是生活中人文、生态、环境、历史的交集,它所涉及的“绿色”不仅是公园绿地、林带、自然湿地景观,还包括制图者心目中特别的绿色理念和环保意识。因此,绿地图更像是一种理念、一种公共参与环保的方式,是致力于反映社区人文生态景观的本土综合图谱。因此,从地图文化角度分析绿地图的文化特征,探讨绿地图制图本土化的关键问题,是绿地图发展完善和推广应用的需要,也是有效促进区域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
1992年,绿地图创始人Wendy Bower女士在美国纽约创造出了第一份绿地图——纽约市“绿苹果地图”, 罗列了纽约市内从自然美景到文化资源等143 个最有趣、最具活力的自然生态景点,包括历史建筑、农产品集市、环保企业(中心)、环境中心与博物馆、太阳能设施、自行车道、人行桥梁、废弃建筑等,甚至还标示了纽约市受毒物污染的高危地点。这种地图一经面世,立刻受到了高度关注和广泛喜爱,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用“绿苹果”一词来形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1995年,绿地图概念经由网络(www.greenmap.org)推向全世界。由绿地图系统联合世界各国的人们,以绘制绿色地图的方式,帮助大家认识和描绘本地区的人文和生态环境。在10多a的工作中,逐步确立了“全球化思考,社会化制图”理念,并发展成为可以向全球用户提供用户注册、技术支持、案例赏析、符号系统更新、项目分析与设计等全方位服务的公共平台。2012年,公开绿地图网站(www.opengreenmap.org)建成,部分绿地图作品被公开展示,包括纽约、巴尔的摩在内的世界众多城市都绘制了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图并建立了绿地图网站。其中,一些绿地图作品及其相关资料还被纽约公共图书馆整理收藏,并作为重要展品展出。到2013年3月,全球已有68个国家注册了848个绿地图项目[3],专门开辟了青年项目、大学项目等专项;累计绘制出版了超过550幅各具特色的绿地图,发布了320幅公开绿地图;内容涉及环境退化、文化、生态旅游、能源与气候、食物、绿色生活、自然、乡村、水资源、出行、废品回收,甚至摇滚乐等众多主题。另外,还有400多个绿地图小组活跃在世界各地,其中包括自然之友、无国界爱心等中国大陆的14个地区组织;有29 970个绿色生活网站参与其中。一些地区还有自创的本土符号和地图风格,并开发了绿地图手机版。部分优秀作品还获得了“联合国全球最佳实践奖”、“技术惠及人类奖”等重要奖项及相关认可。
中国的绿地图起步较早。1998年,台湾的荒野协会就开始致力于绿地图的绘制。2006年,中国文化书院的“自然之友”出版了北京市第一份绿地图——什刹海绿地图。2010年,中国首套湿地绿地图在上海世博会WWF(世界自然基金会)馆展出。同年,广州河涌绿地图也以独特的视角在亚运会上展示了广州特殊的岭南水乡自然和人文特征、历史名胜和低碳生活等。
绿地图符号系统最初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注重反映环境的活力、经济的完整性和社会和谐,通过符号系统突出区域文化特征,后来逐渐向着环境状态、文化特质和社会意识中的环境感知领域扩展。符号的种类、数量不断丰富,内涵逐渐明朗。到2008年,绿地图公共符号系统已经经历3个版本,符号种类和数量从第二版的10类125个符号扩展到第三版的3个大类12个类170个符号[4],同时由各地绿地图组织自创的本土符号也在不断扩展(见表1)。
表1 绿地图符号统计表
从符号设计角度看,地图符号是空间信息与视觉形象的复合体,具有可定位性、概括性、易感受性、组合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从而体现地理对象的整体感、等级感、数量感、质量感、动态感和立体感等视觉感受[5]。区别于普通地图全球基本一致的符号系统和专题地图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绿地图符号系统(见图1)深入生活,旨在通过本土的特别符号表达制图区域最本质、最典型、最具特色的地理特征和文化景观特色,并把人们对当地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感受融入其中,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所展示的不仅是地图符号的科学美和艺术美,而且包含了地域环境的生态美和人们对环境感知的意境美、情趣美。
地图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集中表现为地图的地域性、历史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高度融合。现代地图在追求实用性和现势性的同时却逐渐忽略了其艺术性,使地图的艺术气质逐渐转变为实用的工具价值。Greg Judeman认为这使信息可视化研究者和艺术家之间交流和合作受到了限制[6,7]。而绿地图在追求实用的同时,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并通过个性化的符号和独特的地图风格展现出来,使其成为现代地图中独具魅力的作品。
1)亦图亦画,传承古地图的艺术魅力。地图的科学美与艺术美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地图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地图都是艺术和技术结合的杰出代表,有些人甚至认为,地图的艺术性高于其实用性,并使地图收藏作为古董文化渐炒渐热。中国古地图借鉴了中国画的水墨山水风格,不仅写实而且写意(见图2);西方古地图则融入了西洋油画的风格,充满着古典主义的意境。绿地图为体现本土而展示出来的图在画中、亦图亦画风格,以及源于本土文化象征并区别于现代地图图片装饰的相关整饰元素(见图3),使古地图图画融合的文化性、艺术性得以传承,因而在现代地图点线面符号群落里独树一帜。对比以上2幅相差60 a的地图不难看出,绿地图充分利用了古地图制作的写景手法和中国水墨画的山水写意风韵,把绘画和地图结合起来,体现出浓浓的中国文化特色。在这一理念下,绿地图还强调地域文化建筑、名胜古迹、保护区等环境文化对象,注重环境的整体性及环境要素的空间组合所形成的特殊意境,在体现环境状态及其空间分布的同时,高度关注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互衬托关系,而不是仅仅体现绿地、林带等的环境存在。
2)亦景亦情,传输地域环境韵味。现代地图中,旅游地图和儿童地图以其内容丰富、色彩明丽、符号活泼多样而成为综合运用地图表示方法的范例。但是,儿童地图重在简明、形象,便于联想;旅游地图重在表达景观吸引力和空间可达性,和其他地图一样,核心都是尽可能详细地表达对象的空间存在及其规律。绿地图则以普通地理图为背景,在展示景观存在的同时,充分挖掘景观的内涵及其所代表的生态特色、文化韵味、地域风情、情感认知,实现了自然、文化、历史和生活的交互共生。尤其是以特殊的符号把儿童和老年人活动区、鸟类观赏区、深思区、本地植物等当地居民对环境的理解、感受、关怀等情感展示出来,使绿地图不仅是一种景观模型,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和社会意识图谱。
3)攀古览今,体现人类对环境的伦理关怀。普通地图对所有客观对象以相对均衡的详细程度进行表达,专题地图则突出表现一种或少数自然要素、社会经济现象。因此,从地图上人们可以了解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历史、人口等社会知识,也能了解地质、气候、降水、植被等自然环境方面的知识。但是,一般情况下,这2类地图要么在均衡中弱化了特殊对象的文化或景观价值,重在体现空间对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地理规律;要么使不同类型的对象分别表达在不同地图上,重点体现专题对象的分布、分级分类等。它们传达给读图者更多的是客观对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空间关系。而绿地图关注绿色生活的特殊视角,则实现了在客观存在基础上,以对环境的人文关怀为主线,展示地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人类对环境的情感认知和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冲击与警示等。因此,更能够体现长久以来人类对环境的伦理关怀。
4)广泛参与,激发社会的绿色行动。绿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低碳生活理念的集中体现。然而,人们更多的是从植被状态及演变、水土保持、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投入,并更多地表现为社会生产结构和模式的转变,技术工艺更新等的环境目标,并没有成为每个社会活动主体的情感意识和日常责任而实现广泛的行动,加之利益的诱惑,导致环境建设与破坏同在,生态保护与退化同在等诸多尴尬。而 绿地图的绘制强调大众参与,它以志愿者为主体,以本土的熟悉环境为对象,以日常生活的环境依赖和情感认知为主线,充分展示本地居民对周边环境的理解、感悟和祈愿,从而实现了2个方面的重要突破:①突破了现代地图数据采集主要依靠测绘和地理信息行业及统计部门的惯例,通过各行各业志愿者实地踏勘、交流访问、观察认知采集数据,实现了地图数据的客观性与景观价值的整合,以及地图空间模型与地域文化的融合;②突破了地图表现以客观性、结构性、实用性为目标的套路,把环境的生态内涵、区域特色、文化韵味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脉、社会意识、环境情感等文化形态突显出来,实现了地图艺术性与文化性的结合,社会绿色理念与个体环境情感的整合。此外,在绿地图数据采集及地图绘制过程中,不仅促使志愿者、被采访者、读图者、区域管理者等对绿色生活理念深入分析和理解,而且使不同社会活动主体的环境意识、地域情怀、文化自豪感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更加有利于促进绿色理念的日常化、生活化、本土化,并激发社会更加广泛的绿色参与。
本土化是绿地图的主旨和目标,也是绿地图的魅力所在。然而,如何真正实现绿地图本土化却并不是几个符号、几种整饰所能代表的,必须从环境本底、景观价值、人地和谐、历史文脉、社会意识等诸多方面深入分析,把环境中最本土、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及其代表对象挖掘出来,并通过分析抽象对象的环境和文化特质,以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及其组合表达出来。
1)发掘环境和文化特质,建设本地特色绿地图符号库。仔细观察绿地图通用符号可以发现,当前国际通用的绿地图符号最少在2个方面还难以表达区域特色:①社会文化(健康餐饮、本地食物等)符号的设计均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并传承了纽约特色(绿苹果),因而无法表达中国餐饮等社会文化的丰富多样以及更加明显的区域和民族特色;②对自然环境类符号的设计基本是基于大类的,如本地林木、特殊树木、春花秋叶等,虽然满足地图符号的特征,但还不能表达地域植被的特殊性和中国文化对该类对象的诠释。这必然导致绿地图符号和地域特色错位,符号设计与其所代表对象的环境价值和文化内涵不符。因而,必须围绕绿地图制作,深入分析研究地域环境和文化的特征,筛选出最能代表本地环境和文化特质的对象,设计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绿地图符号库。
2)加强地理设计,突显地理环境的价值和魅力。从人类认知敏感性来看,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场地、纪念地、保护区、标志物等更容易被人们重视并寄予情感依托,从而得到保护和建设。地理设计是一种思维过程,包含了在地理生境内对一件事物的创造[8]。它并不局限于陆地上的“中间绿带”,而是包括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方方面面,如物理、生理、社会、文化、经济、精神等。这一理念与绿地图的精神一致,也与当前社会发展地图文化产业的呼声相吻合,它能够提升重要对象的景观地位,并对零散的、等级较低的对象进行整合和塑造,使人们发现地理对象的魅力和价值。因此,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应该加强地理设计,把环境中自发形成的(如鸟类观赏区、老人活动区等)、零散的、等级不高的、被忽视甚至正在遭受破坏的重要环境要素的保护和塑造与区域规划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区域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或地标而被重视和关怀,并使绿地图成为区域和城市规划套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规划的人本思想和人地和谐目标。
[1]Greenmap.org. Green Map Impacts Reinvigorating Communities Around the World [EB/OL]. http://www.greenmap.org/greenhouse/files/Green_Map_Impacts_09.pdf. 2013-4-11
[2]李琴, 张一阳. 专访“绿地图”创始人温迪·包尔——把地图变绿的人[J]. 外滩画报, 2007(239):20-25
[3]Greenmap.org. Green Map Projects Around the World [EB/OL]. http://www.greenmap.org/greenhouse/files/citylist.pdf.2013-4-11
[4]Green Map System, Inc. Green Map Icons Version 3[EB/OL].www.GreenMap.org/icons, 2013-3-20
[5]王家耀,孙群,王光霞,等.地图学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6]谢文. 让地图文化香飘四海[N].光明日报,2009-12-9 (2)
[7]Judelman G.Aesthetics and Inspiration for Visualization Design: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Art and Science[C].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London,UK,2004
[8](美)威廉·米勒.地理设计定义初探[J].中国园林,2010(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