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讴亚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的是如何让教师理解、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落实在行动中,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因为任何课程只有经过教师的理解与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其效果。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本次课程改革的成败。它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促使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一、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观念更新万象新,观念陈旧事依旧。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行动具有统摄和指导作用。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新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改革的困难也都圃于旧观念的束缚。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观念更新问题,尤其需要强化课程意识,更新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把课程改革的过程当做一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过程,切实把自己的教育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一)重新认识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谈及课程,往往把它理解为“课”或“学科”,理解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娴熟于灌输知识的技巧,强调“熟记”、“掌握”,即使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内容也往往以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讲、看材料的方式进行,学生失去了了解社会、参与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只能作为知识的“接收器”而进行机械的死记硬背,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况愈下。
(二)重新看待教学
传统教学观把教学看做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新课程强调教学首先要有课程意识,教学与课程不可分离,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强调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所蕴含的这些新教学观,将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出严峻挑战。
(三)重新发现学生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关注学生,关注主体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地学习,这实质上基于一种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发现学生。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都在积极成长、追求进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同时,教师还要意识到,学生既然是一个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他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成长需要等待,成长需要守望。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表现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特长,教师应该看到并且珍视这种独特性,视之为一种教育资源而加以开发,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再次,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教师要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甚至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而且要求教师转换自己的角色,变革自己的行为,改变原来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形象,而侧重于对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促进,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教师要做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和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网络化课程资源,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学会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二)教师要做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和指导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三)教师要做教学的研究者
在以往的教师职业中,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