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刘建华,王永华 (成都军区总医院:.门诊部;.胃肠病区,四川 成都 60083)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是将静脉导管的末端置入中心静脉从而建立快速、安全的静脉通道技术,是临床治疗、抢救重危患者的一项重要手段,其方法有多种,后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具有位置相对固定,便于定位和管理的优点,应用广泛,但由于技术原因常导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1]。本文总结386例后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定位和穿刺方法,探讨如何避免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有386例患者接受后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其中男207例,女179例,年龄17~88岁,平均65.3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9 ~34。胃肠道肿瘤患者253例,肠梗阻53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45例,车祸伤12例,完全胃肠外营养2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了解手术风险并同意手术,采用2.4 mm双腔中心静脉导管。
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左侧30°~40°,略抬头。仔细辨认右侧胸锁乳突肌两肌腹交界顶点,其下方约1 cm即为穿刺点(图1)。消毒铺巾后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5 mL空针试穿,术者两指显露穿刺点并感知颈总动脉波动(其外侧即为颈内静脉走行),针尖朝向右下方,与矢状面夹角约15°,与冠状面夹角30°~45°,根据患者肥胖程度灵活掌握穿刺深度,并试图感知穿破颈内静脉后的突破感,回抽见暗红色血后即确定颈内静脉所在,换用穿刺针,沿原穿刺位置、方向及深度,准确穿刺颈内静脉,穿刺成功后放入导丝,拔出穿刺针,沿导丝放入导管,导管放入深度10~13 cm(依患者身高可有调整,身高170 cm的患者放入12 cm深度为宜),然后固定。
本组患者穿刺成功381例,穿刺置管失败5例(1.3%),术中发生并发症15例(3.9%),其中误穿动脉5例(1.3%),血气胸2例(0.5%),心律失常 1例(0.26%),术中出血 2例(0.5%);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3.4%),其中导管感染5例(1.3%),导管周围渗液2 例(0.5%),导管阻塞 4 例(1.0%),局部血肿2例(0.5%)。
图1 后入路颈内静脉置管穿刺术
由于对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价值的肯定及技术的进步,中心静脉置管术在临床已有普及趋势,但熟练掌握颈部解剖知识和穿刺技术,总结穿刺中的一些技巧,仍是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颈内静脉是颈部最粗大的静脉干,颈内静脉起源于颅底,下行后与颈动脉、迷走神经一同行走,共同包裹于颈鞘之中。在颈鞘内颈内静脉位于颈动脉的外侧。颈内静脉全程均被胸锁乳突肌覆盖,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内侧,中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前缘的下面和颈总动脉的后外侧,下行至胸锁关节处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继续下行与对侧的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1]。
颈内静脉穿刺点的选择原则首先应该是安全,其次穿刺位置易于确定,最后疏远邻近结构。颈内静脉全程可分为3段:环状软骨水平以上可称为第1段,再以环状软骨至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之间中点分为第2、3段。在颈内静脉第1段周围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窦、颈动脉体、迷走神经主干等重要结构[2],其前方为丰厚的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第3段紧邻肺尖,穿刺位置过低容易造成血气胸。因此穿刺点在第2段是最佳选择,这一段周围存在一个梯形区域,其上缘为环状软骨水平线,下缘为平分颈内静脉第2、3段的水平线,外侧缘为胸锁乳突肌锁骨头肌腹,内侧缘为胸锁乳突肌胸骨头肌腹,在这一梯形区域进行深静脉穿刺可避免损伤颈动脉窦、肺尖等重要结构,从而避免心律失常、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可视为颈内静脉穿刺的安全区域。
在穿刺过程中,穿刺技巧的掌握是穿刺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穿刺针的角度应当稍偏向外侧,与水平面呈30°~45°水平,这样可避免穿刺过于靠内侧而误穿动脉,可避免穿刺过深损伤肺尖。穿刺成功后,应当可靠地固定穿刺针,以免穿刺针脱出颈内静脉而造成置管失败。术者左手背可紧贴患者右脸颊,一方面给予左手支点;另一方面防止患者突然转动头部造成损伤及穿刺针脱出。在扩张皮肤时,忌用暴力,过分扩张皮肤及皮下组织可使置管更加顺畅,但有可能造成颈内静脉损伤,从而导致术后出血[3],同时导管周围组织松弛后可能导致导管周围渗液[4]。在整个穿刺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5],术前消毒范围宜大不宜小,以防止患者血管变异需改变穿刺位置而周围消毒范围不够,增加术后感染风险,穿刺置管成功后可再次用少量碘伏或安尔碘消毒导管周围皮肤,避免术中可能导致的污染,降低术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
多数肥胖患者颈部皮下组织肥厚,颈部相对较短,梯形的安全区域不易清楚辨认,容易发生术中并发症,本组患者有2例血气胸即发生于肥胖患者。对于这类患者,不能以经验丰富为由盲目穿刺,应尽可能找到穿刺点的客观体表标志,例如环状软骨、胸骨头等,穿刺位置尽可能不高于环状软骨、不低于锁骨上两横指,以免损伤颈动脉窦及肺尖,造成严重并发症[6]。
总之,后入路颈内静脉置管相对安全,规范的操作可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在临床实践中需熟练掌握颈部解剖知识,不断总结穿刺技巧。
[1]齐玉萍.高位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与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2):138.
[1]顾晓松.人体解剖学[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36-339.
[2]单娜娜,张玉和,任仲一,等.颈动脉的形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解剖学观察[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0,28(1):23 -26.
[3]陈显春,杨 英.颈内静脉穿刺插管后持续渗血2例报道[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6):511.
[4]Lim T,Ryu HG,Jung CW,et al.Effect of the bevel direction of puncture needle on success rate and complications during 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ization[J].Crit Care Med,2012,40(2):491 -494.
[5]姜 莹,周 颖.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8,29(20):1886 -1889.
[6]王关芬,秦 英,郑 荣,等.中心静脉置管罕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3):2181 -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