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
摘要:人类知识的获取大多数靠的是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中的活动的开展。发现、奖励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势,那么学生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老师的教学的活动,爱上语文这门课程。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兴趣。教学中尽量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和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小学语文,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中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一项学生不可缺少的技能,只有当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水平比较高的时候,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每一个学科的学习中去。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阅读教学,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小学语文阅读经验,分析了几点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亲身体会。
1.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融入文本中,去感知文本中的内涵,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活动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也是以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和能力为基础的。一方面,教师要掌握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区,结合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趣味,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情况,设计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针对性地提高。例如,在分析文本的时候,要注意小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兴趣爱好,通过用比喻、打比方、举例子等方式让小学生参与到阅读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来,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2.合理导入情境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进而实现自主阅读,提高自主阅读能力。例如,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将一些设计好的问题巧妙地导入进来,如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你还想知道其他什么内容,哪一篇文章与这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望会被激发,就会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中去,当这些问题解决的时候,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更上一层楼了。例如,在《草船借箭》课文中,教师可以从"借"的含义、原因、方法出发,让学生分析诸葛亮的个性特征,最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为学生讲述诸葛亮的其他智慧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此外,除了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还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如分角色朗读、话剧表演、多媒体营造情境等让学生融入到文本情境中去,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和思想。例如,在《可爱的草塘》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塘的照片,让学生跟着图片导入课文中的草塘情境,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朗读和背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从朗读和背诵出发,并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感知文本中的感情和内涵,提高文学素养,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课文的讲解是死的,而朗读却是活的,朗读可以让人感受文本中的思想美、情感美和意境美,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章,充分发挥这些文章的作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并掌握阅读的技巧。例如,在小学的各种古诗文和优美散文中加强朗读和背诵,学生会更理解散文和诗中的意境,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散文中的思想感情。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和背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充分发挥边读边思考的作用,朗读不能是死板地读,生硬地读,更应该是有目的地读、有感情地读,一边朗读一边思考文章中的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要充分发挥朗读形式的作用,将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齐读、同桌互读、自由默读、自由精读等各种朗读形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各种朗读中体会朗读的妙处,进而熟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第三,要充分发挥阅读指导的作用,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读法指导、朗读示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而不是盲目地读。
4.实现读写有效结合
阅读并不是单独存在的,通过发挥读写结合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手法运用到写作中去,进而继续指导阅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才是最深刻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实现相互促进与提高。一方面,教师充分运用教材课文的作用,实现读写结合,如在课文结束之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扩写、续写、改写等,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让学生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进而强化自己的阅读水平。例如,教师可以从课堂练笔、口头作文、读书笔记等方式,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5.发挥广泛阅读与相互交流的作用
小学生的语言知识与素材比较有限,要想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要从广泛阅读开始。但是,阅读不是一种单项运动,是学生与文本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阅读交流作用,对于提高阅读效果是非常有利的。首先,教师要提倡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中积累阅读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课外阅读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教材和课外两个方面多阅读优美的文章和诗篇,特别是名家名篇,并将优美句子积累起来,形成自己的阅读知识,为写作打好基础。当然,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立足于文章,展开对生活的思考,对文章结构的反思,对文章语言的分析等,形成较强的分析文章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实现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效果,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及时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同学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分享更多的知识与信息,提高阅读能力。例
如,读书交流活动、墙报校报展览会、读书知识竞赛等都是有效的互动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的来说,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基础之上,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心理需求选择阅读书籍,满足小学生对只是的需要,让他们养成自我阅读的好习惯,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范青青.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 新课程学习(下). 2011(03)
[2] 吴雪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 新课程(小学). 2010(12)
[3] 王香荣. 浅谈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11)
[4] 郭宏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5] 杨淑华. 小学有效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J]. 文教资料. 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